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楊萬里的故事

詩人楊萬里的故事

  楊萬里,字廷秀,自號誠齋野客,是南宋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耳熟能詳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小池》,就是楊萬里的著名詩篇。這首詩在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小學課本中,屬於必備科目,所以楊萬里對於大家而言絕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詩人楊萬里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人楊萬里的故事1

  南宋建炎元年,楊萬里出生在南宋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他出生的前一年。靖康之難發生,汴京城被金軍攻破,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金軍擄劫北上,北宋宣告滅亡。隨後宋高宗在南方稱帝,宋朝的政治中心難移,是為南宋。

  楊萬里出生的時期不好,但是好在他還有一個很好的父親,使他能夠讀書明理,並且在文學上獲得一定的成就。

  楊萬里八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隨後被父親帶大。父親楊沛是一位好讀書的文人,就算忍受飢寒也要堅持買書,家中可說是藏書萬卷。早在楊萬里還是稚童之時,楊沛就像他傳達讀書的重要性。

  在父親楊沛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勤奮讀書。父親收藏的書籍,成了他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等到年紀再大一點的時候,楊萬里便開始拜師,從另一方面獲取知識。楊萬里拜了許多的師傅,可以說是廣師博學。

  14歲拜高守道為師,17歲拜王庭程為師,21歲拜劉安世、劉廷直為師,27歲拜劉才邵為師,後來又被父親帶著前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錐。從這些名士身上,楊萬里不僅學到很多學問,同時也培養了他的愛國精神,這對楊萬里日後的道路有很大的影響。

  紹興二十年,楊萬里參加禮部試,不幸落第。紹興二十四年,再次參加考試,最終高中進士。紹興二十六年,授贛州司戶參軍,從開始了他的為官之路。紹興二十九年,調任永州零陵縣塞。在這期間,楊萬里先後拜見張浚、胡銓兩位愛國人士,收穫良多,可曰“一日而並得二師”。這兩位愛國名臣,成為楊萬里日後效仿的榜樣。

  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遜位。宋孝宗繼承皇位。孝宗上臺之後,起用張潑為樞密使,不久又任其為相,主戰派因為宋孝宗想要恢復山河的希望而開始抬頭。楊萬里後來受到張浚舉薦,

  除臨安府教授。不過還沒來得及赴任,就因為父親的去世,回家守孝。

  乾道三年,先後渴見副樞密使陳俊卿和樞毯使虞允文,上政論《千慮策》。《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楊萬里在這篇政論中,直指朝廷的腐敗無能,並且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案,讓陳俊卿和虞允文大為感嘆。

  乾道六年,楊萬里除隆興府奉新縣知縣。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薦,楊萬里除國子博士。乾道七年轉太常博士,八年升太常寺兼權吏都右待郎官,九年轉將作少監。

  淳熙元年,除知漳州,因病而未能成行,在家養病三年。淳熙四年,病漸好後出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八年改任廣東提點刑獄。同年冬天因為鎮壓沈師一夥盜賊有功,被孝宗賜直秘閣。淳熙九年,因為繼母去世,回家守喪。喪期蠻厚,回京任尚書右郎,後任吏部員外郎。

  淳熙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應詔上書,極論時事。後因為才學出眾,而被宋孝宗點為太子侍讀。淳熙十三年,轉樞密院檢詳宮,歷任尚書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東宮侍讀宮,十四年任秘書少監。

  淳熙十五年因為力爭將主站名將張浚配享高宗廟祀,惹惱了宋孝宗,因此被削去直秘閣,出知絹州。直到十六年孝宗禪位宋光宗,宋光宗繼承皇位之後,楊萬里才得以回京,復位直秘閣。光宗一朝,楊萬里無時無刻不在警醒光宗,可以說是為南宋操碎了心。

  紹熙二年,楊萬里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贛州。後來因病未曾前往,回到故鄉吉水。宋寧宗慶元元年,有召赴京,楊萬里辭不往,同年九月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宮,後又進封吉水縣開國子,五年升寶文閣待制,六年進封吉水縣開國伯。嘉泰三年詔進寶漠閣直學士,四年進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元年朝廷再詔,仍然請辭。

  楊萬里晚年之時雖誓不出仕,但仍然十分關心國家時局。後來聽聞韓倪胃出兵北伐失敗,而耿耿於懷,反覆焦憂一天一夜,呼紙手書雲:‘韓倪胃奸臣專權元主,動兵殘民,謀危社寢。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別書十四言告別妻兒,筆落而逝。楊萬里一共活了八十歲的高齡,因為對南宋朝廷貢獻頗大,因此被賜溢文節,追贈光祿大夫。

  楊萬里是南宋著名的詩人,同時也被尊為南宋四大家,是中興四大詩人之一。這樣一位文學出眾的人,為何會拜一位牧童為師呢?光是聽聽,都覺得十分奇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說有一年春天,楊萬里赴京參加考試。考試之前,他認為自己學識淵博,早就已經準備妥當,小小的一個科舉考試是難不倒他的。存在這樣的想法,與其他考生專心備考,廢寢忘食相比,楊萬里過的十分瀟灑輕鬆。在考試到來之前,便天天遊山玩水,沉浸在山水風光之中。

