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人物形象分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人物形象分析

  引導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在蘇聯國內外享有盛譽、深受我國讀者喜愛的、影響了幾代人的世界名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本書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歡迎大家閱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在1934用自己的戰鬥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保爾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 1915年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小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讚。小說寫人以敘事為主,同時穿插內心獨白,書信與日記,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小說的全部描寫圍繞著主人公的成長來展開,結構緊湊自然,在刻畫主人公性格的時候,又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他的優秀品質。透過描寫保爾怎樣對待監獄、戰爭、工作、友誼、愛情、疾病、挫折,以及怎樣對待革命與個人、公與私,生與死等重大問題的態度,把保爾這一鋼鐵戰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豐滿生動,光彩照人。當一位英國記者問作者為什麼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書名時,奧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說: “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成為堅硬的,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④這個書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自己這一代人的成長道路和思想性格。他曾經說過:“生命可以燃燒也可以腐朽,我要將我的生命燃燒直到灰燼。”⑥保爾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地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鬥爭。”⑥就是這段名言,這個人生座右銘,猶如茫茫的人生大海中的一座燈塔,一盞航標燈,照耀和指引著那些奮發有為的人,在這片汪洋大海中劈濤斬浪的奮勇向前,駛向自己所憧憬的光輝彼岸!它又如漫長人生旅途中的一枝火炬,照耀和指引著那些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向著自己所向往的光輝頂點跋涉和攀登!作為當代青年,豐裕的物質精神享受似乎已經讓我們忘記了對於理想的探索和對於精神價值的追求。小說比較鮮明地塑造了主人公保爾與冬妮亞的人物形象,小說所要傳達的思想內容與精神價值通常從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上體現出來,透過分析保爾與冬妮亞鮮明的人物性格,來揭示小說主旨和內在價值,引起當代青年的反思。

  1.人物分析

  1.1 保爾的人物性格分析

  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出生於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保爾成績不好,在神父家中補課,他把菸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父廚房裡預備做復活節糕的麵糰上,因而被學校開除,面對著醜惡嘴臉的教父,稚嫩的他選擇瞭如此的方式解恨,他沒有牽連朋友謝廖沙而是獨自一人承擔,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可以看到年輕保爾個性的一面,在那個時代人們飽嘗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和壓迫的痛苦,對於還顯得有點稚嫩的保爾從骨子裡面透露出一份憎恨,這也就有了他的倔強、固執和反抗,在文中,保爾應邀來到冬妮亞家中做客,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家裡面坐滿了冬妮亞的朋友,冬妮亞要介紹她的朋友給保爾認識,保爾缺尖刻的說:“用不著拿我在這些笨蛋面前展覽。我和他們坐不到一塊兒。也許你喜歡他們,可我恨他們。我不知道你跟他們是朋友,否則我絕不會上你這兒來。”①從記事開始就有的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苦難的生活,從內心深處激勵著保爾決不向命運低頭,決不向惡勢力低頭,我們可以看到在他當車站食堂小夥夫的那段時間,他做事的認真吃苦,對於邪惡事情的痛恨、疾惡如仇。朱赫來為了躲避彼得留拉匪幫的搜捕,在保爾家藏了八天,第八天晚上,朱赫來出去後就沒有回來。一次,保爾在回家時看到朱赫來被一個士兵押著,他果斷地把押送兵撲倒,救了朱赫來。當天,朱赫來離開了小鎮,但保爾被維克托告發,抓到了城防司令部。作者透過這件事情,塑造了保爾一個英勇無畏的英雄形象,他是透過哥哥阿爾焦姆認識了老布什維克朱赫來,朱赫來這個人物的出現是保爾一生的轉折點,正是因為他,保爾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保爾救朱赫來合情合理,此舉首先是出於他對朱赫來的感恩,其次便是他性格堅毅果敢的一面,再次便是彼得留拉匪幫的惡行讓他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由於波蘭貴族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抓進了監獄,在獄中,保爾經受住了嚴刑拷打,仍堅強不屈,在經受著肉體上的折磨與心靈上的摧殘,年輕的保爾表現出了超人的勇氣,他的沉默不代表內瀲而是對敵人更強硬的回擊,他鋼鐵般堅韌的意志表現的淋漓盡致。保爾在河畔釣魚時,認識了林務官的女兒冬妮婭,後來保爾因為解救朱赫來,被關進了監獄,而後愚蠢的敵人很快錯放了他,出獄後的保爾慌不擇路,跳進了冬妮亞家的花園,在冬妮亞家休息補養了半天,怕自己又被抓回去,執意離開了小鎮,他們約定不忘記對方,冬妮亞很喜歡熱情、倔強、個性剛強的保爾,保爾也被漂亮、整潔、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樣瞧不起工人的冬妮亞所深深吸引,對於冬妮亞的愛出自一個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個人都會自然產生的,對美好,對舒適生活的嚮往,少女冬妮亞的出現似乎是給予在苦難中成長的保爾心靈上的一種慰藉,她就像冬日裡的暖陽,溫暖著他受傷的心靈。他們彼此之間的喜愛純潔、浪漫,而又美好,美好的愛情喚起了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嚮往,在美好情感的吸引下,保爾開始注重外表的打扮,開始喜歡讀書,對於愛情的不經意到來,少年的保爾讓我們看到了他剛毅的性格里面也有鐵骨柔情的一面。

