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故事(通用10篇)

愛因斯坦的故事(通用10篇)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愛因斯坦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1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母親再三告誡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愛因斯坦總是不以然地回答說:“你瞧瞧我的夥伴們,他們不都和我一樣嗎?”

  有一天,父親給愛因斯坦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父親說:“昨天,我和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鋼筋踏梯才煙囪內的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跟在後面。鑽出煙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乾乾淨淨的,就以他也和我一樣乾淨呢,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父親鄭重地對愛因斯坦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2

  在故事大賽裡,我以年級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一本書——《名人故事》,在這本書裡,我覺得《愛因斯坦的故事》最好看。

  《愛因斯坦的故事》主要寫了:有一次,愛因斯坦的朋友請他吃飯,朋友給他點了一盤魚子醬。愛因斯坦一邊吃一邊說著科學“慣性”的問題。魚子醬吃完了,朋友問他:“你剛才吃的是什麼東西啊?”“不知道。”“是你最愛吃的魚子醬啊!”他撓了撓頭,“是魚子醬啊,我怎麼沒有嚐出來呢?”

  愛因斯坦非常熱愛科學,他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所思考的科學問題上,我要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思考,不走神。做作業是不馬虎,學習愛因斯坦專心致志,甚至忘我的精神,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3

  我在網上看了有關愛因斯坦的一些故事,被愛因斯坦深深感動。

  愛因斯坦小時候非常喜歡音樂,他的數學成績特別好,他並不是天資聰明,老師把他當成“笨頭笨腦的"孩子,最後學校把他開除了。他透過刻苦鑽研,積極向上的精神取得偉大成就。

  我以前總是貪玩,對待學習抱著馬馬虎虎的態度,看了愛因斯坦的名人故事後,我終於懂得了,只有付出艱辛與學習,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成就需要心,耐心與恆心,成功來之不易!我一定改掉馬虎的壞習慣。學習愛因斯坦刻苦鑽研愛動腦筋。他做什麼事都要刨根問底,真值得我們學習。長大後才能成為一位出色的人。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4

  1888年(9歲),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階中學學習。在學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裡德曼是指導老師。10歲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到了12歲,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同時愛因斯坦開始懷疑歐幾里德的假定。16歲,自學完微積分。同年,愛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失敗。愛因斯坦開始思考當一個人以光速運動時會看到什麼現象。對經典理論的內在矛盾產生困惑。

  在16歲時,愛因斯坦就從書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進的電磁波,與此相聯絡,他非常想探討與光波有關的所謂以太的問題。以太這個名詞源於希臘,用以代表組成天上物體的基本元素。17世紀的笛卡爾和其後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創並發展了以太學說,認為以太就是光波傳播的媒介,它充滿了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物質中。

  與以太說不同,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認為,發光體發射出的是以直線運動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衝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18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佔了上風,19世紀,卻是波動說佔了絕對優勢。以太的學說也大大發展:波的傳播需要媒質,光在真空中傳播的媒質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

  與此同時,電磁學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電磁現象的動力學理論——電動力學,並從理論與實踐上證明光就是一定頻率範圍內的電磁波,從而統一了光的波動理論與電磁理論。以太不僅是光波的載體,也成了電磁場的載體。直到19世紀末,人們企圖尋找以太,然而從未在實驗中發現以太,相反,邁克耳遜莫雷實驗卻發現以太不太可能存在。

  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發現,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恆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例如,兩輛汽車,一輛向你駛近,一輛駛離。你看到前一輛車的燈光向你靠近,後一輛車的燈光遠離。

  根據伽利略理論,向你駛來的車將發出速度大於c(真空光速3.0x10^8m/s)的光,即前車的光的速度=光速+車速。而駛離車的光速小於c,即後車光的速度=光速-車速。但按照這兩種光的速度相同,因為在麥克斯韋的理論中,車的速度有無並不影響光的傳播,說白了不管車子怎樣,光速等於c。麥克斯韋與伽利略關於速度的說法明顯相悖!

  愛因斯坦似乎就是那個將構建嶄新的物理學大廈的人。愛因斯坦認真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特別是經過赫茲和洛倫茲發展和闡述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堅信電磁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使他不安,這就是絕對參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閱讀了許多著作發現,所有人試圖證明以太存在的試驗都是失敗的。經過研究愛因斯坦發現,除了作為絕對參照系和電磁場的荷載物外,以太在洛倫茲理論中已經沒有實際意義。

  愛因斯坦喜歡閱讀哲學著作,並從哲學中吸收思想營養,他相信世界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在“奧林匹亞科學院”時期大衛·休謨(DavidHume)對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產生的懷疑,對愛因斯坦產生了影響。相對性原理已經在力學中被廣泛證明,卻在電動力學中卻無法成立,對於物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愛因斯坦提出了懷疑。

  他認為,相對論原理應該普遍成立,因此電磁理論對於各個慣性系應該具有同樣的形式,但在這裡出現了光速的問題。光速是不變的量還是可變的量,成為相對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問題。當時的物理學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著絕對參照系,這是受到牛頓的絕對空間概念的影響。

