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寫景的賞析範例

關於古詩寫景的賞析範例

  第一篇:《詩歌鑑賞 寫景的角度》

  教學目標:透過對寫景方法與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詩歌的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運用此方法具體去解答詩歌鑑賞題。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 。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本節課

  由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匯入本節課。

  二.考綱解讀

  能力層級為E級,對於古代詩歌來說,該知識點主要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語言 表達技巧,其中表達技巧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而以廣義考查盛行。所謂的廣義的表達技巧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修辭方法行文結構等方面的內容。所謂狹義的表達技巧,主要指具體的表現手法。                     中國古典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說恨,而是藉助於外界事物來表達,詩人慣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於是就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寫景詩。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鑑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的方式入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詩人的情感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表達技巧中景物的描寫手法。

  三.高考導航

  08(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正宮〕塞鴻秋 潯陽即景  周德清①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②。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澱:即藍靛,藍色染料。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瀉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能答出一種修辭方法並能舉例說明的,給1分;答成“排比”,並以前四句為例的,可給1分。(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①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②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兩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 答出遠近順序的,給2分;答出白天夜晚順序的,給1分;答出動靜角度的,給2分。 意思答對即可。

  05卷全國3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雨後池上 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簷和檻柱,以此表現雨 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鏡”、“照簷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塘上的一種動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

  四.讀一讀,思一思,溫故以求知新

  (一).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虛”與“實”,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透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例 1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例2 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例3高適《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詩中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裡,不知哪座戍樓裡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二).從運用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 對比 誇張 比擬 借代 雙關 反問 設問 互文等

  例4 南柯子 憶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寫景時用了那些技巧,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依據?

  寫景採用了遠近結合的手法。“十里青山遠”是遠景,“潮平路帶沙”是近景;②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前兩句詩是視覺的描寫,“數聲啼鳥”是聽覺的描寫。③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數聲啼鳥怨年華”一句其實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愁怨。

  (三).從運用的表現手法的角度考慮:襯托 對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徵 鋪陳 白描

  如 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物件,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例5 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四).從景物的動靜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 以動寫靜 以靜寫動

  在中國古代詩歌裡,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例6 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王維不愧描寫山水的高手,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鬆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具藝術感染力。

  (五).從觀察的角度 立足點 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 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 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7 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豔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六).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諸覺結合):視覺(形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即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感覺器官來描寫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就從聽覺和視覺上渲染了一種驚險的氣氛,烘托了蜀道的難與險。

  例8 月夕 陸游

  開戶滿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風入叢竹,復作雪來聲。

  俗塵不待掃,凜然肝肺清。村深無漏鼓,鶴唳報三更。 本詩由視覺到聽覺,有靜到動,以動襯靜,融情於景。首聯從視覺角度寫明月滿庭院,頷聯從聽覺角度寫風吹竹子的聲音似是下雪的聲音,兩聯共同渲染庭滿落雪、月明風清的寧謐、安閒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七).從分析景物的全景與特寫景來考慮:粗筆勾勒與工筆細描(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絡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絡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例9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八).從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來考慮: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樣與諧調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繪形、繪聲、繪色 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例10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此外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歌中傳統的比興手法,也值得注意。

  五.練習鞏固 規範答題 學生演示

  1 裴給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1)、古人寫詩,經常運用對比手法。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對比的?

  2)、透過對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感嘆?

  3).前兩句是如何寫紫牡丹的?這跟寫白牡丹有什麼關係?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賞析詩虛實結合的作用

  3 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的山水詩有獨特的表現手法,試從動和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4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詩的第一句從什麼角度寫   ,第二句從什麼角度寫   ,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境界?

  5 雙調 水仙子·詠江南 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芰荷叢裡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煞江南。

  這首元曲在景物描寫手法上主要有什麼特點 ?

  6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請分析這首詩是如何將大處著筆,濃墨勾勒與工筆細描完美結合的。

  7 鷓鴣天 【宋】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詞的上片寫景,你認為這首詞寫景的優勝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裡?