  保爾在與波蘭白軍作戰時,炮彈片穿透了顱骨,昏迷了13天后才恢復了知覺,當時他只有17歲。這是當時受傷的記錄“青春的活力雖然將保爾從死亡的邊緣上拉了回來,然而他卻瞎了一隻眼睛並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③沒有痊癒保爾就出院了。他帶著未愈的身體,積極地投入到戰後恢復國民經濟的建設之中。在築路的艱苦日子裡,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嚴寒凍壞了他的雙腳,但他沒有叫苦也沒有退卻,硬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堅持著,直到最後被傷寒完全襲倒。醫生診斷的結果是:“格魯布性肺炎兼腸傷寒,體溫四十一度五……”①這是兩種可怕的病症,足以將保爾送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保爾再次面臨死亡的考驗。在保爾的檔案裡,他的確是死了。在麗達的日記裡,也記載著他死亡的訊息:“今天的勝利來之不易,是血和汗的結晶,是生命和死亡換來的,但是已有兩個人為他獻出了生命:克拉維切克和保爾。柯察金。”①然而奇蹟出現了青春再一次戰勝了死亡。此時的保爾完全可以以革命功臣自居,以身體健康為由向組織申請撫卹金,在家陪著父母療養身體,過上一種寧靜的生活,然而為了珍惜歲月,為了有所作為,保爾告別了母親和寧靜的鄉村生活,有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保爾用剛強的生命告訴了我們“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然而,命運是無情的。戰爭中受傷的隱患,工作時的勞累過度再次剝奪了他工作的能力。保爾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非常的苦惱,不能自拔,他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自殺就等於背叛革命,正因為如此,槍的槍口才那樣鄙夷地瞪著保爾的眼睛,於是他以冷酷無情的嚴峻態度譴責自己說:“老兄,你平時說什麼要幹出一番英雄的事業來,原來全是紙上談兵!”③保爾沒有被擊倒,他身殘志不殘,為了實現歸隊的願望,他拿起了筆這個武器以寫作來戰鬥,寫出了劃時代的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的結尾寫道:“他日夜盼望的夢想已經實現了!鐵環已經被砸碎,現在她拿起新的武器,回到了戰鬥的隊伍裡,開始了新的生活。”③我們不難想象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承受著肉體上殘缺的痛苦,心靈深處的煎熬,他沒有輕易說放棄,而是以鋼鐵般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克服了悲劇命運的打擊,開始了新的更有益的生活,正如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寫到:“只有我們這樣的人,只有像我們這樣發瘋似地愛生活、愛鬥爭、愛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設工作的人。只有我們這樣能夠了解並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義的人才不會隨便死去,哪怕只有一點機會,就不能放棄生活!”②保爾在家鄉養病期間,他曾到烈士墓前憑弔戰友,感慨萬千,發出了感人致深、振聾發聵的豪言壯語:“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地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鬥爭。”①就是這段名言,這個人生座右銘,猶如茫茫的人生大海中的一座燈塔,一盞航標燈,照耀和指引著那些奮發有為的人,在這片汪洋大海中劈濤斬浪的奮勇向前,駛向自己所憧憬的光輝彼岸!它又如漫長人生旅途中的一枝火炬,照耀和指引著那些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向著自己所向往的光輝頂點跋涉和攀登!保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生命的意義,他告訴我們生命不是為了索取,而是為了奉獻!保爾最喜歡讀的書是《朱譯培·加里波第》和《牛虻》,正是這兩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啟示他要堅持不懈,擁有堅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難。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保爾把牛虻和斯巴達克斯的故事講給自己的戰友聽,在空閒的時間他借來各種書讀。作者把一個喜歡讀書、熱愛學習的保爾呈現在了我們面前,與他調皮搗蛋捉弄神父,學習成績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苦難生活的磨礪中,保爾由成長到成熟,由個性張揚到內瀲,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保爾,但他並不完美,他也曾留下遺憾,也曾迷茫。

