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描寫山的古詩精選

有關描寫山的古詩精選

  引導語: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詩詞非常的多,想必大家也接觸過不少,那麼其中有哪些是有關描寫山的古詩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觀滄海》

  三國·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飲酒》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

  清晏皖公山。口絕稱人意。

  獨遊滄江上。終日淡無味。

  但愛茲嶺高。何由討靈異。

  默然遙相許。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遊鐘山》

  宋·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自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曉行望雲山》

  宋·楊萬里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題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瓊臺,聖祖琳宮鎮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鬥開。

  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詠江郎山》

  宋·辛棄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幹。

  正直相扶無依傍,撐持天地與人看。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行路難》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附加閱讀:《觀滄海》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這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而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而這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但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卻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是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前面的描寫,那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而這四句則聯絡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而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執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的吐納。詩人在這裡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而實際上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而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