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解讀

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解讀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解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賞析

  【原文】

  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註釋】

  書:書寫,題詩。

  茅簷長掃靜無苔:庭院經常打掃,乾淨得連青苔都沒有。茅簷,茅屋簷下,這裡指庭院。長掃,即常掃。靜,同“淨”,乾淨的意思。苔,青苔。

  成畦(qí):成壟成行。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手自栽:親手栽培。

  一水護田:一條彎彎的河水環繞著田地。水,河流。護,這裡指保護、環繞。

  排闥:推開門。闥,小門。

  送靑來:為庭院送上自己的一片青綠。

  【翻譯】

  庭院由於經常打掃,一塵不染,連一絲青苔都沒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親手栽種的。一條曲折的小溪緊緊圍繞著綠油油的田地,兩座青山彷彿推門而入,為小院送來了青翠的山色。

  【賞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諡號“文”。神宗熙寧三年(1070)和八年(1075)兩任宰相,曾積極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但由於受保護勢力的反對,終於失敗並被罷相。晚年退居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悲憤死去。他工於絕句,且內容充實,語言精練,風格雄健。晚年作品藝術造詣極高。作品有《臨川文集》。

  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市)時的.鄰居,也是他晚年閒居江寧鐘山時的好友。本題下共寫詩兩首,本篇是題寫在楊德逢屋壁上的,是第一首。作品描寫了湖-陰-先生的庭院和環境之美,讚揚了湖-陰-先生的勤勞潔淨、崇尚創造美好生活環境與熱愛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這前兩句詩是透過庭院的乾淨和美觀來寫人的。首句是以“淨”寫人,第二句則是以“美”寫人。院子裡乾淨得連一絲青苔都沒有,這在多雨潮一溼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實在太不容易了,而糊-陰-先生的院子就這樣,足見其勤勞有加。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糊-陰-先生的院子不僅乾淨,而且還栽種了“成畦”的花草樹木,並且是他親手栽種的,這不僅看出了他的勤勞,也反映了他的愛美之心和樂於創造美的崇高情趣。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兩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環境寫人。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卻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的呵護之舉,“山”對“人”的友愛之情,這就賦予了原本沒有生命和意識的山水以人的情感,這為何故?豈不是因了糊-陰-先生人格才至於如此的?特別是“排闥”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兩山”“送青”的急切情態。這兩句詩在修辭技巧上,也堪稱典範,詩人將對偶、擬人、借代多種修辭手法融匯在一起,把山水描寫得有情有義,鮮活靈動,妙趣橫生。因此使這兩句詩成了千古傳送的名句。

  這首詩能成為千古名篇還在於它運用了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的創造,那麼環境的美則是自然的神來之筆。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為的美與天然的美完美結合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與水擬人化,綠水為主人“戶田”,青山為主人“送靑”,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與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情有機融和在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