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教學反思

杜甫《春望》教學反思

  導語: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春望》教學反思篇1

  透過這首詩歌的教學,收穫良多。

  一、課堂教學的時間很寶貴,教師要爭取把力用在刀刃上。我的設想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儘量多讀,並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在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思,以讀帶學,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

  二、讓學生多思考,主動學習。

  在教學中,老師多提問,少講解,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分析問題,總結問題。所以我設計了很多思考題目,目的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

  三、課後作業既緊扣課文,又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

  佈置的擴寫題目,老師可以示範性的先寫開頭,以達到開拓學生思維的效果。

  杜甫《春望》教學反思篇2

  對杜甫《春望》一詩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於傳統解讀對《春望》之“望”究竟應為何意而進行思考的人恐怕甚為寥寥。傳統解讀中,人們總把“望”解釋成“遠望”、“遙望”,有一些人還把“望”在本詩中解釋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總感覺這些解釋都流於膚淺,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對《春望》一詩的總體解讀也就失之偏頗。《春望》之“望”,作為統領全詩內容的關鍵詞,也是一個被人稱之為“詩眼”的詞,在全詩中的意義和作用,本應一以貫之,但在傳統的解讀中,把“望”字理解成“遙望”、“盼望”等,實在是難於一統到底,給人的感覺甚是不爽。直截了當地講,如果說第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還姑且可以一“望”的話,以後的內容便沒法“望”下去了。試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中因感慨時勢而落淚,因怨恨離別而驚心,完全是一種心情,怎麼“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一般陳述或評論,又怎麼“望”?抑或解釋為“盼望”、“渴望”?那這與第一句之“望”字之意顯然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如此一首短詩,一個題目當中的中心詞、關鍵詞的詞義不能一以貫之,不能堅持始終,實在叫人難以接受。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是更加的沒法去“望”了。請問,哪位能“望”到自己頭頂稀疏的白髮?或者頭髮再長一點的話,那與自己也不過是近在咫尺的距離,也需要一“望”嗎?老杜的創作思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傳統的解讀為什麼讓人感覺如此彆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傳統的解讀者還是未能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裡去進行品讀,從而造成對該詩全面理解把握的失當。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裡去進行品讀的話,也許對該詩的理解會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縱觀杜甫之仕途,可謂極不順利。先是考取進士落第,受困長安,繼則投詩獻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亂,長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肅宗,卻陷於賊手,羈縻半載。好不容易冒死逃歸獲左拾遺,又因房案私情,犯顏直諫,幾近一死。長安收復以後,雖然官復原職,而旋即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不久關中饑荒,杜甫遂棄官攜家隨民加入逃難之列。此後在好友嚴武處(成都)稍有短暫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的那段時間,這兩句恐怕也並不僅僅是感慨諸葛武侯吧?),但隨著嚴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懷遠大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卻不能腳踏實地(“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做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卻又有失約束、滿腹牢騷(“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關心天下大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又高談闊論不切實際,他甚至是一個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養活不了的人(“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人必然會在現實中到處碰壁不為所容,而終將一無所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從而醞釀出《離騷》式的滿腔“怨恨”情緒。人們把杜甫的詩歌風格概括為“沉鬱鈍挫”,其“沉鬱”之風恰恰道出其作品內容及主題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壓抑鬱悶。讀他的詩歌作品,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這種深切的“怨恨”。可以說,“怨恨”已經成為老杜解不開的終身情結。

  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春望”這個標題的意思絕不是指“在春天裡“望”(看)到什麼”,而應理解為“春天裡的怨恨”。這個“望”字便是杜甫發自肺腑的.強烈的“怨恨”之情!這個題目的語法結構可在王昌齡《閨怨》一詩的題目中找到印證!

  在唐代其他詩歌中也可找到關於“望”字作為“埋怨、怨恨”義項的印證,而且常常與“悵”連用,組合為“悵望”一詞(本人認為,這個“望”實在與眼睛沒有什麼關係)。如: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一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中,江水之“聲”肯定是不可以“望”(遠看)的,“惆悵怨恨”於江邊的“江水聲”才符合李商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詩“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中,前兩句為寫景,後兩句為抒情,其中“悵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顯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惆悵怨恨”自己還不如牛郎那樣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相會有時,而不是“遙望”“河鼓星”的問題。再如謝朓(南朝齊)《新亭渚別範零陵雲》:“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方籍,茂陵將見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離憂”中“悵望”和“夷猶”都是寫內裡的心情,而不是寫外部的動作,送行的人充滿了“悵惘怨恨”,被送的人則顯得猶豫不決。還有把“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望”解釋為“在風煙中遙望五個渡口”實在是牽強附會,免為其難。我真不知道詩人身處三秦之地拱衛之中的長安城宮闕,隔著“危呼高哉”的秦嶺蜀道,對遠在“蜀州”且在“風煙”當中的“五津”怎麼“遙望”!其實,這個“望”正是王勃面對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將遠赴蜀州上任而對“五津”所產生的一種不情之“望”(怨恨)!正因為朋友間的離別充滿了離愁別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所以送行者才對即將遠去的朋友進行寬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幾個方面的闡述,對《春望》一詩應作如下解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從大自然之面貌上看,山河依舊,但國都卻早已淪陷破敗,物是人非,所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從時令上看,雖然已是春暖花開,然而故國城池卻雜草叢生,林木蒼蒼,“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個“破”字,使人頓覺滿目瘡痍,倍感國亂之痛;一個“深”字,托出滿目蕭然之景,黍離之悲油然而生。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面對“安史之亂”後的第一個春天,怎能不讓躊躇滿志而丟失用武之地的杜甫頓生“怨望”之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恨時事,傷懷離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表面上是寫花鳥,實則寫杜之本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此時之見,卻讓墮淚驚心。詩人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怨望”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表達。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句因為寫出了在戰爭動盪的歲月裡“訊息隔絕久盼親人音訊而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會使人心產生廣泛的共鳴,故成為千古傳誦之名句。自從“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然連續不斷,“自經喪亂少睡眠”,“烽火苦教鄉信斷”!多麼盼望一封勝過“萬金”的家信能夠帶來家中親人的訊息啊!但僅僅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心願,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竟然不能實現!“怨望”之情在此向親人故友方向進行了縱深擴充套件。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書不見。近觀面前的頹敗之景,遙斷遠方親人的慘慼之象,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猛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頭”為愁所致,“搔”則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之程度。這樣,在深受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再加之年邁體衰、日暮途窮之感,還有什麼比這種情境更讓人倍感無奈呢?此情此景,能無怨乎?“怨望”之情達到了極致!

