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精選6篇)

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篇1

  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許多驚豔的光,轉瞬即逝,不留痕跡,詩意的生活——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而唐詩宋詞卻是那溫和不變的橘紅色的燈光,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著詩意的生活。

  我跟隨橘色的燈光,溯回到盛唐,那個詩情洋溢的時代,頓悟自己原來和盛唐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兩樣。小時候,我們也揹著“床前明月光”,卻不知何為思鄉,稚嫩的聲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長大後,自己情竇初開,回想起“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那種隱秘的情愫,透過詩中的意象,得以釋放和寄託;參加工作後,會有更多憂愁與感傷,誰不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吟著詩句,彷彿望見寬闊的江面,自己的愁緒也沿著滾滾江水,慢慢沖淡。當終將老去的時候,我們也會吟著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輕嘆一聲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著人們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每個人心靈的寄託,其實我們身邊處處有詩意,只是我們不懂如何詩意的生活。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只是紅塵喧囂,人們總是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著奔跑,漸漸忘了生活的初衷,遺失了靈魂,在國人幸福感越來越低是,詩意與恬然應該被拾起,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伴著平平仄仄的音調,伴著熟記於心的韻腳,也定會有一種況味。一首詩中所濃縮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詩能美好定人生也會美好,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其實,每個國人身上都有詩意,伴著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溫暖和美好,來於外界的冷漠與殘酷對抗,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麼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我們需要的這一切就是詩意。

  年化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著詩意,詩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篇2

  今年兒童節給兩個小表弟在網上選購書籍時突然看到這樣一句話“每個中國人,都是在是詩歌裡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這讓我想起許久前我的聲樂老師教諭我的一個道理——要想把中國歌曲的七情六慾表達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讀詩書詞。帶著對恩師的記掛或者說是帶著對古詩詞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輕摁了滑鼠的確認鍵,這本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閒書了。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麼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長大以後,戀愛中或失戀時,誰沒有想起過李商隱的比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和蠟燭,兩個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透過詩歌,變成了我們可以寄託情感的意象。再長大一些,開始工作,忙碌、煩惱紛至沓來。我們想安靜,想放鬆,誰沒有想起過陶淵明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夕陽下,陶淵明的詩意溫暖了後世的每一叢帶霜的菊花。然後,我們日漸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復雜的焦慮,更深沉的憂傷,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與我們的一己之悲比起來,那樣浩蕩的悲傷、深刻的哀痛,是不是會使我們的心稍稍放下一點,使我們的胸稍稍開闊一些呢?終於當年華老去的時候,我們輕輕嘆一口氣,想起蔣捷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面對逝水流光,這裡面沒有撕心裂肺的悲號。那種淡淡的喟嘆,既傷感青春,又欣慰收穫,不也是一種深沉的人生嗎?今天,很多人會疑惑,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詩對我們究竟是一種必需品,我們也許就真的可以過的詩意盎然。”這段序言真的讓我愛不釋手,那樣的直白明瞭,卻又那樣的恬靜、真切。讓我對這本書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嚮明月學一顆平常心)感受頗深。古往今來大多詩人寄情於溫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誦的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飄逸灑脫的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我所知曉的明月詩歌中最讓我喜歡的便是張若虛的“春江湖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說出來不怕笑話,雖然至今我也未看過此句的註解,但是我更願意把此句理解為我內心獨有的思緒。我始終相信讀詩就如彈箏,雖說有紙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傳承著,但是每個演繹作品的後人都會隨心、隨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進行全新的演繹。今天在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每天硬著東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見的一輪太陽永遠是穩定的、熱烈的,圓滿的。它永遠給予你光和熱,給予能量,促使人們發奮進取。中國人從太陽那裡學到了一種進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們總是在休息,在獨處,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這一輪萬古明月。就在一片寧靜之中,我們發現月亮高懸在空中,它的陰晴圓缺,有著諸多面目,和太陽的永恆形狀不一樣。在它的週期性變化裡,在它的陰晴圓缺中,我們品味著時光的承轉流變,命運的悲歡離合,我們學到了平常心。”的確月缺月圓,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生活亦這般如此,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圓有時,缺亦有時嗎。只要用一種辯證與變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這樣的目光移到世間,我們就知道怎樣完成內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篇3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一書繼承了于丹一貫的風格,語言清新灑脫中蘊含著哲理和詩意,在紛繁蕪雜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滌盪心靈的塵汙,幫我們找尋到那迷失已久的棲居之所。作者在“田園林泉”這個章節中寫到,我們現代人往往會覺得田園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家園,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到達的世外桃源。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園,每片田園裡都有一個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讀田園詩,是為了喚醒我們內心的一種狀態。也許田園就在寫字樓邊,也許田園就在柏油路上,也許田園就在你一天疲憊之後,也許田園就在你遠行歸來的那個時分。每一個人生命裡都有一些心情需要託付,託付給田園的時候,才會露出一種會心的微笑。