  保爾是一個剛毅堅強的革命戰士,他在人生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他寧死不屈;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勇往直前;在與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鬥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卻步,創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蹟。尤其是他在病榻上還奮力向藝術的殿堂攀登的過程,表現了一個革命戰士的鋼鐵般的意志,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保爾又是一個於平凡間偉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歷表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大業績,他總是從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因此,保爾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漸歷煉成熟起來的鋼鐵戰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讓人感到親切的榜樣式人物。

  1.2 冬妮亞的人物性格分析

  冬妮亞,她是林務官的女兒,也是保爾·柯察金少年時代的初戀情人,她自幼生活在資產階級貴族家庭,一次她巧遇了在河畔釣魚的保爾,由於和她一起的波蘭貴族維克多的蠻橫,保爾動手打了他,從那時起冬妮亞便喜歡上了倔強、個性剛強的保爾,後來又一次冬妮亞在湖邊讀書發現了正在游泳的保爾,他們一起聊天成了朋友。小說中保爾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冬妮亞則代表的是資產階級,在那個時代,人們飽嘗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人和壓迫人的痛苦,按理說作者應該對代表資產階級的冬妮亞持以批判的態度,可是在冬妮亞人物形象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漂亮、整潔、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樣瞧不起工人的冬妮亞,保爾也正是被這樣的人物形象所深深吸引。在文中,莉莎曾懷疑冬妮亞“這麼說,真有這回事,她想,多麼奇怪,冬妮亞竟會突然愛上一個—什麼人?一個普通工人……”③在小說故事情節當中保爾因為救朱赫來被抓進了監獄,冬妮亞得知保爾被抓走了,心急如焚,她獨自一人徘徊在保爾家的門口。等待著保爾的出現。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莉莎問:‘冬妮亞,親愛的,你非常擔心嗎?’冬妮亞神情恍惚的回答:‘不,也許維克多比我想象的要正直些’”①。還有在文中冬妮亞自言自語道:“‘為什麼我昨天晚上不來呢?難道,難道真會那樣嗎?她心頭的負擔更重了’”①,從冬妮亞的這兩句語言描寫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良體貼溫柔的冬妮亞,她愛保爾,因為沒有見到保爾,所以很是擔心,她深怕他會出什麼事。在那個年代,他們處在不同的社會階級,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地位,正是因為這樣,我認為作者對冬妮亞的描寫是用心的,由不能牽掛到相融,再到最後的分離,這一系列的過程正是對當時的社會做一個批判,它對人性的扭曲、破害。冬妮亞的描寫就是一個典型,作者對冬妮亞正面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的刻畫,是暗藏浮筆的,在文中的冬妮亞溫柔、美麗、善良,她對保爾的愛出自一個少女的真心純潔而又浪漫,在小說中,它所特有的充滿異國情調而又神秘溫婉的意象,溫暖過多少渴望愛情的心靈,可以說,那時的“‘冬妮亞’就是‘愛情’的代名詞”⑦。在小說後面對冬妮亞的描寫中,保爾出院回到了家鄉和冬妮亞住到了朋友布朗斯其的家裡,保爾帶著冬妮亞參加城裡共青團的會議時,因為冬妮亞的著裝打扮被同事稱作“資產階級走狗”⑤,所以在會議結束後吵了一架,兩人關係最終破裂了,到最後保爾在工地附近修一輛壞了的列車,在車廂裡檢查電路的時候遇見了結了婚的冬妮亞,這是最後一次見面。

