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友情的古詩詞集錦

描寫友情的古詩詞集錦

  對友情進行描述的古詩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描寫友情的古詩詞,歡迎參考!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唐代: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譯文

  在江漢就曾經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盡醉而還。

  離別後如浮雲飄流不定,歲月如流水一晃過十年。

  今日相見雖然歡笑如舊,可惜人已蒼老鬢髮斑斑。

  為何我不與故人同歸去?因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鑑賞

  這首詩描寫詩人在淮上(今江蘇淮陰一帶)喜遇梁州故人的情況和感慨。他和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詩題曰“喜會”故人,詩中表現的卻是“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樣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詩人昔日在江漢作客期間與故人相逢時的樂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那時他們經常歡聚痛飲,扶醉而歸。詩人寫這段往事,彷彿是試圖從甜蜜的回憶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結果反而引起歲月蹉跎的悲傷。頷聯一跌,直接抒發十年闊別的傷感。頸聯的出句又回到詩題,寫這次相會的“歡笑”之態。久別重逢,確有喜的一面。他們也像十年前那樣,有痛飲之事。然而這喜悅,只能說是表面的,或者說是暫時的,所以對句又將筆宕開,寫兩鬢蕭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於言表,漂泊之感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筆法跌宕;一正一反,互動成文。末聯以反詰作轉,以景色作結。為何不歸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詩人《登樓》詩云:“坐厭淮南守,秋山紅樹多。”秋光中的滿山紅樹,正是詩人耽玩留戀之處。這個結尾給人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繪畫藝術中有所謂“密不通風,疏可走馬”之說。詩歌的表現同樣有疏密的問題,有些東西不是表現的重點,就應從略,使之疏朗;有些東西是表現的中心,就應詳寫,使之細密。疏密相間,詳略適宜,才能突出主體。這首詩所表現的是兩人十年闊別的重逢,可寫的東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瑣事絮絮叨叨地說來,不注意疏密詳略,便分不清主次輕重,也就不成其為詩了。這就需要剪裁。詩的首聯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頸聯和末聯抓住久別重逢的情景作為重點和主體,詳加描寫,寫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寫出了環境、形貌和心思,表現得很細密。頷聯“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表現的時間最長。表現的空間最寬,表現的人事最雜。這裡卻只用了十個字,便把這一切表現出來了。這兩句用的是流水對,自然流暢,洗練概括。別後人世滄桑,千種風情,不知從何說起,詩人只在“一別”、“十年”之前冠以“浮雲”、“流水”,便表現出來了。意境空靈,真是“疏可走馬”。“浮雲”、“流水”暗用漢代蘇武李陵河梁送別詩意。李陵《與蘇武詩三首》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蘇武《詩四首》有“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其後常以“浮雲”表示漂泊不定,變幻無常,以“流水”表示歲月如流,年華易逝。詩中“浮雲”、“流水”不是寫實,都是虛擬的景物,藉以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表現一別十年的感傷,由此可見詩人的剪裁功夫。

  少年行四首

  唐代: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譯文

  新豐美酒一斗價值十千錢,出沒五陵的遊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投合為君痛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漁陽。

  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死還留下俠骨芬芳。

  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方告終,高高坐在雲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殿欄賜予列侯印,將軍佩著印綬走出明光宮。

  創作背景

  《樂府詩集》卷六十六錄此四首於《結客少年場行》之後。根據陳鐵民《王維年譜》及組詩所反映的`少年遊戲精神面貌來看,這四首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安史之亂髮生之前。

  客夜與故人偶集

  唐代: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裡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

  譯文秋月又一次盈滿,城中夜色深濃。

  你我在江南相會,我懷疑是夢中相逢。

  晚風吹動樹枝,驚動了棲息的鳥鵲。秋草披滿霜露,伴隨著悲吟的寒蟲。

  你我客居他鄉,應該暢飲以排遣愁悶,留你長飲敘舊,只擔心天曉鳴鐘。

  創作背景

  此詩正寫於作者江南入幕期間。由於職務所需,詩人經常外出辦事,結果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於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見離別多年的同鄉舊識,不覺滿懷驚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將分別,卻不知下一次相會將在何時何地,這引起了詩人的滿腹惆悵。於是詩人題詩與同鄉告別,這篇作品遂得以問世。

  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寫相逢,並交代了相聚的時間、地點。首聯交代了時間(秋夜)和地點(長安),一個“滿”字,寫出了秋月之狀。頷聯則極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實屬難得。詩人作客在外,偶然與同鄉聚會,欣喜之中竟懷疑是在夢中相遇。“還作”和“翻疑”四個字生動傳神,表現了詩人的悽苦心情。這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驚喜交集的感情。

  頸聯和尾聯傷別離。頸聯描寫秋月蕭瑟的景象。這兩句緊緊圍繞“秋”字寫景,秋風吹得樹枝飄搖,驚動了棲息的鳥鵲;秋季霜露很重,覆蓋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蟲,到處都能感覺到秋的寒意和肅殺,在渲染氣氛的同時也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生活的悽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詩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含義深刻,寫出自己與故友分別之苦,表現了詩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異鄉羈旅生活都很悽苦,相逢不易,於是一起歡聚暢飲,長夜敘談。尾聯二句,詩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結。這二句中的“長”和“畏”二字運用得極為恰到好處,“長”字意謂寧願長醉不願醒來,只有這樣,才能忘卻痛苦,表現了詩人的顛沛流離之苦;“畏”字意謂害怕聽到鐘聲,流露出詩人怕夜短天明,晨鐘報曉,表達了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心情,這一切充分表現出詩人對同鄉聚會的珍惜和同鄉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精煉,層次分明,對仗工整,情景結合,意蘊悽美。