  六. 本課小結與反思

  第二篇:《小學寫景詩賞析》

  敕勒歌

  北朝樂府關於古詩寫景的賞析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註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關於古詩寫景的賞析

  4.蒼蒼:青色。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裡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絛:絲線編成的帶子。這裡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簡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透過讚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緻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徵。這首詩就是透過讚美柳樹,進而讚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作者簡介: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唐代詩人。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註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關於古詩寫景的賞析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簡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後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後由讀者體味、再現詩人描繪的意境。構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註釋]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縣(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煙渚: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州。

  [簡析]

  這首詩寫了江邊夜景,表現了詩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即移動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煙渚”,煙霧朦朧的小洲。這一句點了題,介紹了詩人觀賞景物的立足點。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黃昏時分,“客愁新”是指詩人客居他鄉,增添了憂愁。這句寫了詩人欣賞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寫江邊的遠景。“野曠天低樹”,詩人站在船頭,極目遠眺,曠野中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林還要低。第四句寫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詩人。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於船上才能領略到。在這十分成功的對比描寫中,表現了詩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詩前兩句是觸景生情,後兩句是託景抒情。全詩淡而有味,耐人咀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詩派的代表。據說有一次,他到長安參加文人詩會。他即席賦詩,寫出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微薄的雲淡淡地抹在銀河上,稀疏的雨點滴落在梧桐葉間)兩句好詩。大家都十分歎服,擱筆不繼續賦詩了。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旅途愁思的詩。前兩句寫詩人的旅舟停泊在煙霧濛濛的沙洲邊,眼見日落黃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後兩句是借景抒情,在詩人的眼裡,原野空曠遼闊,遠方的天空好象低壓在樹木之上,使心情更覺壓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動與人親近,帶來些許的安慰。詩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是傳誦已久的名句,非常鮮明地烘托出了詩人孤寂、愁悶的心情。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註釋]

  1.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紮營,立木為區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

  2. 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簡析]

  這首詩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集》中的一首。詩中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山之所以“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不見人”三字,將“空”具體化。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區域性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通常情況下,山中儘管無人,但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統排除開,只聽見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一陣人語響過以後,空山又回到了萬籟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說,要描寫幽暗的境界應迴避光亮,詩人卻偏偏寫“返景入深林”。猛一看,這一抹微弱的斜暉似乎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絲光亮,其實恰恰相反。當“返景”的餘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在青苔上時,那一小塊光亮與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況且,那“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餘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更漫長的幽暗。

  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絕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註釋]

  1.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2. 西嶺:指岷山。

  3.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4. 泊:停靠。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豔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隻,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第三篇:《古詩鑑賞之寫景抒情》

  古詩鑑賞之“寫景抒情類”

  “即景抒情詩”題材非常寬泛,可以說凡是寫景抒情的詩歌都可以歸為此類,不管是借景思鄉、借景懷人,還是借景送別、借景厭戰;無論是借景說遭遇、借景言國難,還是借景訴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透過景物描寫來表達內心的某種情感的,都屬於此類。“即景抒情詩”常用的表達技巧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其他或用比喻擬人,或用對比襯托,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或是視聽結合、抑揚互襯。此類詩歌極具鑑賞價值,備受高考出題者青睞。

  型別一

  【提問方式】該詩是如何描寫景物的?或該詩在寫景上有何特色?請簡析該詩景物描寫的技巧。

  【解題思路】

  (1) 寫景順序:如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由裡到外等,視角有俯看、仰望、遠眺、近觀

  之分。

  (2) 調動感官:如視覺(繪色)、聽覺(摹聲)、嗅覺(氣味)、觸覺(冷暖)等。

  (3) 運用技巧:修辭(比喻、擬人、誇張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動靜結合、虛實

  結合、點面結合、正側面描寫結合、白描等)等。

  (4) 詞語錘鍊:動詞、形容詞、疊詞、活用詞等。

  【經典例題】

  閱讀下面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 這首詩表現出春天怎樣的特徵?

  (2) 寫出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詩歌鑑賞】這首短小的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景色,美麗如畫。前兩句對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寫,短短的十個字囊括了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調動了讀者的多種感官去體會、感受、聯想春天的美好。後兩句則集中筆墨寫燕子和鴛鴦。燕子圍著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飛翔,銜泥築巢,給人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種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這一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感動。也使得詩歌有著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也躍然紙上。

  【參考答案】

  (1) 寫出初春時節自然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2) 提示:一二句視覺與嗅覺相結合,三四句動態與靜態相結合。

  型別二

  【提問方式】該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或該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或該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

  【解題思路】

  (1) 緊扣詩歌文字,用描寫性的語言形象地再現詩歌畫面。意象要全,語言要儘量優

  美生動,不宜直接粗糙地翻譯。

  (2) 根據畫面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語或幾個凝練的詞概括意境特點,指出這些詞句

  為全詩奠定了怎樣的感情基調,渲染怎樣的氛圍。

  (3) 準確運用技巧術語,如借景抒情、以景襯情等。

  情與景的關係一般分為三類;

  A以景寫樂情。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B以哀景寫哀情。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C以樂景襯哀情。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4)根據情境氛圍的特點,注意詩中表達的關鍵字眼和註解中的時代背景介紹,合理的剖析詩人的思想感情。

  【經典例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按題後有求答題。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 有一個“望”,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試作簡要分析。

  (2) 鳴人莫如忠評價首聯下句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能繼杜陵?”認為這句詩無

  人能續,你怎樣看?

