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山石》的賞析

關於古詩《山石》的賞析

  《山石》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古詩《山石》的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山石

  韓愈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詩文解釋】

  山石險峻,行走的道路狹窄,黃昏時分到了寺院看見蝙蝠飛旋。進入堂屋坐在臺階上,雨已經下夠停止了,雨後的芭蕉葉子更大,梔子花開得更盛更美。僧人說古壁上的佛畫畫得很好,用火把照著看果然稀奇。鋪好了床,掃淨了臥席,準備好羹飯。簡單的飯菜也足夠充飽我的肚子。夜深了臥在床上聽不到一點兒蟲聲,清冷的月光從山嶺中升起來月光照進門裡。天亮獨自離去辨不清道路,轉來轉去,時高時低,終於出了一片煙霧。山紅澗綠,繽紛燦爛,時時見到松樹、櫟樹樹杆都有十圍大小。遇到流水赤腳踩著澗裡的石頭,水聲激越,風吹動了我的衣服。人生能夠像這個樣子就可以自得其樂了,何必拘束自己被別人控制。哎,我們這些同道的朋友,怎麼到了老年還不歸來呢?

  【詞語解釋】

  犖确:險峻不平貌。

  微:狹窄。

  寺:指惠林寺,在今河南洛陽。

  梔子:夏開白花,香味濃烈。

  稀:依稀,隱約。

  置:供應。

  疏糲:粗米飯。

  百蟲絕:指百蟲鳴聲止息。

  扉:門窗。

  無道路:指辨認不清道路。

  煙霏:泛指煙雲霧靄。

  紛爛漫:色彩繁豔。

  櫪:落葉喬木。

  圍:合抱曰圍,或以三、五寸為一圍。

  激激:水流湍急聲。

  局束:受拘束。

  鞿:馬韁繩,此指限制。

  吾黨二三子:指與詩人志趣相投的幾個人。

  不更:更不,再不。

  【詩文賞析】

  本詩採用遊記的寫法,按照行程的順序,描寫了遊覽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感,遊蹤寫得詳盡,頗像遊記,卻又詩意盎然,不似流水帳的呆板,表現出了山野的自然美,這也是韓愈“以文為詩”的傾向。全詩讀來酣暢淋漓,氣勢雄盡,自由舒暢。

  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文學賞析

  題目“山石”不是本要專門抒發的內容,而是取首句的頭兩個字而已。這是一首記遊詩,按時間地點依次寫來,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景色。“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眾多的蝙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徵突現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後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碩,是新雨“足”後的特有景緻,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入寺後一夜的情景。這裡一部分先寫僧人的.熱情招待,先是主動地向客人介紹古壁佛畫,興致勃勃地擎著蠟燭引著客人前去觀看。“稀”字既道出壁畫的珍貴,也生動地顯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接著寫僧人的殷勤鋪床置飯,“疏糲亦足飽我飢”,一見僧人生活的簡樸,二見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後兩句寫夜深入睡,“百蟲絕”從反面襯托出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後才鳴聲漸息。“清月出嶺光入扉”,很有 李白“床前明月光”詩句的意境,使人有無限靜寂之感。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晨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後的深山,晨霧繚繞,曲徑縈迴,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難行。一個“窮”字,寫出詩人奔出霧區的喜悅。接下去描繪脫離霧區,在一片晴朗中所見到的秀麗山景:峭崖上紅花一片,山澗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壯的松、櫪樹時時躍入眼簾。“時見”二字看似平常,實有精確的含意,它表明這些松、櫪樹不是長在一處的,而是詩人在行進中時時見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開,使讀者的意念像跟著詩人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下兩句寫新雨後的山澗,水流橫溢,激濺奔瀉,致使詩人脫去鞋子,提起褲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進。山風陣陣,牽衣動裳,使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這裡景色豐富,境地清幽。所以詩寫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後一段。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後,是抒寫情懷。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滿腔的憤懣不平,鬱積難抒。故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挾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從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來過這種清心適意的生活。這種痛恨官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看似平凡,實際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賦體中“鋪採摛文”的手法。所謂賦體的“鋪採摛文”,就不是一般地敘事狀物,而是在記敘的過程中興會淋漓地、鋪揚蹈厲地狀寫事物,繪景抒情,使之物相盡形,達到輾轉生髮的藝術效果。《山石》詩便是如此。無論是開頭部分的黃昏到寺,還是其後的歇寺、離寺,先後按時間推移,把在這一段時間中的所做所為、所見所聞、交待得清清楚楚。而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階、看畫、鋪床、睡覺、晨起登程等);客觀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梔子、月光、晨霧、山花、澗水、松櫪等)就像一篇記事的日記一般,沒什麼奇特之處。然而詩人卻在這些無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著真摯之情,狀寫出美妙之景,從而生髮出無限的詩意。如“黃昏到寺蝙蝠飛”,雖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也無雕飾的詞語,但卻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黃昏中的氣氛,使人如見古寺之荒涼,環境之沉寂。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種美妙的詩意。再如“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又是一幅多麼優美的圖畫。水聲激激,風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過流,其神其態,其情其趣,使人對這幅充滿詩意的“山澗行”的圖畫,產生無限生趣。這就是詩人“鋪採摛文”筆法所昇華出的功力。

  這首詩為傳統的紀遊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遊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遊蹤。然而卻不像記流水賬那樣呆板乏味,其表現手法是巧妙的。此詩雖說是逐層敘寫,仍經過嚴格的選擇和經心的提煉。如從“黃昏到寺”到就寢之前,實際上的所經所見所聞所感當然很多,但攝入鏡頭的,卻只有“蝙蝠飛”、“芭蕉葉大梔子肥”、寺僧陪看壁畫和“鋪床拂席置羹飯”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為這體現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對照,使詩人萌發了歸耕或歸隱的念頭,是結尾“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關於夜宿和早行,所攝者也只是最能體現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鏡頭,同樣是結尾的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

  再說,按行程順序敘寫,也就是按時間順序敘寫,時間不同,天氣的陰晴和光線的強弱也不同。這篇詩的突出特點,就在於詩人善於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天氣裡所呈現的不同光感、不同溼度和不同色調。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剛經過雨水的滋潤和洗滌;這才寫主人公於蒼茫暮色中讚賞“芭蕉葉大梔子肥”,而那芭蕉葉和梔子花也就帶著它們在雨後日暮之時所特有的光感、溼度和色調呈現出來。寫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後的月兒。寫朝景,新奇而多變。因為他不是寫一般的朝景,而是寫山中雨後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獨去無道路”一句,總括了山中雨霽,地面潮溼,黎明之時,濃霧瀰漫的特點,然後用“出入高下窮煙霏”一句,畫出了霧中早行圖。“煙霏”既“窮”,陽光普照,就看見澗水經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經雨而更紅更亮。於是用“山紅澗碧”加以概括。山紅而澗碧,紅碧相輝映,色彩已很明麗。但由於詩人敏銳地把握了雨後天晴,秋陽照耀下的山花、澗水所特有的光感、溼度和色調,因而感到光用“紅”、“碧”還很不夠,又用“紛爛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紅澗碧”的美景表現得鮮豔奪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