  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宋代:周紫芝

  記得武陵相見日,六年往事堪驚。回頭雙鬢已星星。誰知江上酒,還與故人傾。

  鐵馬紅旗寒日暮,使君猶寄邊城。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霜塞晚,橫槊看詩成。

  鑑賞

  開篇“記得武陵相見日,六年往事堪驚。”“記得”二字將詞帶入對往事的回憶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見日”三字,雖極平常,但卻包含著那次相聚中種種快樂的情事,極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從那以後,他們闊別六年之久,兩人都嚐盡了天涯作客的況味。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驚”四字一筆抹過,簡括地表現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緒。“回頭雙鬢已星星”,現見面,兩人鬢髮已經花白了。這句上片是關合前後的過渡句。正因為詞人對他們的武陵相會有著美好的記憶,而對分別以來的生活感到很哀傷,所以,他非常希望剛剛重新見面的朋友能長期一起,以慰寂寞無聊之思,以盡友朋相得之歡。“誰知江上酒,還與故人傾”。哪知道又要這樣匆匆作別呢?“誰知”、“還與”的搭配,表達了作者對這次分別事出意料,與願望乖違,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傷離情緒。雖說詞只寫江上杯酒相傾的一個細節,實際上,他們盡情傾訴六年闊別的衷腸,以及眼前依依惜別的情懷,都涵括裡面了。

  下片是對曾使君到達光州邊地後生活和心境的想象。過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闊悲壯。寒日的傍晚,一派蕭瑟的邊塞上,鐵馬賓士,紅旗飄揚,士氣高昂,真是令人激奮的場面。使君不僅身其中,而且還是長官和塞主。一般詩人的筆下,久守邊城,則不免要流露出思歸的悽愴之情。而這首詞則一反常調,別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為豪壯的軍生活所激發,根本不想離開邊地,反而擔心皇帝下詔書,命令他回京,“只愁飛詔下青冥”,使他不能繼續呆那裡。他何以要留戀邊地呢?詞的最後兩句作了剖露:“不應霜塞晚,橫槊看詩成。”“不應”,不顧。“霜塞晚”,呼應上文“寒日暮”。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串解這幾句雲:“言只恐詔宣入朝,不顧使君邊塞,正有橫槊之詩興也。”橫槊賦詩,語出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雲“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後來引用它讚揚人的文才武略。

  詞從友人的角度想象,說他熱愛雄壯的邊塞生活,並有寫詩讚美的豪興。作為一首送別詞,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勵友人在邊塞上施展文武才幹,為國立功。

  此詞寫惜別之情,卻一反常態,花費較多筆墨回憶六年闊別中兩人天各一方、辛苦勞頓的種種情狀,為抒寫別情作了蓄勢充足的鋪墊。這種寫法,具有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沒蕃故人

  唐代:張籍 作者介紹

  前年伐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訊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譯文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軍覆沒。

  吐蕃和唐朝斷了音訊,我與你生死兩隔,長久別離。

  戰場上無人收拾廢棄的營帳,歸來的戰馬還認識殘破的軍旗。

  想祭奠你又懷疑你還活著,此時只能朝著天邊痛哭沈涕。

  鑑賞

  詩人的一位老友在守衛月支的戰役中,因全軍覆沒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沒蕃”為題寫詩表達傷懷。

  首聯交代全軍覆沒的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前年”,前年戰敗,現今才寫詩。這是因為作者在等侯確切的生死訊息。在這次戰鬥中,唐軍全師覆滅,友人是生是死,由於訊息斷絕,無法肯定,故詩人不敢貿然動筆。這種感情在親密的朋友之間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訊息都一直沒有聽到。“蕃漢斷訊息,死生長別離。”蕃漢之間訊息已完全斷絕,兩年之中一無所獲,則友人無論是死是生,都意味著永運離別了。死了,固不用說;活著,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隸,不能回還了。沉痛之情,溢於言表。

  領聯是透過想象,描寫戰敗的慘狀:“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因為是全軍覆沒,不是戰死就是被俘,所以唐軍的營帳無人去收拾,散亂地堆在戰場上,任憑風撕雨澆,慘象令人觸目驚心。“歸馬”是指逃歸的戰馬,戰馬能辨認出己方的軍旗,故能逃歸舊營。人是一個沒剩,只有幾匹馬逃脫回來,這—筆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見戰爭的殘酷。

  尾聯“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是寫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設奠祭祀友人,卻又希望他還活著。若還活著.祭奠是大不敬;若確實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詩人兩為其難,當此之時,也只有遙望天涯而放聲大哭了。此聯揭示詩人內心活動,曲折而又深刻。

  此詩感情真摯,且層次清晰,由“戍”而寫到“沒”,由“訊息”斷而寫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寫到“欲祭”不忍,終以無可奈何的放聲大哭為結,一路寫來,入情入理。而詩人借用這種過期的追悼,適足增添了全詩的悲劇性。正因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斷訊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絕慘深。廢帳殘旗,歸馬踽涼,是詩人的揣想,卻真實地再現了“沒番”的戰罷情形。其缺點是語言過於直樸,缺乏蘊含,前四句只是鋪敘事情經過,佔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這些內容移入題目中去,騰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會佳。

  九日送別

  唐代: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譯文

  在此風聲呼嘯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裡可以找一登高遠望之處送別歸去的友人呢?

  今天還能聚在一起同飲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為斷根的飄蓬一般匆匆離去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