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審美賞析

杜牧《清明》審美賞析

  引導語:《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下面分享一篇關於《清明》的審美賞析文章。

  杜牧《清明》審美賞析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時人稱他為“小杜”,也就是與杜甫並提,稱杜甫為“老杜”。杜牧才華橫溢,有抱負,寫詩常常借古論今,表現出軍事、歷史、政治方面的見解,比如《赤壁》。同時,也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表現出名朗秀麗,清新自然的特點。杜牧的《清明》全詩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歌的首句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詩歌一開始就點明詩人現在所置身的時間—— 清明節,氣象——雨紛紛。據《中國文化史》上說,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中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在這一天,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等。但是詩人杜牧所寫的清明節是不見陽光,而是“雨紛紛”的。這樣,詩人首先就給詩歌營造了一個悽清的氛圍。

  接著寫道:“路上行人慾斷魂。 ”“欲斷魂”即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因為清明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自然之中。所以,詩人就由上句寫客觀景物轉入到寫主觀情感意緒,把寫作的重點落在寫人上了,而且特別表現了人的主觀情感。當然,這與節日的目的,以及環境是聯絡起來的。其中,“欲斷魂”三字就是表現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親人所表現出來的悲思愁緒,同時也暗示了詩人的孤獨與無奈。

  接著第三句一轉,詩人寫道:“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即請問。詩人也在“路上行人”中,也在“雨紛紛”中,自然的寒氣,加上漂泊羈旅,遊子他鄉而不能與家人團聚,融景傷

  懷,心寒意冷。此時此刻,詩人多麼希望借酒消愁。詩人在此運用一個問句,不但強調了因“雨紛紛”產生的孤獨而悽然處境,也暗示了也為引出下文奠定了基礎。

  結句寫道:“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在結句中,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物件——牧童。而“牧童遙指”中,一個“遙”點名了空間距離是很遠的。詩人問的.是酒家,而牧童卻回答了杏花村,不但很有情趣的,而且有極為明顯的畫面感。杏花村是美的,在詩人看來,杏花村就是自己的理想,或者希望,是一個可以借酒愁解愁的美好的地方。這樣結尾,不但回答了詩人的問題,引出了美好的杏花村,而且給讀著留下了極為開闊的審美想象空間。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想象空間突出、畫面明瞭,自然和諧;其次,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再次,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和諧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