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中秋夜》古詩鑑賞

李嶠《中秋夜》古詩鑑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嶠《中秋夜》古詩鑑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詩】

  圓魄①上寒空②,

  皆言四海同。

  安知③千里外,

  不有雨兼風?

  【註釋】

  ①圓魄:指中秋圓月。魄,月亮。

  ②寒空:寒冷的高空。

  ③安知:哪裡知道。

  【詩人簡介】

  李嶠(644至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傳說在李嶠小的時候,有人託夢給他,並送他一支神筆,後來他的文章就寫得非常出色。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家”。

  【翻譯】

  清寒的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

  都說每個地方是一樣的月色。

  哪裡知道遠在千里之外,

  就沒有暴風驟雨呢?

  【賞析】

  在這首詩中,詩人借詠中秋的月亮,來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的道理。

  為了說明道理,詩人特意借中秋之月來描寫,可見選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撇開圓月與風雨可以並存的事實,首先就人人“皆言”的內容來講,也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認識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於懷疑,不斷深入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概全,以對區域性、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曾三度任宰相,對政壇的風雲變幻自然十分敏感,因此,在詩中他既寫出了對當時政局的認識,慨嘆官場的起伏、人情的冷暖,又揭示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的真理。這看似信手拈來的20個字,既說情又說理,確實值得細細品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