  不管我們多麼匆忙,不管我們如何壯志凌雲,不失去田園的人,才有充電的地方。有歸屬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發,走得更遠。此刻,我們就不再覺得田園是一種虛無的、無法抵達的地方,原來它是那樣觸手可及。的確是這樣,也許現實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很難擁有詩意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聆聽、閱讀讓詩意紮根於心,外化於行。心中有了詩意,便有了愛、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懷,面對現實生活便多了份從容、淡定、堅韌。我想,這才是詩詞裡的各種意象拂過心靈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說,中國人是敏感的、多情的,雖然我們不都是詩人,可總會在人生的某種時刻,忽然間詩情上湧;總會有那樣一個關節點,我們品味人生,給心靈充電;總會有那麼一個契機,我們想尋找真實的自己。讓我們從尋找中國詩歌的意象開始,從一草一木,從春花秋月開始起程,沿著詩歌的通幽曲徑,抵達我們的心靈深處。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與其說于丹的這本書是在給詩詞做詮釋,倒不如說她其實就是在寫詩。于丹用詩一樣的語言詮釋著千古名句,無時無刻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在這浮華喧鬧的城市裡,讀這樣的書如同品一壺飄著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時,又讓我們的精神變得飽滿豐盈,我們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詩情畫意。

  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篇4

  中國曾經是詩的國度,在高雅文學中,沒有其他藝術形式可以與之比肩。《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便是一本帶我們領略詩意的書,品完全書,我不禁想起林語堂所說“詩詞是中國人的宗教”,然而我們對這個“宗教”的信仰,還在嗎?一天之中,我們甚至來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變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傷的機緣,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詩意。雖然我們不都是詩人,可總會在人生的某種時刻,忽然間詩情上湧。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讓我們沿著詩歌的通幽曲徑,再一次觸發這一流淌在中國人血液裡的基因,喚醒心中的詩意。

  在詩詞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於我們的房貸、醫藥費、孩子的學費,還有每個人的工作現實、生活夢想,詩歌變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們真的願意相信詩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也許就真的可以過得詩意盎然。”——《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

  骨子裡的詩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種輕盈的平衡。詩歌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有一顆從容不迫的心,擔當社會的使命。詩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放鬆懈怠時,詩歌提醒我們珍惜光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灰心失落時,詩歌給我們俯視一切的氣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妄自菲薄時,詩歌讓我們保持一顆自信樂觀的心。詩歌道出處世之理。“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多麼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們初入社會,也需旁敲側擊摸索前進;“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別人優先取得成功;“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距離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語言道盡複雜的人性,含義雋永。詩歌闡釋修身之道。“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品格高尚、貢獻卓越自能聲名遠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身處逆境更要志存高遠,厚積薄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自古圓滿難求,舉重若輕才能省卻無數煩惱。

