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范仲淹傳閱讀答案與翻譯

宋史·范仲淹傳閱讀答案與翻譯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遊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聖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仲淹極言之,且曰:“奉親於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後世法。”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

  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簡不悅。

  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始,定川事聞,帝按圖謂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進樞密直學士。仲淹以軍出無功,辭不敢受命,詔不聽。

  帝方銳意太平,數問當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採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為不可而止。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節選自《宋史·范仲淹傳》)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B. 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C. 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D. 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字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姓名之外的別名,由父母或師長來取。古時男子20 歲時取字。

  B. 遷:調動官職。一般“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降職;“左遷”“遷謫”表示升職。

  C. 親一般指有血統或婚姻關係的人,在中國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親戚。

  D. 疏是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范仲淹讀書勤奮。在應天府讀書期間,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疲倦了,就用冷水澆臉。經常吃不飽,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

  B. 范仲淹崇尚簡樸生活。在家裡時,如果沒有客人來,吃飯時不會有兩個葷菜。妻兒的飯食僅夠充飢。他要求自己的幾個兒子不能穿華貴的衣服出門,出門前要換衣服。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賴。定川兵敗時,皇帝堅信只要范仲淹出馬,事情就能得到解決。皇帝對范仲淹陳述的十條建議,全部認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愛戴。得到他死的訊息,老百姓都替他嘆惜。邠州、慶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部落,在范仲淹活著時就為他建立祠堂,掛上他的畫像來祭祀他。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5分)。

  7.D

  8.B

  9.B

  10.(1)況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過標準的提拔,不應該全部委託宰相處理。

  (2)等到他死了,首領率領數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他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解析】

  7.試題分析:D項,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 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本題可以按照實詞斷句法,即在讀懂全文,瞭解所點斷文章的大致內容的基礎上,透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如:名詞“定川”、“ 潘原”、“關中”“山谷間”(地名)“仲淹”(人名)、“賊”、“民”,動詞“敗、大掠、震恐、聞”等。

  8.試題分析:B項,“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降職。

  9.試題分析:B項,易衣而出是指為了出門,更換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貧困的窘相。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在閱讀題目時,須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10.試題分析: 第(1)句中,況,況且,進退,提拔和黜降,格,標準,委:委託。第(2)句中關鍵詞:及,等到,以,率領,“哭之如父”翻譯: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他痛哭;去,離開。

  【參考譯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時就有志氣,奉行操守。前往應天府,依從戚同文學習。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有時無東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晏殊掌管應天府時,聽說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請他到府學任職。范仲淹曾經拿出自己的俸祿來供養四方遊學之士,幾個兒子甚至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范仲淹卻始終泰然處之。

  天聖七年(1029),章獻太后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準備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后祝壽。范仲淹上疏詳細地論述了這件事,並且說:“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只是在朝堂上皇帝與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夠成為後世的規範。”而且上疏請求章獻太后將朝政大權交還仁宗,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

  當時呂夷簡執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圖》,指著圖上百官升遷的次序說:“像這樣的是循序升遷,像這樣的是不合順序的升遷,循序升遷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遷是(遵循)個人意願。況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過標準的提拔,不應該全部委託宰相處理。”呂夷簡很不高興。

  葛懷敏在定川被敵軍打敗,敵軍大肆搶掠至潘原,關中地區震動驚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進行援救,聽說敵軍已經撤出邊塞,才率領軍隊返回。開始的時候,定川戰敗的訊息傳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著地圖對左右大臣說:“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報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說:“我一直就認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於是就任命范仲淹為樞密直學士。范仲淹因為這次軍隊出征沒有立功,辭謝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沒有接受他的辭呈。

  仁宗皇帝當時正一意要實現天下太平,多次詢問當前急需辦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給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專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採納了他的意見,凡適宜立為法令的,都用詔書統一頒佈下發。只有府兵法,大家認為不能施行而最後作罷。

  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順,因為他母親在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後來,范仲淹雖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來客人,吃飯時也不會有兩個葷菜。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自己禦寒和充飢。范仲淹對人好施予,在鄉族中設定義莊,用以贍養族人。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 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訊息的人,都替他嘆惜。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他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慶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部族,都畫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首領率領數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他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當初,范仲淹生病時,仁宗皇帝經常派人送藥、慰問,病逝後,仁宗皇帝嗟嘆哀悼很長時間。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時就有志氣,奉行操守。前往應天府,依從戚同文學習。他晝夜不停地又派人去慰問其家人,下葬後,仁宗皇帝親自題寫了墓碑,叫“褒賢之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