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題揚州禪智寺》閱讀答案及賞析

杜牧《題揚州禪智寺》閱讀答案及賞析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牧《題揚州禪智寺》閱讀答案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題揚州禪智寺

  杜牧

  雨過一蟬噪, 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 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 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 歌吹是揚州。

  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揚州禪智寺。當時,杜牧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得知訊息,即攜眼醫石生赴揚州探視。唐制規定:“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離職。

  閱讀題及答案

  1、這首詩用字很講究,請簡要分析“青苔滿階砌”中“滿”字的表達效果。(4分)

  答案:“滿”字寫出臺階上青苔之密,間接寫出了來人稀少;(3分)渲染了環境的空寂悽清。(2分)

  2、尾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答案:襯托(或“以樂景襯哀情”、“反襯”、“對比”)。(2分)以樂襯哀,用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反襯出禪智寺的靜寂,更突了詩人孤獨悽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3分)

  3.此詩著意寫禪智寺的什麼特點?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這個特點的?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答案:寫出禪智寺的靜寂的特點。角度及分析:

  ①以動即“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靜,靜中見闊,鬧中見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

  ②從視覺角度寫靜。青苔、白鳥,似乎是所見之物,信手拈來,卻使人倍覺孤單冷落。

  ③從明暗的變化寫靜。於濃蔭暮靄的幽暗中見靜。“斜陽下小樓”,從暗中見明來反補一筆,頗得錦上添花之致。透過暮靄深樹,看到一抹斜陽的餘輝,使人覺得禪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這畢竟是“斜陽”,而且是已“下小樓”的斜陽。這種反襯帶來的效果卻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靜。(寫出特點1分,寫出一個角度2分,寫出兩個角度5分)

  4.這首詩的二、三聯很講究煉字,請選取其中的“滿”和“生”,簡析其表達效果。

  答:“滿”字寫出了青苔之盛而來人之稀;“生”字以動寫靜,情態俱備。皆渲染了環境的空寂悽清。

  5.聯絡全詩,簡析首尾兩句的表現手法,並簡述這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答:首句的“蟬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寫聲寫動,目的是以動襯靜,以聲襯靜,以樂襯哀,這種對照和反襯,更突出了詩人孤獨悽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6、詩的前兩聯創設了什麼樣的環境氛圍?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案】悽清或幽冷。

  ①“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幽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悽清。

  ②青苔長滿臺階,寺內白鳥徘徊,不願離去,以此烘托出禪智寺的悽清幽靜。

  7、解說尾聯的內容,並說說本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誰想得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的繁華的揚州?而詩人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寂寞度日。本聯既表達了對弟弟眼病的擔憂,又表達了對自己前程的黯然神傷和孤寂淒涼的心境。

  賞析

  開成二年(837),35歲的杜牧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得知31歲的弟弟杜顗(yǐ)【字勝之】患眼病(可能是白內障)寄居在揚州東北的禪智寺【又名竹西寺,始建於漢明帝(劉莊)時(公元58年前後)】。就找了一位叫石生的眼醫,請了一百天的假,和石生一起從洛陽趕去揚州給弟弟治病,病沒治好,但假期已滿。唐制規定:“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也就是說,官員最多隻能請一百天的事假,否則就算自動離職。也許生病的弟弟確實需要他全力照顧,也許是禪智寺幽靜的環境觸動了他早已厭倦監察御史職務的情懷,他毅然放棄官位留了下來,並寫了這首融情於景、景幽情遙的五律。

  詩人首聯以聲寫靜,反襯禪智寺的冷寂:“蟬噪”,蟬鳴;“飄蕭”,風聲蕭瑟;“秋”,點明時間,突出秋意。雨住風清,秋蟬嘶鳴;松桂飄搖,秋意橫生。偌大的禪智寺,單調的秋蟬聲如噪,微弱的秋風聲可聞,足見環境寂靜。以聲襯靜,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效果。秋風秋雨給人淒冷之感,松桂瑟瑟,給人枯寂之感。禪智寺氛圍的冷寂令人“聞聲”而涼意暗生。