  在詩詞中重溫人間真情

  “今天,我們有幾個人會為一份寄託不出去的情思而斷腸呢?我們有幾個人會對那種無法回應的音信還執著呢?有幾個人會在乎對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有幾個人還會勇敢地面對斜陽去感傷呢?”——《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

  現代社會帶來物質的極大滿足後,我們的精神世界漸成荒漠,當親情、友情、愛情缺乏心靈交流時,情感立刻不再溫暖。讓詩意迴歸到親情裡。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時,因看到孩子們都在玩手機,摔盤離去……這是現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詩意的情懷記錄生活的樂趣,“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只要處處用心,我們的家庭生活依舊可以興味盎然,充滿溫情! 讓詩意傳遞在友情間。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論細文”表達對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現代人看來,無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詩而已,可我們卻分明讀到了知己間最可貴的情誼。現代的人們已很難脫離物質表達友情,其實,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陽、柳絲、鶯啼便都是無價的,若有詩意傳遞在友情間,我們的相聚離別便不會那麼單調了吧!讓詩意瀰漫在愛情中。“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大好年光無人陪伴,該是多麼寂寥;這首描寫無憂少婦忽生閨怨的詩,正是對“寧在寶馬車裡哭,不在腳踏車上笑”的反思。愛情固然需要物質,但並不需要奢華,愛情應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堅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髮方興嘆,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憂。

  在詩詞中體會審美意蘊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種惆悵,我們離山很遠,離水很遠,我們去山水之間,只是作為休閒度假,是一種奢侈的享樂。但是,我們本來是從山水中來的,斜陽、清風、明月、山林,這一切本身都是無價的,曾經與我們朝夕相伴,不離不棄。”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

  在生活的忙碌間隙,讓我們拾起一份閒適心情,在詩歌中體會別樣的美。

  詩歌教我們領略自然之美。“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是心隨景動的愁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後的淡然;“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壯闊;“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是衰敗蕭瑟的悲涼,古人用詩詞記錄音響、畫面、感受相交織的一刻,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可現代建築遮住了自然美景、工業噪音掩蓋了動物之鳴,“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已不是隨處可得的機會。然而,就像書中所說“願意相信詩意的人,詩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間,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記得有日,開車路過十里芳徑,蠡湖一片開闊,殘霞落於天際,遊人三三兩兩,這一瞬的美景讓我頓時忘卻了一天的疲累,這便是詩意的作用吧!詩歌教我們領會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鋪天蓋地、網路新詞層出不窮的時代,大眾早已習慣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傷心”,訴不出“冷月葬花魂”的淒涼;多少句“我好鬱悶”,嘆不盡“艱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悲愴;多少句“我想你”,抵不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執著。詩歌傳遞出一種永恆的古典美,歷久彌新,耐人回味。我們固然要追趕現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請不要遺忘歲月積澱下的溫爾儒雅。

  詩歌是生命深處潛藏著的節奏和韻律,就讓唐詩的盛世華章,宋詞的淺吟低唱,喚醒我們心中的詩意,給自己一個和靈魂對話的空間。就像于丹書中所說,把自己交付給詩歌,循著美麗詩意,一路尋訪到自己的心靈,在詩歌裡完成生命的成長!

  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篇5

  上星期拜讀了這本,心中一絲明悟些許感觸,卻無法言表。與其說于丹的這本書是在給詩詞做詮釋,倒不如說她其實就是在寫詩。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書中從春風盎然,寫到秋雨惆悵;從明月思鄉,寫到斜陽感傷;從田園的愜意,寫到登臨的豪放;從撫劍的豪情,寫到把酒的放蕩。原來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無論是古人的詩詞還是于丹的文字,讀過之後讓人發現,原來詩詞居然離我們這麼近,年華有限,但是詩意無窮。

  重溫古詩詞,讓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詩意的人生,詩意的情懷。詩意如風潛於心。風起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劉邦那種:“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邁。