  (3) 後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義把此詩譽為“絕唱”,請就此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 全詩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到暮,並由望嶽聯想到將來的

  登嶽。首聯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頸聯兩句詩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祖國山河的熱愛。尾聯兩句寫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

  (2)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詩人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可謂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

  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襯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寫出了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移用。

  (3) 後人把此詩稱為杜詩的絕唱,是由於此詩最後一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之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

  有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這也是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寫景抒情類”詩歌拓展練習

  1.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胡興安夜別

  何遜

  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

  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露溼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

  【注】居人:指送行者胡興安。 行轉軾:將要調轉車回去。 維:栓、系。

  (1) 詩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全詩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詩的頸聯歷來為人所稱道。有人說它所寫為眼前實景,也有人認為是聯想之景。

  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關於古詩寫景的賞析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1) 寫出詩歌首聯中構成對比的一組詞語。詩人以此對比凸顯了什麼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採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寫“梅”是本詩的一個突出特點。請以頷聯、頸聯為例,簡析這種手法運用的藝術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蘇幕遮·草

  梅曉臣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

  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詞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請作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觀全詞,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1) 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描寫手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後倆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寫“馬踏春泥半是花”有什麼用意?

  答

  關於古詩寫景的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

  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

  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這首詞上下闕寫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詞的上闋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中“涵”“貼”“寒”“滿”等字用得很好,請選擇其中兩個聯絡全詩分析其特點或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城東早春

  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雨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1)兩首詩所寫春天有什麼不同,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謂“詩貴活句”(新鮮生動的句子),請依據這一點為這兩首詩歌寫一段鑑賞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方法及例解》

  借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於景,藉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於物,融情於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於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能很好鑑賞寫景抒情詩對考生極為重要,那麼鑑賞寫景抒情詩要注意那些事項呢?

  首先, 鑑賞借景抒情類詩歌,要掌握以下兩個原則:

  (1)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雨過後,秋山如洗,天氣清爽宜人,青松如蓋,皓月當空,甘泉清澈,流於石上,一切都是那麼的清幽潔淨,一句一景,一幅空靈而清靜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而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作者對平靜樸素生活的嚮往之情,而高潔的情操也從中透露出來。

  (2)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雖然也抒寫羈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於傳統的抒寫離愁別恨的小令,詞作上片寫景,雖抒寫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寫的秋景闊遠綺麗,毫無衰颯情味。【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方法及例解】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方法及例解。下片抒情,抒發了自己的羈旅愁緒、黯然悽愴的思鄉情懷。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綺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描寫的景色卻闊遠而綺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情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侷限於閨閣庭院。

  其次,把握寫景抒情詩最關鍵就是把握好景與情的關係。

  詩人寫景是為了襯托(包括正襯、反襯)情,具體關係為:

  第一種情況,"樂"景正襯"樂"情。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寫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喜悅之情;

  第二種情況,"哀"景正襯"哀"情。與第一種情況類似,淒涼之景也可以用來烘托淒涼的氣氛,而且更為常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用落葉抒發了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第三種情況,"樂"景反襯"哀"情。古人曾評價說:"以樂寫哀,以哀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裡的關鍵,或要抓住全詩的中心句和關鍵詞,或要聯絡上下文。如,“勞歌一曲斛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以遠,滿天風雨下西樓”用色彩明麗之景表現的是依依惜別之情。

  第四種情況,"哀"景反襯"樂"情。【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方法及例解】文章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方法及例解出自先找準詩中詩人所描寫的意象,再看這個意象的修飾詞(形容詞、動詞等),從而把握意象的特點。

  如:(05年高考全國卷Ⅰ)考的是李華《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問題: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分析:詩人寫的意象:草、澗水、樹、花、山、鳥。其特點(修飾詞)分別是:萋萋、東流復向西、芳、自落、春空啼 。【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方法及例解】古詩詞鑑賞

