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杜牧

  杜牧的《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抒寫了詩人在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時的古今之慨。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又名《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白話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閒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麼變化。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附近,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深秋時節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賞析】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閒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麼變化。這種感慨固然由登臨引起,但聯絡詩人的經歷看,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遊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

  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裡出沒,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並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語出《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人歌人哭水聲中”,宛溪兩岸的人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了。

  接下去兩句,展現了時間上並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的。但當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於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彙集複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裡,就是長期保持著這副面貌吧?這樣,與“六朝文物草連空”相映照,那種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客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這使詩人沉吟和低迴不已,於是,詩人的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從方位上看,它們是在宣城之東。春秋時范蠡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後,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於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後人所豔羨。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雲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遊於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物件了。

  詩人的情緒並不高,但把客觀風物寫得很美,並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裡”、“落日樓臺一笛風”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奏和語調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明朗、健爽的因素與低迴惆悵互動作用,在這首詩裡體現出了杜牧詩歌的所謂拗峭的特色。

  拓展閱讀:《宣州送裴坦判官往》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日暖泥融(1)雪半消,行人(2)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3)路雲遮寺,清弋江(4)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5),我心懸旆(6)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7)逢春一寂寥。

  【註釋】

  (1)泥融:泥濘。

  (2)行(xíng)人:裴坦,字知進,進士及第,任宣州觀察府判官,詩人故舊至交。

  (3)九華山: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國仙城”之稱。山在池州青陽(今屬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蓮花而得名,為宣州去舒州的必經之處。

  (4)清弋(yì)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縣西,長江下游支流。

  (5)的的(dídí):鮮明的樣子,這裡形容心情舒暢。

  (6)懸旆(pèi):掛在空中的旗幟,這裡形容心情空虛。

  (7)故國:故鄉,指長安。

  【白話譯文】

  和煦的太陽照耀著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面佈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蔥,馬聲洪亮,催促主人上路。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你的志向像鴻雁一樣鮮明,躊躇滿志,而我的心情卻像懸掛在空中的旗幟般空虛。我們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裡,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創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作於開成四年(839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將離任,回京任職。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去,杜牧便先為他送行,並賦此詩相贈。

  【賞析】

  首聯用明快的色調,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這兩句詩不只是寫景而已,它還交代了送行的時間、環境,渲染了離別時的氛圍。

  頷聯,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九華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綠水環抱的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紺碧,景色優美。“清弋江村”,點明送別地點。“雲遮寺”,“柳拂橋”,最能體現地方風物和季節特色,同時透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和惜別時的依戀之情。這裡以形象化描繪代替單調冗長的敘述,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兩句一寫山間,一寫水邊,一寫遠,一寫近,靜景中包含著動態,畫面形象而鮮明,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以上四句透過寫景,不露痕跡地介紹了環境,交代了送行的時間和地點,暗示了事件的程序。

  頸聯敘寫行者與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鮮明的樣子。裴坦剛中進士不久,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像鴻雁那樣展翅高飛。所以,儘管在離別的時刻,也仍然樂觀、開朗,而詩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與好友離別,臨歧執手,更覺“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傳》),一種空虛無著、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

  尾聯把“送裴坦”和自己將要“赴官歸京”兩重意思一齊綰合,兩人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裡,詩人隻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後面四句,藉助景色的襯托,抒發惜別之情,更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全詩寫山水有遠有近,抒情有虛有實,以江南美景反襯人物的滿腹愁情,情韻悠揚,風華流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