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答梅聖俞靈烏賦》介紹

范仲淹《答梅聖俞靈烏賦》介紹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曆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

  答梅聖俞靈烏賦

  危言遷謫向江湖,放意雲山道豈孤。

  忠信平生心自許,吉凶何卹賦靈烏。

  評價

  王安石在《祭範潁州文》中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可是早在熙寧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遊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朱熹評說:“範文正傑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覆,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宋元學案·序錄》雲:“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王夫之對范仲淹有苛評:“(範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簷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系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歐陽修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

  軼事典故

  第一件

  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閒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定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就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卻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第二件

  范仲淹曾給別人寫墓誌銘。當他寫完封好,正準備寄走時,忽然想起說:『不能不讓尹師魯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誌銘交給尹師魯過目。師魯看後說:『你的文章當前影響很大,後代人將會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據,所以下筆不能不謹慎啊。如今你把轉運史寫成部刺史,把知州寫成太守等漢代官名,的確是夠清雅的了,但是當今已經沒有這些官名了,後代必將因此產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們爭論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著小桌子說:『幸虧請你過目,不然,我差一點就失誤了。』(《宋人佚事彙編》)

  第三件

  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8],時人謂之范履霜。”

  第四件

  斷齏(jī)劃粥:在范仲淹小時候生活十分清貧,父親很早就過世,母親因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廟裡去學習。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後便劃成四塊,早晚就著醃菜各吃兩塊,苦讀成才。後衍生成一成語為:斷齏劃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