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賞古詩詞的副詞性詩眼

如何鑑賞古詩詞的副詞性詩眼

  “詩眼”是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一般指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那麼如何鑑賞古詩詞的副詞性詩眼呢?下面是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如何鑑賞古詩詞的副詞性詩眼

  古詩中常用到“空”(隔葉黃鸝空好音)、“自”(花自漂零水自流)、“又”(春風又綠江南岸)、“猶”(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應”(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等副詞。

  鑑賞“虛”字“詩眼”需先將體現“詩眼”的“虛”字從詩句中移除,體會其表達效果,然後再將“虛”字移入,想象其表現出的意境。這樣就能領悟“詩眼”的獨特魅力。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兩句詩是詩人對曾經肯定的美景進行否定。詩人走在前往諸葛祠大殿的臺階上,看到碧草萋萋,掩映臺階;茂林疊翠,黃鸝歌鳴,真是一派大好春色。但當詩人瞻顧大殿,感到人影稀少,香火冷清,甚至諸葛塑像已經是層層灰土覆蓋,先前的喜悅漸漸逝去。當詩人再次迴歸到臺階之上,再看著那“映階碧草春色,隔葉黃鸝好音”,心中不覺產生否定其存在價值的念頭,真有“良辰好景,形同虛設”的無奈和淒涼。

  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是表示季節更替的物候詞,因此它能刺激人感受時光的匆匆流逝。第一次“小樓昨夜東風”之時,主人公獨上高樓,回首故國,不堪其痛,但生渴望又使他需要撫平心靈的創傷,於是把希望寄託於時間。第二次“小樓昨夜東風”之時,寄希望於時間的夢想破滅,詩人不得不承受加倍的亡國之痛,但生的本能又使他渴望撫平心靈的創傷,於是再一次把希望寄託於時間。主人公就是這樣掙扎在生與死、希望與失望、夢想與幻滅之間,承受著心靈的煎熬,在生的渴望中一步步走向絕望。“又”字就是這樣概括地寫出了主人公複雜微妙的心理,抒發了隨時光流逝而日益加重的亡國之悲,表達了心靈不堪承受的亡國之痛。

  詩眼的解釋

  什麼是詩眼呢?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畫龍點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實,所謂的詩眼,就如這龍的眼睛一樣。看詩,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體現詩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個字。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裡,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對理解全篇的結構脈絡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著非常重要點示的作用,這就是詩眼。

  有人說詩眼就是煉字,某句話裡的某個字煉的好,使得全句增色,這個字就是詩眼。我們前兩天重點講的是如何的煉字,其實,我們煉字的同時,就是在煉眼,一句裡最有精神的那個字,就把這句煉活了,一首詩裡有有精神的一句話或一個字,就把整個詩給帶活了。

  古人煉字,講究的就是“點眼”一說。“詩眼”這個詞是宋人提出來的。蘇東頗的話是“天工忽向背,詩眼七增損”。南宋的范成大的形容是“道眼已空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我們在上節課說煉的時候,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濺”一“驚”皆為眼也。李白的“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寒”和“老”把詩給帶活了。宋朝人論詩,把詩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稱為"詩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見精神。眼睛有神,人才精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詩有光彩,也須看詩眼所在,詩眼是詩歌的神采。

  詩眼,其實還分為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句中眼是基礎,篇中眼是精髓。煉詩眼,煉的還是虛字。我們主要是在動詞和形容詞上多下工夫。下面舉例中,以句為例的是看句中眼,以全篇為例的,我們找的是篇中眼,這點說明一下。

  我們先看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裡哪個字最關鍵,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在這個“悔”字上。一個“悔”字把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抒發得淋漓盡致,這裡煉的.就是動詞。訓練自己,讀詩時要善於找出詩眼所在,下筆時,也會比較注意鍛造這個詩眼,讓我們的詩有眼,我們的作品也就有了精神。好詩都會有詩眼的,不成功的作品就是散光,無神。

  清文學家劉熙載說過:“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後必顧之,在篇末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後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也。”(引自劉熙載《藝概·文概》)詩乃文之精粹,更須講究其文眼所在。讀前人的論述,解我們的困惑。

  繼續了。看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找這裡的詩眼,我們自然就看到了“逐”字和“帶”字,這兩個字使詩活了起來。“逐”和“帶”是這裡的詩眼。“逐”有追逐的意思,說柳枝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氣。本來是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上哀鳴,詩人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著他們,(二個“帶”字是重出字,後面我們會講他的用法)同樣是化被動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了秋日之柳的不幸。兩者形成鮮明的對照,表達了詩人遲暮之感。

  我們再來看李清照的《醉花陰》,這是一首“重陽詞”,其結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是全篇的詞眼。創造了一個悽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思婦形象與淒涼環境顯得十分協調。“人比黃花瘦”實際上已經成為經典用語了,皆因為這個“瘦”字。

  前面講煉字煉第二字的時候,我們還有個例子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這裡,“蒸”是蒸騰的意思,形象地描繪了霧氣蒸騰,湖面浩淼的特點。“撼”是搖撼的意思,描繪出了波濤洶湧的氣勢,雄偉壯闊的景象。詩句在寫景中,包含了作者歌頌太平盛世,想要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咱們再看一首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王維的《鳥鳴澗》。這裡最具動感的是哪個字呢?對,是這個“驚”字。“驚”字用得好,好在其反襯的效果,鳥兒的驚動反襯春澗的幽靜。體現了詩人心境的寧靜。

  煉形容詞,我們這來看一首詩:“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唐·祖詠《終南望餘雪》)。這詩裡的眼又在哪裡呢?對,是這個“陰”字。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向終南山看去,看見的只是它的“陰嶺”,而且,只有“陰”,才有“餘雪”。這個“陰”字下得非常準確,寫出了雪寒冷的特點。

  煉形容詞,我們還看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直”寫的是烽煙勁拔、堅毅之美感。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感受,用一個“圓”字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於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一直一圓,亦剛亦柔,寫的是相當強的震撼力。

  還有對副詞的煉造。我們再看柳宗元寫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裡給我們感受最深的字是哪個呢?是這個“獨”字。既有“狐獨”之意,又有“狐傲”之情,既表達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圍,又表達了詩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換用別的字,就難以表達如此豐富的內容。一個“獨”字提領出了全篇的精神所在。

  關於“詩眼”的概念,和關於“詩眼”的一些例子就說這些,大家也基本明白了吧?基礎工夫是我們前面講的煉字的功夫,煉虛字,謀全篇。對每個句子深雕細琢,在謀篇得當的基礎上,重點對集中體現詩意的句子提煉刻畫,畫龍點睛,精益求精!古典詩歌的典型特質是工典精雅,含蓄內斂,講求的就是一個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