  一天他來到西湖遊玩,看到西湖風光十分美麗,脫口說道:“西湖風光,舉世無雙,湖上築堤,天下第一。”

  一位牧童正好經過他身邊,聽到楊萬里所言後,便說:“惠州的西湖也是蘇東波築的湖堤。”楊萬里聽了後十分慚愧。第二天,他又到雲棲竹徑遊玩。在這裡他又遇見了昨日的那個牧童,見著他在指揮小夥伴挖冬筍。經他指點,小夥伴挖到許多冬筍。楊萬里於是決定拜這個牧童為師。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的確存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實際上是為了啟示後人,學問不可草率對待,學無止境,應該努力勤奮,活到老學到老。

  詩人楊萬里的故事2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為官清正廉潔,後遭弄權之人排斥,憂悶而死。他才學淵博,他的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南宋四大家”,留有《誠齋集》。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而傳世者僅一部分。而楊萬里嗜茶如命,下面就詩人楊萬里與茶之緣做一詳細介紹。

  南宋著名的詩人楊萬里(1127年~1206年)是南宋與陸游同時期的一位著名的詩人,字廷秀,號誠齋,世稱誠齋先生,8歲喪母。父親楊芾精通易經,他常忍著飢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千卷。他指著藏書對楊萬里說:“是聖賢之心具焉,汝盍懋之!”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小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捨。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楊萬里進士及第,時年二十七歲。楊萬里在朝中做了幾十年的官,官至尚書、右司郎中、左司郎中。做了高官,仍保持儉樸的家風。他生性耿直,遇事敢言,因而雖然學問出眾,文采超人,做的官卻都是有職無權,無法施展抱負。年未70,便告老還鄉。回家後,他布衣赤腳耕耘田野,住的房屋也是破爛不堪,三世不加增飾。楊萬里自始至終以清廉持身,前來看望他的人,見他破屋漏房,不能防禦風雨,無不深為感動。史良叔當時任廬陵郡守,特來拜訪楊萬里,走進門見廳堂如此陳設,“蓋知謀國而不知營家,知恤民而不知愛身,其天性然也。”

  楊萬里留下的詩文中有很多是關於茶的,他一生嗜茶,有時竟然達到不顧自己身體的程度。他有一首《武陵源》的詞,其中有:“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因為茶性寒,飲茶過量對身體並不好,但楊萬里為了飲茶,不顧使身體受寒以至獲病,這一點他在這首詞的序中已然承認:“老夫茗飲小過,遂得氣疾。”此外,他嗜茶如命的性格在其《不睡》詩中再一次獲得體現:“夜永無眠非為茶,無風燈影自橫斜。”由於嗜茶,“茗飲小過”、“頻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願與茶一刀兩斷,他在另一首詩中說:“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猶堪坐秋夕。”雖病不絕,只是少喝點罷了。此外,楊萬里由於夜裡也好飲茶,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決不責怪飲茶。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悶十絕句》中說:“遲日何緣似個長,睡鄉未苦怯茶枹。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楊萬里嗜茶如命可見一斑。但其嗜茶如命絕非是口腹之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

  楊萬里還取飲茶作為他的讀書之法,他在《誠齋集·習齋論語講義序》中說:“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讀書者,否也。《國風》詩曰:‘方便謂荼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古時“荼”即為茶。楊萬里認為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讀書後的獲益卻如同茶一樣甘甜,這與飲茶是一樣的道理。

  楊萬里嗜茶如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為人處世之正道。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說,楊萬里從常州知府調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時,將萬緡積錢棄於常州官庫,兩袖清風而去。在廣東任官時,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錢代貧戶納稅。其子楊伯儒也以清廉著稱,在廣東任官時,病入膏肓,臨終之際,卻連入殮的衣衾也沒有。

  楊萬里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他歸隱回鄉後,兩袖清風,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唯帶(皇帝所賜的玉帶)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只能擋擋絲風片雨。這也說明他品茶、愛茶,也欣賞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而作為人之道。此外,他還以茶之清明,讚譽朋友的氣質豐骨:“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豐骨茶樣明。”這是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賜茶》中的詩句,他將茶的清雅、明澈,來稱道知心朋友的氣質、豐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詩還頌其人,足見楊萬里品茶更是從精神層面體味茶的味外之味。

  詩人楊萬里的故事3

  中興四大家

  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闢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餘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之三)正因為他不隨人腳跟、傍人籬下,敢於別轉一路,推陳出新,終於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其詩風格純樸,語言口語化,構思新巧,號為“誠齋體”。對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問淵博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他的作品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鉅製;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隨手拈來,卻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辭諺語,衝口而來”(蔣鴻翮《寒塘詩話》),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脫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