  19世紀末,馬赫在所著的《發展中的力學》中,批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這給愛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愛因斯坦與一個朋友貝索討論這個已探索了十年的問題,貝索按照馬赫主義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兩人討論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領悟到了什麼,回到家經過反覆思考,終於想明白了問題。

  第二天,他又來到貝索家,說:謝謝你,我的問題解決了。原來愛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時間沒有絕對的定義,時間與光訊號的速度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絡。他找到了開鎖的鑰匙,經過五個星期的努力工作,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論呈現在人們面前。

  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的時候,曾將宇宙常數(為了解釋物質密度不為零的靜態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場方程中引進一個與度規張量成比例的項,用符號Λ表示。該比例常數很小,在銀河系尺度範圍可忽略不計。只在宇宙尺度下,Λ才可能有意義,所以叫作宇宙常數。即所謂的反引力的固定數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認為,有一種反引力,能與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靜態。當哈勃將膨脹宇宙的天文觀測結果展示給愛因斯坦看時,愛因斯坦說:“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錯誤。”

  宇宙是膨脹著的。哈勃等認為,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於星系間的引力,促使膨脹速度越來越慢。星系間有一種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斷膨脹,即暗能量。70億年前,它們“戰勝”了暗物質,成為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質量成份(只算實質量,不算虛物質)計算,暗物質和暗能量約佔宇宙96%。

  看來,宇宙將不斷加速膨脹,直至解體死亡。(也有其它說法,爭議不休)。宇宙常數雖存在,但反引力的值遠超過引力。林德饒有風趣的說:“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他(愛因斯坦)這麼喜歡這個理論,多年後依然研究宇宙常數,宇宙常數依然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疑問之一。”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天德皇軍隊透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湧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為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嚮往。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並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

  中學時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並不申請加入義大利國籍。他要做一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並且在“敵國”裡作了一連串“和平”演說。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

  為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義大利遷到荷蘭。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為,在美國這個國度裡,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生存下去。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5

  1900年,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郎克和兒子一起在自己的花園裡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原來,他提出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

  他沮喪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發現推翻了他一直崇拜井虔誠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理論、為了不侵犯權威,他終於宣佈取消自己的假設。

  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普朗克教授自己也許沒有想到,他這一猶豫,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與普朗克教授不同,愛因斯坦卻敢於衝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讚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假說,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那一年,他才26歲。隨後,愛因斯坦又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 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權威。

  兩種人,兩種性格,兩種表現,造成兩種結果。如果普朗克能像愛因斯坦一樣,不迷信權威,而是勇敢地向前人挑戰。那麼,愛因斯坦所取得的成果,或許應該記在普朗克名下了。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6

  愛因斯坦小時候曾經被老師認為是遲緩兒,所以當老師聽到愛因斯坦的母親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做律師或老師時,都抱以無限的同情,他的老師認為這只是做母親,望子成龍的心聲,事實上這個願望是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

  他的老師說對了一半,愛因斯坦長大後,沒有成為老師或律師,而是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而這個成就也是他小學老師所始料未及的成就。

  他的老師認為愛因斯坦是遲緩兒,原來愛因斯坦小時候有個習慣,就是每當大人問他問題的時候,他都等一段時間,才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大家認為他是心智遲緩的低能兒。但愛因斯坦之所以要過一段時間才回答問題,是因為他認為不能夠隨便回答,必須經過腦中先思考一遍,才能回答,所以大人問他問題,他之所以隔一段時間才回答,是因為他的腦中在思考如何回答,才能比較完整回答問題,而這個時候的愛因斯坦才只是5歲的兒童而己。

  當愛因斯坦因為相對論的發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聲名大噪,有次記者問他問題,愛因斯坦回答說,他從不去記憶任何從書本上,就能夠找得到的答案,他的職責就是找尋書本上找不到的答案。而相對論就是書本上找不到的答案,也讓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事實上愛因斯坦不應該稱為是很聰明的人,而應該說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聰明的人是反應靈敏、思想敏捷、通權達變的人,而智慧的人卻是懂得作選擇,有化繁為簡的思考能力,能夠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以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事情,這就是聰明與智慧的區別。

  愛因斯坦無異是個很有智慧的科學家,因為他懂得集中精力,在最有生產力的工作。所以當他任職第一份工作之時,就把全副的精神花在研究相對論方面,所以才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7

  在普林斯頓,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高等研究所最有名的教授,愛因斯坦的故事。我去的時候,他剛剛退休。七十多歲了,他每天仍然從他住的地方步行到研究所去。在我的記憶中,愛因斯坦大概是不開汽車的,我沒有看到過他開汽車。人們見到他每天從他的家走到辦公室,距離大概有兩公里的樣子。我跟他的接觸很少。那個時候,研究所裡有二十多個博士後,我們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整天討論。我們都非常尊敬愛因斯坦,因為無疑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可是,因為他已經退休了,我們覺得不應該去打擾他,所以我們跟他的接觸並不多。

  1950年前後,他把他的一本叫做“相對論”的小書,加了一個新的.附錄。在這個附錄裡,他發展了一個新的統一場論,想把電磁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他做了一系列關於這個理論的演講。