  頷聯以形顯靜,渲染禪智寺的孤清:“階砌”,臺階、石路;“遲留”,久留不去。“滿”說明路階青苔密佈,表明人跡罕至;小鳥徘徊不去,暗示周圍寂寥無人。詩人信手拈來的兩個形象,給人滿目荒涼、空寂孤單之感。宛如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意境清幽而蒼涼。

  頸聯以色寫幽,突出禪智寺的悽迷:“暮靄”,黃昏時的霧氣;“深樹”,茂盛的樹木。暮靄漸濃,叢林深鬱,幽暗的色調使人感覺壓抑;夕陽西下,斜暉一抹,明亮的光彩又給人帶來一絲暖意。“生”與“下”兩字,給景色增加了動感,又好似一幅明暗交織的油畫,意境靜穆而岑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遲暮之感,隨景而出。

  尾聯以樂襯哀,表現詩人的孤悽落寞:“竹西路”,禪智寺前官河北岸的一段路,這裡代指揚州;“歌吹”,歌聲和樂聲。夜幕降臨,晚風送來喧鬧的歌樂聲,身外不遠處,就是“十里春風”、市井繁華的揚州啊!想當年,自己曾在這裡放浪形骸、意氣詩酒、“贏得青樓薄倖名”。可如今,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獨坐淒涼。箇中滋味,誰能體會呢?以歌樂之樂反襯孤悽之哀,“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落寞傷感油然而生。華年漸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鬱憤、國勢江河日下的憂戚……齊上心頭矣!

  全詩題寫禪智寺的“幽靜空寂”,從聽覺視覺的角度,動靜相襯、明暗交織;以聲反襯開篇,又以聲對比作結,結構精嚴,手法高妙;融情於景,處處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精心而無跡地營造出的百年古寺特有的`幽悽靜寂的氛圍裡,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老態龍鍾”的“小杜”。大唐王朝無可奈何地進入了晚年,即使是才華橫溢、風流不羈、豪爽清麗的杜牧——也無可避免地“與時俱進”,墮入了人生枯寂的冬……

  遺憾的是,手足情深的杜牧做出的這次犧牲,並沒能挽回弟弟的視力,此後他雖又多次陪其輾轉求醫,但杜顗最終還是不治,卒於大中五年(851)。大約一年之後(852),杜牧也病逝於長安家中,享年50歲。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孫。唐代文學家、大和進士。歷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御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勳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嘗居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

  性剛直,不拘小節,不屑逢迎。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讚,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年輕時即好讀兵書,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文論當代兵事。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亂,上書李德裕論用兵之法,為德裕採納。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集註》《樊川文集》。

  成就綜述

  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散文成就

  王西平、張田《略論杜牧的文和賦》較全面地論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賦,認為其主要特點是:

  一、筆鋒犀利,寓意深刻;

  二、旁徵博引,條分縷析,說理充分;

  三、議論和抒情相結合,議論中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

  四、善於形象地描寫、敘述,鮮明生動,富於真切感。

  文章又指出,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他的文章從唐向宋過渡的印跡:

  一是開宋文明白曉暢之先河,

  二是奠定了驕散結合的文賦基礎。

  寇養厚《論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內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政論談兵的長篇政論文中,他們的藝術熱點是:縱橫設辯,文勢充沛。結構嚴謹,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驕相輝。而他的一些記人敘事抒情狀物的文章在藝術上也別開生面,獨具匠心。文章最後說,“杜牧在繼承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優良傳統的同時,又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

  吳在慶《杜牧與韓愈古文運動》認為,從杜牧的創作主張及創作實踐看,他與韓柳、特別是韓愈的淵源關係是明顯的。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對待文章的意、氣、辭的關係上,杜牧繼承了韓柳的觀點,又有所發展。

  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氣輔的主張,也與韓愈所說的“氣”的概念大體相同。

  三、在對待文章的詞采章句、文體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對韓柳的繼承和發展關係。

  文章最後指出,在晚唐時代,驕文隨著文風的浮豔有所發展的情況下,杜牧卻能反浮豔,堅持散體文的方向,力避用驕,實在比韓愈徹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