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蘇幕遮》翻譯賞析

范仲淹《蘇幕遮》翻譯賞析

  《蘇幕遮·懷舊》是范仲淹的一首著名的詞作。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范仲淹《蘇幕遮》翻譯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懷舊》註釋:

  黯鄉魂:黯,沮喪愁苦;黯鄉魂指思鄉之苦另人黯然銷魂。黯鄉魂,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追旅思:追,追纏不休。旅思,羈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裝。按本文意應作“除非夜夜好夢留人睡”。這裡是節拍上的停頓。

  《蘇幕遮·懷舊》譯文1: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線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裡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懷舊》譯文2:

  天上,漂浮著青碧瓦藍的流雲;地下,鋪滿金黃的落葉.濃重的秋色同遠處的江水碧波相連線,碧波上寒冷的煙霧漂浮,一片滄溟青翠多光潔.斜陽映照著遠山,秋波連天,天水相接;斜陽照不到遠在山那邊的故園芳草,使人枉自嘆

  思念家鄉,黯然神傷,羈旅愁思,追逐而來.怎麼度過一個個漫漫長夜呢?除非是每夜都做一個回鄉的好夢。明月朗照,樓閣高聳,不要一個人憑欄獨倚上樓臺。還是喝上一杯酒吧,酒入愁腸都化作思鄉的熱淚。

  《蘇幕遮·懷舊》譯文3: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線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裡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蘇幕遮·懷舊》譯文4:

  藍天白雲,黃葉遮地,秋色連著水波,水波上寒煙悽迷。斜陽映照著群山,藍天與白水連在一起,色彩渾然如一。碧綠的春草無情無意,向遠處延伸著,延伸著,直到斜陽之外的天際。

  思鄉的情懷令我慘慘慼戚,旅居塞外更加深我的.愁思。日日夜夜都寂寞難耐,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苦挨著時日。明月映照之時,千萬不要到高樓憑欄獨立,因為徒自望鄉而又迴歸無計。悶酒進入愁腸,全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淚,真是徒增憂愁。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見宋·范仲淹《蘇幕遮》,大意是:自雲飄浮在湛藍的天空,大地鋪滿了枯黃的落葉,這濃重的秋色一直向前伸展,同那江上層層疊疊的綠波連線,寒冷的波浪把江上瀰漫的煙霧也抹上了一層蒼翠的顏色。

  這幾句透過碧雲、黃葉,江波,寒煙,渲染出充盈在天地間的蒼茫秋色,境界闊大,富於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成為歷代傳誦的名句。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開頭的[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顯然深受其影響。可引用描寫高秋景象,或用以襯托深秋時節人們蒼涼蕭瑟的感覺。

  《蘇幕遮·懷舊》賞析:

  這首《蘇幕遮》詞,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他當時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在邊關防務前線,當秋寒肅颯之際,將士們不禁思親念鄉,於是有這首借秋景來抒發懷抱的絕唱。該詞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抒情。

  上片大略雲:秋天到來時,天高雲談,碧空澄澈,落葉枯黃,萎積滿地,寒涼浸透河水,水面騰起涼絲絲的薄霧。黃葉滿山襯著斜陽,一齊倒映於河水 之中;枯乾了的離離野草,鋪向看不見的天邊。這實在是一幅肅諷悲涼的秋 來塞外景物圖。“夕陽”與“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來、生氣漸弱的意象極易喚起人們的愁腸;“芳草”本無感情,但在僅靠野草點綴的荒原上,卻令人無限依戀。這一來是因為芳草鋪向斜陽之外的遠方,直接溝通內地家鄉;二來是因草枯了,明年還會綠,人卻一年年老去,誰知下一次春草萌發時,徵人是否 還能看得見呢?李賀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恆的自然界與短暫的人生,怎能不引發人們深深的感慨?