  至此,本人認為:只有把“望”理解為“怨恨、埋怨、責怪、悵恨”等一種情感鬱積,才能準確解讀《春望》全詩,才能更加貼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創作初衷。

  杜甫《春望》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了,課後聽取了各位老師的聽課意見和建議,自己也認真分析了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於永正先生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就是鑽研教材。對於一篇課文,只有透過仔細地閱讀,從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對文章的一詞、一句、一字甚至一個標點都要細加揣摩,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聽了很多的課,以及自己上了很多節課後,我深深地意識到鑽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別是最近,鑽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師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師都在考慮著如何去鑽研教材,我也不例外。可對於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去鑽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還有很多。

  我在準備教學古詩《春望》時,為了備好這節課,我查閱了很多教學書籍,閱讀了大量詩人的生平事蹟的材料,還在《唐詩鑑賞辭典》中查找了《春望》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深入研究了這首詩的相關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詩人因“國破”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的心情,被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所感動。我想,這是我能夠上好這節課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讓學生們被杜甫的這首詩,被杜甫的偉大情懷所感動,那麼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動是很重要的,讀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都落淚了,我要將這種情感帶入我的課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師生共同感悟。

  課前,我們都有一種渴求感。希望儘快進入課堂,希望學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可你如果不鑽研教材,不鑽研你的學生,學生想到的,你沒有想到,你又怎麼能和你的共同研讀文字呢?所以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掌握教材,並根據教學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將教材的內容進行再組織、再創造。才能有效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才能選擇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增強能力。

  有幾個學生的發言讓我難忘。“淚”字激起的共鳴最多。學生們說此字頗奇,說人心中悲痛,至多說到“ 淚流滿面”已是極度誇張了,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淚水呢?這樣的淚水究竟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不僅是淚多如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萬千激憤,淚來的突然而猛烈,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悲憤,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思親,還有的說是詩人面對此情此景無限傷感的淚水,不同的孩子,他們對文字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這每一次的感悟都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詩人艾青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話,所以,我把這句話出示出來之後,在完全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孩子們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讀了出來,這使得整個課堂情感得到了一個提升,也使得我和學生的情感達到了共鳴。

  “望”杜甫的一生,一個飽經風霜的杜甫,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一個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杜甫,一個溫柔慈愛的杜甫。他們還望到了歷史的煙雲,戰爭的殘酷,望道了人生的無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們對戰爭的詛咒……瞭解杜甫是我這堂課的一個願望吧!似乎我這麼多年來,都是在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裡成長起來的,我希望孩子們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們的這位偉大的民族詩人,所以,我選擇了幾首易懂的,流傳較為廣泛的詩歌來進行課外拓展,首先是比較《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然後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這些詩句走過歷史,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為什麼杜甫的眼裡會常含淚水,因為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愛得深沉。

  杜甫《春望》教學反思篇4

  授課之後,還有很多遺憾留在心中。

  首先,我的教師個人素養還需要提升,在這樣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學上,雖然我事先的準備充分,但是由於我的個人素養的不足,所以,我還需要多汲取營養,努力提高自己。其次,我的教學意識還需要轉變,我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的意識還不足,課堂上的引領作用不充分,在學生感悟困難的時候,我就比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學生,而忽視了怎樣去引導學生感悟,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的教學經驗不足,沒有一個高超的教學方法,很難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很好的引導學生。

  還有,我的課件利用不夠充分,我製作的課件和本詩的聯絡是很緊密的,但是,由於我的設計環節上不夠完美,所以,教學輔助手段沒有發揮出最佳作用來,課後,我反思,可能學生會對那些畫面留下印象,但是這些畫面由於缺乏了教師的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學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將課件的播放能夠選擇最佳時機,一定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我的這節課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希望今後透過個人教學經驗的提高和積累,在學校的各種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和取經,讓我的水平不斷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