  作者對冬妮亞褒貶不一的描寫,先是被描寫的.很可愛,後又被譴責為很庸俗的一個女人,這其間巨大的反差使之驀然判若兩人,前後的性格彷彿失去了基本的聯絡,我認為這正是作者浮筆之處,一個美好的形象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醜陋,正是激盪起讀者心中的漣漪,引發對社會的思考。我也在猜想,小說是以作者生活史為原型寫成的,作者在塑造這個藝術形象時,內心深處肯定是非常矛盾,乃至是非常痛苦的,一方面他與冬妮亞之間十分美好的初戀情節,冬妮亞的美麗、純真,一定是深深地鐫刻進了他的靈魂之中,使他終生難忘,所以,當他用小說記下那段戀情時,流暢的筆調中一直洋溢著難以抑制的快樂感和幸福感,這些文字也成為小說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另一方面,冬妮亞最終又與他分道揚鑣,這樣的事哪怕是性格再堅強的人,遇上也難以做到心靜如水。然而,小說對此的描寫卻像烏克蘭的冬天那樣,僅僅宣判似的斷定冬妮亞“‘不能鍾愛工人階級的主義’,因而不是‘自己人’”⑧便算了結了這段情感經歷。這樣的描寫顯然是將愛情僅僅歸因於政治,過於簡單化了,作者把冬妮亞溫柔美麗、受過教育、很有修養、熱愛讀書的形象深深地鐫刻進了讀者的腦海當中,而沒有過多的批判她庸俗、資產階級貴族醜惡的一面,透過細微的人物描寫,很顯然作者在塑造冬妮亞這個典型人物,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難以忘記那段十分美好的初戀情懷,因為少女冬妮亞溫暖過他曾經那顆受傷的心靈。