  花開的時候我便會想起杜甫的那種“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的《江畔獨步尋花》的愜意。

  雪紛的時候我也會想起柳宗元的那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時候我更會想起,蘇軾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曠達。

  風花雪月全入詩,春夏秋冬皆成詩。總之世間一草一木、萬事萬物都蘊涵著詩意,人生處處都充滿了詩情。在我詩意的人生裡有著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還有對悲歡離合迷惘傷懷,也有著對春夏秋冬眷戀緬懷。有著追求的無奈,執著的憂傷,適時地感動……所有的這一切其實都是人生這首長詩內容,韻味和意境。不管怎樣我都希望把它寫得內容豐富,情節動人,意境優美,韻律鏗鏘,合轍對仗。

  我喜歡這詩意的人生,喜歡詩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歡詩意的風花雪月,喜歡詩意的悲歡離合,更喜歡詩意的男人和詩意的女人。詩意的人是一種浪漫豐富充實愉悅人,詩意的人是一種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人。

  詩意的男人是豁達超拔的男人,是灑脫奔放的男人,是真誠善良的男人,是豐富深刻的男人,是樂觀向上的男人。這樣的男人站起來如一道山偉岸不屈,頂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條河淡定從容,淵源流長。

  詩意的女人溫柔善良的女人,是熱愛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樂的女人,是優雅自信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如綻放的鮮花恬美馥郁,如林間的清泉清澈純淨。她們猶如一道令人迷戀的風景靈性自然,含蓄純美,她們懂得愛和被愛。她們質地如蕙、心思如蘭,品位高雅,內涵豐富,時時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神奇魅力,猶如一首韻味十足的詩,讓人百讀不倦,回味無窮。

  人生如詩,生命如詩,生活中處處都有詩。面對如詩如畫的生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個詩的境界和詩的韻味出來的。面對詩意十足的世界,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麗雋永的詩篇,讓生命更詩意,使這個世界更詩化。

  詩意的人生是對真、善、美的昇華,是對假、醜、惡的鞭撻。詩意的人生浪漫溫馨的人生,是激揚向上的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人生!在詩意的人生裡想愛你就大膽的愛,有夢你就盡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瀟灑的走一回。讓這首人生的詩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讀《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有感 篇6

  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特別是古典詩詞,堪稱中華古典文學的瑰寶。作為一箇中國人,詩歌陪伴著我們逐漸成長。小時候,牙牙學語的我們就會搖頭晃腦、一本正經地背誦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長大一點,我們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詩歌中無憂無慮地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長大後,我們開始在愛情的道路上深情吟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忙碌的工作中追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也許到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刻上深深的皺紋的時候,我們依然會在“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詩歌中感嘆這似水的年華……林語堂說:“詩歌是中國人的宗教。”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是于丹老師以17年古詩詞教學積澱厚積薄發而成的文學著作。于丹老師迴歸古典文學專業,重溫最美古詩詞,迴歸自在大人生,讓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走近大眾,走近當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作品中,于丹老師以其獨特的人文風格對中國古詩詞意象、風骨、內涵、感悟進行了一系列的鑑賞解讀,文字清新優美、通俗易懂又妙語連珠,很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作者于丹,著名文化學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于丹老師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掀起學習經典的熱潮,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于丹老師說:“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也許人的年歲越長越需要這樣一種溫暖,需要我們生命年華中的浪漫,讓我們從現實的糾葛中擁有一種掙脫地心引力的力量。”所以,《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一書就讓我們重溫中國傳統文學和古典哲學的精髓所在,找回心靈深處的寧靜之美。

  “尋常日子一旦有趣,就變得興味盎然;尋常日子一旦有心,身邊處處都是田園。” 不同於安意如的小家碧玉,于丹時而溫婉、時而豪放,將“春風飛揚,秋思浩蕩,明月千古,斜陽晚鐘,田園林泉,登臨況味,劍嘯長虹,詩酒流連”等解讀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