  第五篇:《古詩歌寫景抒情詩鑑賞方法與技巧練習及答案》

  借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於景,藉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於物,融情於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於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一、分析高考試題

  1、(2008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上闕透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2、(2008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於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問: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答: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汙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暱。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閒之情。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透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二、賞析答題指導

  1、賞析步驟:

  (1)結合詩題、作者、主體、註解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樂、哀)。

  (2)找出詩中寫到的景物,明確景色的特點。(抓意象)

  (3)展開聯想根據詩中的景物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詩中所展示的畫面,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處於其中,會有怎樣的感情。(品感情)

  2、答題步驟:

  (1)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2)對詩歌意境的體味回答: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樣的感情

  (3)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透過什麼+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對關鍵字的品位回答: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5)對錶達方式的賞析回答:運用什麼手法+描寫什麼+抒發什麼情

  (6)對錶現手法的賞析回答:手法+表達作用

  3、語言

  景色——意境——感情

  4、手法

  (1)賞景:角度、順序、手法、色調

  (2)析情:

  ①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嚮往自由  歸隱

  閒適淡泊 悠然自得

  ②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③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樸自然 清新洗練

  附: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複——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附: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三個方面: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附:詩歌內容鑑賞口訣

  1.題目識物件 2.字面讀感覺

  3.註釋破難點 4.作者解背景

  5.景物握情感 6. 意境察心胸

  7.首聯找特點 8.尾句參主旨

  9.題幹得啟示 10.原作找根據

  三.閱讀詩詞賞析

  調笑令 韋應物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這首小令運用象徵的手法,表現離鄉遠戍計程車卒的孤獨和惆悵。作者以清晰的線條,單純的色調,描繪了邊地遼闊的草原風光,和徬徨在這奇異雄壯的大自然中的胡馬的形象。語言淺直而意蘊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於甘肅省永昌縣西,古長城附近。唐代此地與東突厥接壤,是邊境。這是本詞所涉及的地理環境。【古詩歌寫景抒情詩鑑賞方法與技巧練習及答案】古詩歌寫景抒情詩鑑賞方法與技巧練習及答案。我們首先從詞中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風光。春,風沙撲面;冬,大雪蓋地;夏,綠草如茵;秋,天高雲淡。胡馬就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中。作者描寫了一天中馬的生活,它是在與風雪搏鬥和期望中度過的。詞的末句攝下的是,在桔黃的渾圓的落日漸漸沉沒到地平線下,暮藹籠罩大地那最易引起鄉思離愁的時刻,胡馬在天邊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彷彿它在為歲月有限與草原無限的對比而悵惘。在對景物的描寫中處處交織著胡馬的情緒。

  詞作寫了邊地風光而並非主旨。在對馬的擬人化的描寫中,揭示了它的象徵意義。“遠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說明胡馬非野馬。“放”前著一“遠”字,令人遐想。“遠放”既給人以遼遠的空間感,又使人見出“胡馬”並非胡地之馬,而是被遠遠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馬。這時已使人感到馬的象徵性。但從進一步的描寫中,象徵意義就明顯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說來,放馬時間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沒有戰事或農閒的時候,目的是節省草料,並使馬吃到鮮草而肥壯。而“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又寫這匹馬在風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獨地嘶鳴,惶惑不安地四處張望,尋找著、呼喚著伴侶。仔細揣摩,就會發現其中有兩點矛盾:一,“放”馬不會在風雪中;二,既然“放”馬,馬必有主人,不會迷路。產生這些矛盾不能歸結於藝術高於生活,是因為作者把馬當作人來寫。如果將馬看作是戍卒的象徵,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覺,與“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復一年,在塞外無邊風沙中長期戍守正是戍邊戰士的生活。

  此詞用準確精煉的詞語,含蓄曲折地表現了馬的情緒,即戍邊戰士的情思。“遠放”、“獨嘶”、“無窮”這三個詞都有一定的相對性,遠對近,獨對偶,無窮對有盡。正是這種相對性的張力表現了戍卒在此種情境中對彼種情境的嚮往。即戍卒從內地被遣放到邊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艱苦和思親盼歸的心緒。輕鬆的筆調錶現深刻的主題,平淺的語言有著豐富的內涵,淡筆勾勒的畫面浸潤著濃郁的感情。

  憶江南詞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瞭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透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裡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裡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