  愛因斯坦在年輕時,1905年一年之內寫了三篇影響極深遠的文章。後來,他又發現了廣義相對論。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理論,是一個集無數非常複雜的經驗,用非常美妙的數學,表現了一個由純粹思想考慮得出來的結果,教育論文《愛因斯坦的故事》。我想了想,評論愛因斯坦的工作,也許最好的兩個字是“深廣”。他做的東西又深又廣。

  我介紹大家去看派斯在4年以前所寫的愛因斯坦的一個科學傳記。以前雖然有過很多愛因斯坦的傳記,但都不是真正深入做理論物理的學者所寫的。這卻是第一次,所以立刻就成了一本非常重要的書。書名取了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上帝不那麼簡單,可也不是狠毒的。上帝創造了自然,自然的規律是很妙的,但並不是故意引你入歧途,使你不懂。只要你弄對了,你就可以懂。派斯就拿它做了書的名字。

  派斯是1918年生的,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我們同事了十六七年,後來他到洛克菲勒大學做理論物理方面的主任。最近幾年,他致力於寫科學史。上述的這本書使他一舉成名。最近他又寫了一本關於20世紀物理學歷史的書,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邀請他,我的印象是明年他要來訪問。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8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9

  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其意義極為巨大,但卻沒有多少人弄得懂。他自認為當時真正瞭解相對論的只有 12 個人。

  為了解釋他的相對論,愛因斯坦曾作了許多有趣的解說。一位婦女曾問他:“你是否真的相信你的相對論是真的?”愛因斯坦回答道:“我當然相信,但要等我百年之後了。”婦人問: “那又會怎樣呢?”他幽默地答道:“那時,如果我不錯,德國人就會說我是德國人,法國人會說我是猶太人;如果我錯了,德國人就會說我是猶太人,法國人就會說我是德國人。而這樣一來,他們便在使用我的相對論了。”

  有一次,一位中年男子請求愛因斯坦解釋他那聞名於世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很誠懇地用數學為這個人解釋,但不幸這人不懂數學,於是愛因斯坦只好換一種方式,用極淺顯的語言來說明相對論,但這人仍然不懂。最後,愛因斯坦問那人是不是有丈母孃,那人回答說:“有。”於是,這位天才科學家便很高興的說:“那就成了。假使你剛度過兩個星期的蜜月,到第三個星期你的丈母孃來了,在你那兒住了兩個星期。這前後兩個星期的時間雖然一樣,而你的感覺卻大不相同,這便是相對論。”

  一位科學家去拜訪愛因斯坦,當訪客走進他的研究室時,愛因斯坦正匍匐於地,似乎正有所舉動。這位科學家以為他正在檢驗相對論的原理,於是不驚動他,只留神地觀看,那知愛因斯坦匍匐了一會兒,忽然向來客說道:“先生,你能幫助我嗎?我的一張鈔票丟了!”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講課時,正值暑假放假前夕,一個學生問他最近有無新發現的學理,他被逼不過,只好說道:“我有一個發現,西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指暑假的開端到暑假的終點,請諸位善用暑假。”此話一出,全體同學鬨堂大笑。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10

  記得我曾經看過《愛因斯坦的故事》這篇文章,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同學們和老師眼裡是個十足的笨蛋,反應遲鈍,專提怪問題,記憶力差,三歲還不會說話……但是愛因斯坦卻並沒有被他們嘲笑擊倒並失去信心。他繼續堅持自己性格,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我覺得有一句話用在愛因斯坦的身上再適合不過了:“是金子總會發光”。正是愛因斯坦愛動腦筋,愛鑽研的性格特點使他取得了成功!正如金子終於把那小小的,薄薄的塵埃擦洗乾淨,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一樣!

  某個名人說過“上帝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他給你一分天才,就給你好幾分困難。”愛因斯坦人生的道路很坎坷,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卻從來就沒有膽怯過,人們經常說:自信心就像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劍,劈開了重重困難。愛因斯坦正是用這把自信、堅持的寶劍劈開了成功的大門!由愛因斯坦的事蹟我想到了自己練鋼琴的經歷,在四年級的時侯我開始學彈鋼琴,在剛開始學鋼琴的時候,由於對鋼琴還感興趣,所以還很認真的練,因此經常受到老師的讚揚。 但是後來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我開始很怕學鋼琴了,每次學完課程回家後都不想再練了,或者練的時候都是挑簡單的曲目去練,經常受爸爸、媽媽和老師的批評,鋼琴成績也不再提高了,直到有一次我看了愛因斯坦的故事,從愛因斯坦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愛因斯坦那麼艱苦的環境和同學們的嘲笑下都能夠堅持理想,而我現在的環境比他的優越,我不禁自問:“難道遇到一點點的困難就要放棄嗎?”,“不,我不能怕苦怕累”,我告訴自己。於是,我開始發奮用功,努力的練好鋼琴,在考級時考到了我想要的等級。

  由愛因斯坦的事蹟,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成功除了是因為他的自信外,還有和他刻苦研究的精神分不開的。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具備了這些精神,那麼我學習任何事情也一樣可以取得成功!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共同成功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