杜甫《重過何氏山雨樽仍在》原文及譯文

杜甫《重過何氏山雨樽仍在》原文及譯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重過何氏山雨樽仍在》原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過何氏·山雨樽仍在》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鴉護落巢兒。

  雲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來幽興極,步屣過東籬。

  【前言】

  《重過何氏五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五首詩寫於春日,描述詩人再次拜訪何將軍的'情景。其中第三首是茶詩,寫作者在何氏山林的平臺上飲茶,興之所至,便倚石欄在桐葉上題詩,旁邊有翡翠鳥、蜻蜓做伴,猶如一幅色調雅緻的“飲茶題詩圖”。

  【翻譯】

  一年來雖然經過山雨的沖刷,原來飲酒的地方依然還在,河之沙床因水漲往下跌落,但休息的床榻卻沒有移動。家犬親暱地迎接我這位曾經在這裡住過的客人,樹上的老鴉見來了人,急忙展開翅膀護著走出鳥巢的幼鳥。遠望終南山翠微寺淡雲繚繞,皇子陂頭天清日麗。我的尋幽興致從來就很高,因此,信步過訪到東籬遊覽。

  拓展: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