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三板斧名人故事

范仲淹的三板斧名人故事

  北宋著名良吏范仲淹曾被王安石評為“一世之師”。然觀其一生,亦無非尋常的“三板斧”而已,招數並不複雜,目下人人皆會,人人可會,不同之處唯在於,范仲淹不屈不撓地使了,且斧斧生猛,力道驚人。

  第一斧:劃粥斷齏,立志勵志。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出身貧苦。由於母親改嫁到富裕的朱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但他少有志向,存“天下之憂”,所以讀書非常刻苦。為了磨鍊自己的意志,他常常有意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寄宿寺廟,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吃完繼續讀書,贏得了劃粥斷齏的美譽。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下真功夫營養靈魂,下硬功夫陶冶精神,心地純潔澄明,高尚品德隨身附體,就站得穩,走得正,幹得好。范仲淹入仕之後的所作所為,莫不與他注重磨鍊身心有關。比如:他入仕以後,平日沒有賓客登門,是不準上兩樣葷菜的。到了晚年,兒子準備為他修建大宅院,被他斷然拒絕。有人要替他在洛陽買一座叫作“綠野堂”的園林,他照樣不肯,並說:“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晚年,他還諄諄教誡子弟要節儉,家書中這樣提醒:“老夫平生屢經風波,唯能忍窮,故得免禍。”

  秉真持正,不以妄心害真心,不當庸官、懶官、昏官,堅守廉潔從政、為國為民的精神家園,才幹必會大放異彩。

  第二斧:死磕權貴,遏制歪風。

  范仲淹為官30多年,四次被貶,前三次都是因為敢於直諫說真話引起的。

  宋仁宗年幼時,劉太后“垂簾聽政”。後來仁宗滿了20歲,劉太后仍然不放權。對此,朝內大小官員都不敢吭聲,唯獨范仲淹站了出來,上奏摺要求劉太后按祖制讓位給仁宗。迷戀權力的.劉太后看了摺子大怒,立即下旨,把范仲淹貶到一個邊遠小縣做通判。

  劉太后去世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此時,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范仲淹又開始跟呂夷簡死磕,他經過深入調查,繪製了一幅《百官圖》送給皇上,具體揭露了呂夷簡安插親信的種種罪行。不料呂夷簡倚仗權勢,惡毒反誣。最終,范仲淹未能把作惡多端的呂夷簡扳倒,自己反而再次被貶,到睦州做了知州。

  他在京城做右司諫時,有一年江淮災情嚴重,數路饑饉,朝廷派他視察災情,安撫江淮,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江淮數郡“開倉廩,賑乏絕”,並且把饑民吃的“烏昧草”帶回京師,讓仁宗皇帝及大臣看,懇請皇帝和朝中大臣減盛宴、去奢華,節衣縮食,體恤災民。

  范仲淹一生始終堅持正義立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一首題為《靈鳥賦》的詞中,抒發自己絕不退卻的激憤心情,有一句話擲地有聲:“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意思是說,他寧願為正義呼聲而死,絕不默默地苟且偷生。這是何等可貴的精神!

  第三斧: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范仲淹最大的亮點,就在於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總要千方百計興利除弊,做出幾樁惠及地方的事情來。

  早年在泰州做鹽倉監官,無聊到極點,他曾寫詩自嘲:“卑犧曾未託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然而,他很快發現,這樣下去不行,既然做官,就要給百姓做些實實在在的事兒。於是,那幾年,他為蘇北人民留下了“范公堤”。

  他謫貶睦州,不到半年,就倡導修建“嚴子陵釣臺”,向世人高揚“使貪夫廉,懦夫立”的釣臺之風;做蘇州太守時,他買下南園,創辦學府,為國育才。對那些不稱職的下屬官吏,一旦查清,他便毫不留情地將其姓名從官吏名冊上畫掉。即使達官顯宦,親朋好友從中勸說,他也堅持到底,不為所動。“一筆勾銷”的佳話,至今流傳。他發動的慶曆新政,幾乎觸及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而最終失敗,但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敢於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之前奏。

  大道若簡,至理也,放諸四海皆準。

  范仲淹的“三板斧”,其史鑑價值在於:修剪冗枝,去殘枝敗葉,除瘋枝病椏,大樹才能茁壯生長,成參天之材;不攀比、不折騰、不擺闊、不奢靡,走正道,官員才會有底蘊和政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