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人遊嵩山十二題其四·自峻極中院步登太室》

范仲淹《和人遊嵩山十二題其四·自峻極中院步登太室》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和人遊嵩山十二題其四·自峻極中院步登太室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

  白雲隨人來,翩翩疾如馬。

  洪崖與浮丘,襟袂安足把。

  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正”。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提出嚴密官制、勸課農桑、整頓武備、減輕徭役、推行法制等10條建議,遭保守派反對,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後病死於赴潁州途中。善於詩詞散文,風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從小刻苦讀書,生活得非常簡樸,每天只吃一碗稀粥,涼了以後分為四份,拌幾根醃菜和醋,早晚各吃兩份,吃完繼續讀書。

  成語“斷齏畫粥”就來源於范仲淹的苦學事蹟。他的這種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顏回的經歷:“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考中進士之後,范仲淹進入仕途,參與政事。他在擔任右司諫時,多次進諫,得罪了太后和宰相—當時,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被貶到了蘇州。後因治水有功,才被調回京城,擔任開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愛戴,所到之處,政績卓著。宋夏交戰,已經52 歲的范仲淹被任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討使,親臨前線視察。他號令嚴明,愛撫士卒,獎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邊境危機。

  多年的仕途和軍旅生涯,讓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國家將面臨滅頂之災。在宋仁宗的支援下,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開始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觸碰到當權者利益的改革最終失敗了;支援改革的大臣紛紛被貶,范仲淹也在其中,幾年之後鬱鬱而終。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視教育和治學。他早年就主持過應天府府學,從來都是誨人不倦。有時,還用自己微薄的俸祿招待學生們吃飯,他還聯絡和資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宋初三先生”、張載等。

  為了給國家培養實用人才,范仲淹還提議將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內容轉向講求經旨的義理之學和注重實用的經濟之學。此後,考試內容開始注重考察學生的理論思維,學校教育減少了死記硬背、脫離社會實際的章句記誦及詞賦學問。

  這些改變在儒學的發展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可以說,它徹底改變了儒學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少數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之一,而范仲淹就是這些革新的主要推動者。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主要後裔

  範公塑像目前有一部份范仲淹後裔生活在四川省羅江縣御營鎮響石村范家大院。據考證,此為北宋宰相范仲淹(文正公)的後代聚居地,大院為範氏20代孫養源公(四川始祖)在清雍正年間建造。其後代自小就被長輩要求背誦《岳陽樓記》、《漁家傲》等范仲淹經典詩文,以示不忘先祖。享堂正面神龕上有“文正家聲”、“範氏堂上歷代高曾祖之位”的匾聯和牌位、“範文正忠宣奕世遺像”以及祭祀的香火。神龕左右分別是“讓水廉泉綿世澤,石湖墨帳紹宗功。”和“千秋傳繼血緣深,萬世相承是親情。”兩幅龕聯。

  據御營範氏家譜記載,清朝雍正丁未年春,範氏後人範養源帶領家人從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入川。養源公來到羅江後,種糧食販酒,家業慢慢發達。養源公的孫子和重孫兩代接替家業,耗費了龐大的財力物力,共同修建了這座規模巨大的范家大院,希望范家後人能夠在這裡世代興旺。

  範純仁(1027年-1101年),范仲淹次子,字堯夫,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官至宰相。

  範純仁有子範正平、範正思。

  成就榮譽

  范仲淹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現編入初中魯教版及人教版語文八下教材第六單元、蘇教版語文九上教材和滬教版語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主詞”。著作為《范文正公集》。範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詩、詞均有名篇傳世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烏賦》(約作於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歐陽修、餘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當時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要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靈烏賦》為範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現今所謂的“知識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頗類似於美國開國前期爭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給我自由,否則給我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講了七百四十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