  2.對保爾與冬妮亞人物性格塑造的分析

  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是為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服務的,只有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圍繞著中心人物保爾展開故事情節,小說寫人物以敘事和描寫為主,同時穿插內心獨白、書信和日記、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小說透過人物形象——典型情節——性格特徵的描寫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同時也塑造了冬妮亞這一典型人物。好的故事當然可以流傳於世,但一個傑出的典型人物性格卻更容易永遠地活在讀者心中。作者著重以塑造保爾人物性格為中心,目的就是讓讀者深刻的感知他的精神價值的存在和小說的靈魂所在。小說是以刻畫保爾這一中心人物性格為中心的結構小說,小說注重於保爾與冬妮亞人物的個性、特殊性、複雜性、豐富性的描寫,著重塑造保爾與冬妮亞這一典型人物,並充分揭示性格的複雜性。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性格,探尋性格的奧秘,描寫“心靈的內部活動”的知覺方面,既描寫人物的行動,人物在做什麼,更描寫人物為什麼這樣做,和人物這樣做的性格因素,以表現人物的命運。對人物複雜豐富的精神世界,力求淋漓盡致的揭示。人物、情節和環境的細緻描寫融為一體,讓典型性格在典型環境中顯示,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即使在縱的線性的情節發展中,也常常橫向擴張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並在這種場景的轉換中多角度地描寫人物性格。小說就是在透過塑造保爾與冬妮亞人物性格這一縱的線性的情節發展中,橫向的揭示少年保爾所生活的非常黑暗的社會,沙皇的獨裁、官僚的專橫、商人的貧婪、教會的矇昧、土匪的洗劫、外族的壓迫,所有這些把下層窮苦人民推進了苦難的深淵,對冬妮亞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她以資產階級貴族的身份,但又不具有資產階級貴族醜陋的共性,她以獨有的個性魅力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作為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溫暖過多少渴望愛情的心靈,就彷彿在寒冬裡的暖陽,驅逐著穿透內心的嚴寒。對保爾人物性格的塑造,他的倔強、剛毅、堅強不屈,英勇無畏的形象,就像夜空中劃破黑幕的一道閃電,正如作者所說:“他代表了千千萬萬個反抗壓迫,追尋理想探索生命意義的年輕一代”⑨。

  3.對保爾與冬妮亞短暫情感歷程的分析

  小說中描述了保爾柯察金與林務官的女兒冬妮亞,女政委麗達和工人達雅的三段戀情,作者著重描述了保爾與冬妮亞的戀情,小說中作者刻畫的冬妮亞遠離奢華,面向精神、溫柔美麗、純潔善良,她不像其他的資產階級貴族一樣瞧不起工人,保爾被她深深吸引,對冬妮亞的愛出自一個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個人都會自然產生的對美好的嚮往,冬妮亞也愛上了性格剛強、倔強、熱情似火的少年保爾。“‘愛情’在讀者心中隨著少女冬妮亞的出現而滋長並輝煌一時,像冬日裡一顆火燙而又幽閉倨傲的孤星,但又隨著成年以後有著資產階級本性、庸俗,與保爾恩斷情絕的冬妮亞,作者以別樣的批評宣傳模式在當年的讀者心中泛起一樣無望的漣漪,正是那樣的時代暗合了美學意義上悲越悽絕的愛情,給了那一特定時代的年輕人一種‘欲愛不能’的精神洗禮,從而深味了愛的崇高與難覓”④。儘管這樣的結局是凝重的,但它給讀者帶來了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飽嘗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人和壓迫人的痛苦,資產階級貴族的醜陋嘴臉讓人們深惡痛之,作者塑造的冬妮亞就是一個資產階級貴族的典型形象和保爾代表的無產階級是相互對立的,不能相融的,資產階級認為冬妮亞愛上保爾是墮落,無產階級則認為冬妮亞離開保爾是墮落,雖然我們不能全拿人物所隸屬的階級關係來分析造成的結局,但我們又不能忽視這一點,因為階級出生的不同,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試想一下如果保爾始終忠於對冬妮亞的愛情,那麼結局一定是愛情的悲劇。

