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從軍行其一王昌齡賞析

古詩從軍行其一王昌齡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從軍行其一王昌齡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從軍行其一王昌齡賞析1

  前言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內容多數寫**的戰鬥生活。唐代以來,王昌齡等都有以此為名的詩篇流傳,表達一種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的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樓蘭城誓不回來。

  鑑賞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物件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裡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

  詩人介紹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主要成就

  成就綜述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殯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豔色情之汙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梁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豔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詩歌形式

  五古之嚴

  王昌齡的五古,基本上都寫得嚴正肅然,高古勁健,頗有風骨。在他有生之時,就正是以這樣的詩歌風格馳譽於盛唐詩壇。王昌齡的五言古詩中也卻不難看出:特點鮮明、風格多樣,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貌:其一,勁健奔放,雄渾豪邁。其二,清麗幽秀,超逸曠放。胡應麟《詩藪》曾將唐初至盛唐的五古發展劃分為兩大流派,即所謂“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並把王昌齡等歸入前者。其三,悲愴慘惻,深沉蒼鬱。雄渾豪邁的圖景漸次而為清幽超逸以致沉鬱蒼涼的畫面所代替,這與王昌齡的人生經歷、身世遭際是密切相連的。而這深沉悲愴的風格特點也正突出體現於詩人所描寫的目睹邊幕的蒼涼、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詩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潑,自然明朗。難能可貴的是,王昌齡雖所謂“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因而抑鬱憂傷。

  但是,詩人也並未時時陷於痛苦,永遠沉於鬱悶,而是不時脫略事務、擺落蒼涼,從而也創作出一些頗具清新自然、活潑爽朗風格的五古詩篇。

  七絕於美

  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因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

  中唐、晚唐七絕數量之多,僅僅次於五律。吳喬《圍爐詩話》卷二指出:“王昌齡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後人無不宗之。”由此可見,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古詩從軍行其一王昌齡賞析2

  從軍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大將軍出戰,白日暗榆關。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註釋

  古代“榆關”是範圍廣泛軍事防區概念,南至海、北至山,東至山海關,西北抵青龍都山。隋唐時期,榆關作為中原漢王朝防禦遼東高句麗入侵重要軍事重地,設關紮營,屯集大批兵馬。本詩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

  漠北歷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範圍。把榆關搬到漠北發明家是現代某粉。

  簡析

  這首詩描寫了漢武帝時,大將軍衛青在漠北以武鋼車合圍單于,從此漠南無王庭一戰。

  結合史記一段記載:“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餘里,見單于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薄莫,單于遂乘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衛將軍驃騎列傳》)

  事件:“大將軍出戰”漠北決戰,大將軍衛青率五萬騎兵於定襄出塞千餘里,深入漠北。

  環境:“白日暗榆關”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

  戰法:“三面黃金甲”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合圍單于,趁風起時反擊。

  戰果:“單于破膽還”單于遂乘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逃跑而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