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古詩鑑賞

杜牧《清明》古詩鑑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杜牧《清明》古詩鑑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2.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

  3.借問:請問。

  古詩今譯

  清明時候偏趕上細雨濛濛,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悶。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

  名句賞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柳綠花紅、春光明媚。但這日卻細雨紛紛,這“紛紛”在此自然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鏡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天氣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澆愁,當然是很自然的事。詩人捕捉到這一情景,而且描寫得格外生動。“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問誰?從下一句得知是問牧童,“牧童遙指杏花村”,告訴人們什麼?從上句得知是指酒家。這種兩句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的寫法叫作“互文見意”。它節省了字句,增加了詩歌的跳躍性。一問一答,情景十分生動。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古詩詞作者簡介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並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拓展

  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顯示全部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評析】

  清明節真實的寫照,短短的幾句話把清明節趕去給故人上墳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後人不會有比這首詩寫的更完美了!

  對杜牧《清明》詩旨之理解,歷來多有分歧:或為“雨中傷感”說,或為“踏青遊春”說,或為“哀悼親友”說。反覆揣摩詩意,則第三說最為切實。詩中所表達的就是詩人在“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定場景中所產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與思想情緒。詩旨主要在於表現生者“行人”對已故之親友們的沉痛傷悼之懷與深切懷念之情。此詩藝術手法高超,別具形象圓整、敘事曲折、畫面豐盈、章法自然之審美價值。後人甚愛此詩,對其採用刪縮、變體、仿擬等再度創作之方式,形成一道詩歌接受的亮麗景觀。《清明》詩以其思想與藝術的傑出成就,奠定了清明哀悼詩千古絕唱之地位。

  世事多所難以逆料者。一千多年前的晚唐詩人杜牧,怎麼也不會想到在千載之後,他的一首七絕小詩《清明》,竟然在90年代初被香港文化機構評選為“十佳”唐詩之一,併名列第二。①“小杜”雖然未能親獲這份殊榮,享受這份快樂,但就其《清明》一絕的魅力與影響而言,就足以使其百世流芳、千古不朽。

  ①十佳”唐詩排名依次為:盂郊《遊子吟>、杜牧《清明)、李白《靜夜思》、王之渙《登鸛雀樓》、李商隱《樂遊原》、孟浩然《春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憫農》、李白《早發白帝城》、賀知章《回鄉偶書》。見1992年9月23日《新民晚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