  他們之間相互吸引的是彼此的個性,是彼此在不斷昇華的精神,但隨著保爾在經歷了一次次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之後,在長期的集體生活中,再加上意識形態的宣傳影響,他開始把個體和集體,精神和物質對立起來,並逐漸地用集體代替了個體,即把集體階級等“共同性”的東西,抽象的東西,來代替個體人格,因此保爾與冬妮亞的分手則表明保爾身上那剛剛形成的個性的和精神的東西已開始失落。因為保爾已把自己歸於某種更為神聖的事業,並變成了這個事業的一部分,按照我的理解,保爾認為愛情不過是革命事業的一部分,他應該首先屬於革命,然後才屬於愛情,作為個體的保爾已經消失了,甚至作為主體的保爾也不復存在了。保爾之所以把愛情作為革命事業的一部分,是因為愛情這種純粹個體化、私人化的行為,相對於集體、社會、國家等這些崇高的東西,個體的感性需要似乎是一種“醜”,將會對以集體主義為特徵的革命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保爾反對冬妮亞穿漂亮的裙子,因為冬妮亞的裙子體現了她的個性追求、個性愛好,而以集體主義為本位是不允許個性化的東西存在的,因為你的行為越大眾化,越普及化,越缺乏個性,越會受到推崇。在這個放棄個性意味著放棄自由的時刻,可以說冬妮亞也是非常痛苦的,在痛苦的抉擇中,冬妮亞毅然選擇了自由,因為保爾那種革命式的愛情讓她難以忍受。保爾用神聖的革命事業抹殺了愛情,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於保爾與冬妮亞的分手,總是感到特別地惋惜,因為這裡包含了對真善、美的嚮往。

  不可否認,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身上當然有自然的成分。保爾和冬妮亞分手之後,便感到了對異性的慾望是神聖的革命所難以替代的,於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意志力,他不得不求助於《牛虻》這部革命小說。他在《牛虻》中終於找到了答案,即在如何處理愛情與革命的關係上,牛虻是把愛情與革命對立起來,為了革命應該犧牲愛情。看到這些之後,保爾不但在和冬妮亞分手這件事情上感到心安理得,而且從此之後,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去。生活畢竟是豐富多彩的,當在後來的革命工作生活中,再次遇到了一個漂亮的女性麗達時,保爾不能不為之動心,因為和冬妮亞相比,麗達沒有絲毫的小資情調,並且和保爾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按理說,麗達應該成為保爾的愛情伴侶,但現在的保爾卻對愛情持完全否定的態度,甚至認為愛情將對革命帶來害處。所以,當麗達向保爾表達愛情時,保爾採取了拒絕的態度。當讀者讀到這裡時,會對保爾的再一次與愛情失之交臂而深感惋惜,後來保爾再次與麗達相遇時,也曾對自己的輕率行為表示過後悔,但是我們可想而知,如果保爾與麗達結合仍然是愛情的悲劇,因為如果擺不好愛情與革命的關係,如果不把人的個體人格放在本體地位,愛情將會隨著革命事業的擴大和深化,會再次陷入危機,憑著麗達要強的性格,憑著保爾執拗的脾氣,他們的結局必將是悲劇。“在個人情感上,保爾也在不斷地探索。而保爾真正的理想‘伴侶’是達雅,因為達雅是作為保爾的‘拯救’ 物件出現的,是作為保爾價值的體現者存在的”④,所以說與工人女兒達雅的結婚與其說出自愛情,不如說出自拯救,“這時的保爾已肉體殘缺而精神凸現,保爾靠著‘精神’‘意志’自救,也拿著它照亮達雅的眼睛”⑥。

  4.小說的現實意義

  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小說所折射出的精神價值對現實社會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今天,歷史的車輪已進入了21世紀,時代前進了,我們的生活也較之保爾時代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的歷史和生活條件下,我們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作品,重新審視保爾柯察金這個典型,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一些優秀品質即“保爾精神”在今天並沒有過時,而且具有一種永恆的價值,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地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鬥爭。”①保爾的這段名言反映了“保爾精神”的本質,即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標。它解答了“人為什麼而活著”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人為什麼而活著?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臨的思考和選擇。不同的人生哲學對此有不同的回答。資產階級人生哲學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活著就是為了自己,因而追求的目標是個人的安逸和享受。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無產階級的使命是為了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其追求的目標是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保爾的一生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生哲學的詮釋。可以說保爾的一生是一個革命者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鬥的一生,是為祖國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它體現了人生的意義,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是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完美的體現。