  楊萬里現存的詩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寫自己的愛國感情及對時政的關懷,特別是他充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第一次橫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親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淪於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邊界,兩岸的骨肉鄉親,不能自由往來,心中有無限感慨,寫下了不少愛國的詩篇,如:“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初入淮河》)他路經鎮江金山時,看到風景如畫的金山的亭臺變成了專門招待金使烹茶的場所,憤慨地寫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霽曉登金山》)的詩句,深深地鞭撻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虞丞相輓詞》、《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等詩章,或寄託家國之思,或呼籲抗戰復國,或歌頌抗敵捐軀的將領,或諷刺賣國投敵的權奸,都是萬里的名篇。

  關心民生

  他也有一些詩作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表達了他對民生的關心及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如《憫農》、《觀稼》、《農家嘆》、《秋雨嘆》、《憫旱》、《竹枝歌》、《插秧歌》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但上兩類作品數量並不很多。

  現存詩篇

  楊萬里現存的詩篇,大部分是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之作和應酬之作。這部分,作品有的題材過於細碎,缺乏高度的藝術概括,流於粗率淺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寫景的小詩,由於觀察細緻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如“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閒居初夏午睡起》)“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臬渡》)“春回雨點溪聲裡,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均寫得圓轉自然,清新活潑,極有思致,和那些專門描摹風雲月露的詩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在近現代。

  詩人楊萬里的故事4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下面是楊萬里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物生平

  廣師博學

  楊萬里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歲喪母。其父楊芾精通《易經》,常忍著飢寒購買書籍,在十年之內,積得藏書數千卷。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捨,曾從師於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紹興二十年(1150年)春,楊萬里赴臨安參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進士及第。次年,拜劉才邵為師。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授贛州司戶參軍。在贛州司戶任上,其父楊芾又攜領他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錐。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了楊萬里以重要的影響。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調任永州零陵縣丞。時主戰派領袖張浚滴居永州,閉門謝客。楊萬里三次前往拜謁而不得見,後以書信力請,並透過其子張拭介紹,才得接見。張浚對他說:“元符貴人,腰金纖紫者何隙,惟鄒志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爭光!”同時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里服膺其教終身,於是名其讀書之室曰“誠齋”,以明己志。胡銓當時謫居衡州,楊萬里又請他為此寫了《誠齋記》。為丞零陵,“一日而並得二師”,張浚、胡銓兩位愛國名臣成為楊萬里終生效法的榜樣。

  千慮策論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遜位於太子趙昚(即宋孝宗),南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孝宗即位後,銳意恢復,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不久又任其為相。

  隆興元年(1163年)秋,楊萬里離零陵任,赴調至臨安。因張浚推薦,除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於隆興二年(1164年)正月西歸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服喪。

  乾道三年(1167年)春,楊萬里至臨安,先後謁見副樞密使陳俊卿和樞密使虞允文,上政論《千慮策》。

  《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直率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顯示了楊萬里的政治才能。

  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楊萬里除隆興府奉新縣知縣。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里於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群吏中間盤剝所致。於是他下令,全部放還牢裡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戶一紙通知,放寬其稅額、期限。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欠稅全部交清。楊萬里在奉新任職雖只半年,卻初次實踐了他的不擾民政治,頗獲治績。

  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薦,楊萬里被召為國子博士,自此開始在京任職。

  歷職內外

  乾道七年(1171年),張栻之前因反對寵臣近習執掌要職而得罪虞允文,於此年被擠,出知袁州。楊萬里抗章力爭張拭不當去位,又致書虞允文,以正理相規勸,公而忘私,深為世人稱道。七月,轉太常博士。

  乾道八年(1172年),升太常兼權任吏部右侍郎。

  乾道九年(1173年)四月,轉將作少監。

  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除漳州知州。臨行時不忘上札,忠告孝宗戒貪吏、施廉吏。後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

  淳熙四年(1177年)春,出常州知州。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除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楊萬里於二月攜家離開常州,待次近一年。

  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離吉水赴任廣東。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改任廣東提點刑獄。同年冬,閩“盜”沈師進入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稱為“仁者之勇”,賜直秘閣。

  淳熙九年(1182年)七月,繼母去世,離任服喪。

  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書右郎,後任吏部員外郎。

  淳熙十二年(1185年)五月,除吏部郎中,應詔上書,極論時事。宰相王淮問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務”,楊萬里以“人才最急先務”為答,並條上《薦士錄》(《淳熙薦士錄》),舉薦朱熹等六十人。孝宗親自將其升為東宮(太子)侍讀,太子趙惇親題“誠齋”二字贈給楊萬里。

  淳熙十三年(1186年),轉任樞密院檢詳,歷任尚書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東宮侍讀。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任秘書少監。

  個人作品

  楊萬里一生寫作勤奮,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包括十種詩集及各體文章),今存。並有《楊文節公詩集》四十二卷。另著有《誠齋詩話》一卷,不專論詩,也有一些文論。所作賦,以《浯溪賦》、《海賦》為有名。所作詞今存僅15首,風格清新,富於情趣,頗類其詩。又精於《易》學,有《誠齋易傳》二十卷,以史證《易》,為經學家非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