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易水送人古詩鑑賞

於易水送人古詩鑑賞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髮上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詩鑑賞

  這首詩是駱賓王詠荊軻的,正像賈誼憑弔屈原一樣,是從其類以見志的。駱賓王本是才高志遠的人,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自命其才志不在申包胥、張子房之下。卻落得失路艱虞,沉淪下僚,甚至入獄失去自由。他的積憤是蓄積已久的。早在永徽年間,馬戴、裴行儉任吏部侍郎時,負責選拔官吏。裴行儉認為四傑浮躁淺露,並斷言他們才名有之,爵祿蓋寡。這句斷言幾乎決定了他們日後的悲慘命運。駱賓王在裴的幕府中,自然不被重用。

  當他身臨易水送客時,對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的荊軻的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並因此恨不逢燕丹。詩人作這首詩,是想借詠懷古人而委婉含蓄地表達久積於胸的鬱鬱不平之心。

  起句此地別燕丹,這裡就是荊軻與燕丹告別去刺秦王的地方啊!五個字飽含激情,點出時間、地點,並將詩的主人公推向了前臺。雖未明確點出荊軻,實際卻是站在荊軻角度說話。繼而用一個典故,飽含深情地憶起這場悲劇的一個壯烈場面:壯髮上衝冠,生動而傳神地再現了當時燕丹及其賓客白馬縞素送荊軻的情景,高漸離擊築,宋如意與之相和。每個人都怒髮衝冠,淚流滿面。荊軻誦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義無返顧地登車而去。幾句豐富形象鮮明的詩句,將讀者帶到遠古的歷史事件中。

  緊接著,詩人的筆鋒陡轉,又將讀者帶回了現實:昔時人已沒,古代的英雄豪傑已經不在了,逝者如斯夫,可是今日水猶寒,結句自然而又意在言外。物是人非,易水依然如故的流淌著,一個寒字,卻增添了幾許肅然、凜然,移情於景,闡明和拓深了主旨。兩句詩,是由陶淵明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之感演化而來,但有青出於藍之功效,比原句更顯含蓄雅緻。讀起來給人悄然動容之感。

  荊軻刺秦有勇無功之事歷來是詩人詠懷的.熱點。

  而駱賓王這首絕句,寥寥二十個字,感人至深。荊軻刺秦王之事,是人盡皆知的。因此駱賓王作這首詩,並非為了敘事,而在於以景寓情。如結句,情景交融。

  詩中意象跳躍較大,但脈絡清晰流暢,從始至終,一氣呵成。平易中見工巧。可看作是駱賓王坦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正如清毛先舒在《詩辯坻》中所評論這首詩說:

  臨海《易水送別》借軻、丹事,用一‘別’字映出題面,餘作憑弔,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而遊刃如此,何等高筆!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它並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內容想象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為送別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