  保爾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只活了30多歲。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他歷經坎坷,遭受著命運的無情打擊。但是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沒有被命運所征服。他以頑強的毅力和鋼鐵一般的意志克服了一個有一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征服了一個又一個難以攀越的生活障礙,用行動譜寫了一曲青春的讚歌。保爾坎坷的命運令人同情,他那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令人敬佩,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保爾這種直麵人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是非常寶貴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失敗和挫折,這是不可避免的。消極者怨天尤人怨這怨那,結果是在哀嘆憤滿中虛度光陰,煎熬人生;積極者面對現實不等不靠,積極創造條件去克服困難,戰勝命運有所作為,從而享受人生。“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的張海迪,被稱為‘無手博士’的湘潭師範學院青年教師趙行良,他們就是保爾這種積極向上精神的化身,正是 ‘保爾精神’拓展了他們的生活空間,鼓舞著他們向自己挑戰,向生命的極限挑戰”⑤。

  在保爾眾多的優秀品質中,有一種就是愛憎分明的是非觀。他是一個普通工人的兒子,很早就失去了父親,靠母親給人家當傭人掙錢餬口,從少年時代起他就培養了對勞動人命的熱愛,對被欺凌被侮辱人的同情,對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壞蛋們的憎惡和反抗。他義憤地將開水澆在車站飯店老闆身上,因為那個惡棍正在欺凌和侮辱自己的女僱員;他毫不示弱地面對比自己大兩歲又是個出名的打架好手和招惹是非的傢伙的調車場場長的兒子的挑釁,將其打入水中;他勇敢地向彼得留拉匪兵撲去,解救了地下工作者朱赫來;他堅決地同那些盜竊國家財產的行為作鬥爭,查處了內外勾結盜竊國家公共財產的一批不法分子;他毫無畏懼地將周財經處長法洛伊打倒在地,揭露了那個傢伙玩弄女人,腐化墮落的醜惡行徑。保爾的這種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是非觀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需要保爾這種愛憎分明的立場,需要他那種敢於同各種不良行為和醜惡想象作鬥爭的勇氣。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這種不良之風盛行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保爾精神來與之鬥爭,以淨化我們的靈魂和環境。我覺得梅益先生說的話有道理:“作品內容中的思想傾向和藝術表現形式我們暫且不去評品,但從作者對信仰,事業以及人生不斷探索追求和與命運頑強抗爭的精神來講,就對後人有著巨大的啟迪作用。”④

  5.結束語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藝術形式上來看這部小說可以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是人們愛不釋手的讀物。蘇聯作家法捷耶夫曾高度評價這部作品:“‘整個蘇聯文學中暫時還沒有如此純潔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說它是‘生活的教科書’。但在一些西方學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傳機構炮製的神話’,馬克斯洛寧說它‘文筆平淡,結構鬆散’,列費葉爾紹夫說它‘簡潔明快,幾乎只用動詞’”⑨。小說中的許多故事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因此讀起來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但作者又反對把這部小說完全看成作家的自傳,因為“這是小說,而不是傳記”⑥。在保爾身上集中了他同時代許許多多同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徵,適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說:“在這本書中,我寫的不是保爾柯察金一個人,而寫的是千百萬柯察金,是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而奮身投入戰鬥的千百萬男女!”⑨保爾的形象既是自傳性的,更是概括性的,是社會主義青年一代中最光輝最典型的代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一樣,對自傳體小說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一曲生命的讚歌,英雄在歲月的風雨中成長,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放歌。願生命永遠都放出核能,願生命永遠都光芒閃爍,願生命煥化為友誼的磁場,願生命放射出愛情的電波。英雄的靈魂永不朽,生命的歌聲用不落。本文透過對小說主人公保爾與冬妮亞鮮明人物性格的分析對比來揭示在那個時代青年在絕望的命運中仍堅強不屈,向命運挑戰的精神和鞭撻資本主義的醜陋與只會作威作福的貴人,並揭示那個時代青年對於理想的探索和精神價值的追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