  下片大略雲:塞上秋景一片淒涼,不由得徵人鄉思纏綿,心緒黯然,憶別唸新,長夜難寐,只要一合上眼皮,便夢見與家人團聚。夜半夢醒,格外悽苦。 算了吧,算了吧,任它月色溶溶,樓高望遠,還是不要登高縱目、觀賞月色吧; 還是借酒消愁,來排遣這漫長孤寂的秋夜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意更深地觸動心中的離愁,化作點點相思之淚,幽幽地滴落胸前。這實在是典型的遊子秋思意緒。“黯”,黯然失色,指精神受到強烈的刺激而覺消沉悲切。 “旅思(sì)”,即在外作客的惆悵。“思(sì)”,意念。“黯鄉魂”與“追旅思”是下片的中心,是一種心緒的兩個方面:懷鄉思親,令人心魂不安;傷別念遠,令人憂思悵惘。“黯鄉魂”,是對內地的懷想;“追旅思”,是對邊愁的體味。

  不過,此詞不是普通的遊子秋思之作,而是邊關統帥寫的徵人思家之作。 張惠言云:“此去國之情。”(《詞選》)許昂霄亦云:“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 語。”(《詞綜偈評》)從感情基調來說,屬纏綿“柔情”、兒女風情,是悽切而非悲壯。繼昌雲:“希文宋一代名臣,詞筆婉麗乃爾,比之宋廣平賦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頭巾氣重,無與風雅也。”(《左庵詞話》)這本是允洽的評論,有人卻格於作者身份,硬要予以分辨,認為其中是關係軍國的嚴肅感情。“按文正一生,並非懷土之士,所為鄉魂旅思以及愁腸思淚等語,似沾沾作兒女想,何也?觀前闋可以想見其寄託。開首四句,不過借秋色蒼茫以隱抒其憂國之 思;‘山映斜陽,三句,隱隱見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闋因心之憂愁,不自聊賴,始動其鄉魂旅思,而夢 不安枕,酒皆化淚矣。其實憂愁非為思家也。文正當宋仁宗之時,揚厲中外, 身肩一國之安危,雖其時不無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憂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矣。”(黃蓼園《蓼園詞選》)這一說法,論者多不以為然。胡云冀《宋詞選》即雲:“從具體的詞看,除了反映出‘去國之情’,很難找出其中有什麼‘憂天下’的含意,黃蓼園所賦予這首詞的思想意義完全是外加的。” 的確,此詞只是邊關將士思鄉念親之情的抒寫,並未寄寓指斥小人的軍國之憂。

  詞中抒的是什麼情,固然須辨別清楚,它是怎樣抒情的,更是重要的問題。汪中評論說:“此詞目觸秋色,牽引一片相思之作也。全詞結構正如鄒祗謨所云:前段多入麗語,後段純寫柔情。所謂麗語即柔語也,以秋景寫秋心。” (《宋詞三百首注析》)所謂“以秋景寫秋心”,講的正是本詞的藝術特色,即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情與景的關係,歷來是我國文論的基本問題,《禮記·樂 記》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劉勰《文心雕龍》系統地闡述了這一問題,提出“應物斯感”、 “情以物遷”的論點,即人的主觀感情繫由對客觀事物的反應產生的,也只有憑藉外物才能表現出來。唐代日本僧人空海所著《文鏡秘府》進一步提出了情思與景物須相諧合的見解,即“須景與意相兼”、“詩不可一向把理,皆須入 景,語始清味。詩一向言意,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 相兼始好”。宋以後,對情與景的關係,認識更為深刻,範希文《對床夜話》提出“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及必須“化景物為情思”的見解;明人謝榛《四溟 詩話》更提出“情景孤不自成”之論:“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 ……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更明確提 出景語與情語的概念並述及其相互關係:“不能入景語,又何能情語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況 周頤《蕙風詞話》更明確提出情與景是一致的:“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則概括點明“一切景語皆情語”,“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 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氏所見,與汪中“所謂‘麗語’即‘柔語’也” 相同。此處之“麗語”,即婉麗的景語;“柔語”,即柔媚的情語。范仲淹正是藉助對秋色的描寫,真切地吐露了徵人的“旅思”之情。

  況周頤《蕙風詞話·論詞》指出:“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詞往往有之。”范仲淹的《蘇幕遮》,正是北宋初年的代表詞作,也確能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真切感人。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後,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寧後,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後,相繼從祀於孔廟及歷代帝王廟。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邊皆有成績。其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