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詩原文及鑑賞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詩原文及鑑賞

  【解題】

  原詩共六首,此處選其中第三首。作於貞元十四年(798)前後,時盧綸正被召入內殿,令和御製詩,並超拜戶部郎中。張僕射:指張建封,時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節度支度營田觀察使,加檢校右僕射。貞元十三冬,張建封入覲京師,德宗禮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將還鎮,特賜詩。張建封當時有《塞下曲》,但原詩已佚,盧綸此組詩即為和作。前首寫將軍的武藝,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李廣射石故事。後首寫戰爭勝利和艱苦。兩詩語言精練,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尋味。

  【全詩】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註釋】

  1、此首又見錢起集中。

  2、單于:見高適《燕歌行》注。

  3、將:率領。輕騎(ji):輕裝快速的騎兵。

  4、大雪:西北邊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飛與大雪同時。

  【譯文】

  密林幽暗,一陣勁風把草木驚動;原來是將軍走馬射獵,他奮臂拉開了強弓!天色破曉,他去尋找那支白色羽箭,箭頭竟深深地扎進了石稜之中。

  【全詩鑑賞】

  在大曆詩壇上,盧綸以其氣勢雄壯剛健、基調昂揚豪放的邊塞詩而卓立於 “大曆十才子”之中。他曾有過軍隊的生活經歷,做過軍隊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帥府的判官,因此,他的邊塞詩生活氣息很濃,有盛唐那種雄渾的氣象, 令人讀後振奮不已。

  這組《塞下曲》(又題作 《和張僕射塞下曲》),共六首,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邊將軍形象。詩的內容取材於 《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有一次外出打獵, 誤將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認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過猛,連箭尾都陷進石頭中了。詩人巧借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加以點染,僅僅透過射虎中石這樣一個典型的情節,將軍的勇武以及詩人的讚美便盡在其中了。

  首句點明時間、地點和場景, 即林邊、暗夜、風吹草動。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棲身之所, 加之時值夜晚,光線幽暗,耳邊只聽得風吹草木“唰唰”聲, 草木披紛處, 隱約可見一龐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狀,此景此況, 怎不叫人猛吃一“驚”?這裡,詩人僅用一個“驚”字,既寫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緊張的氣氛。一“驚”之後, 膽小的人說不定會掉頭奪路而逃,而詩人筆下的將軍卻是從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奮力射向猛虎。上下兩句一緊一鬆, 張弛有度, 使人在一 “驚”之後, 又受到將軍鎮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臨危而不致變色,遇險而不會慌亂。倘若真是猛虎來襲, 可以斷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將軍 “引弓”之後, 其必死無疑。

  後二句,作者省略了當時在暗夜中將軍的活動情況,將時間跳躍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將軍搜尋獵物, 才發現 “夜引弓”後的結果是出人意料的:原來是有 “驚”無險,射中的並非猛虎,而是一塊狀如猛虎的石頭,並且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沒在石稜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準, 令人叫絕! 這其中儘管有誇張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從藝術的真實這個角度來說,令人不能不信服:這是一位如同漢代名將李廣一樣武藝超群、膽量過人的守邊將軍。

  短短二十個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已殊為不易,而詩人的意圖恐怕還不止於此。詩人之所以讚美將軍,更是為了讚美這支由將軍率領的守邊部隊。強將手下無弱兵,將軍如此勇武,士氣自然高昂,作起戰來,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擊敗任何來犯敵人的軍隊,從詩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將軍形象中,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鑑賞】

  首句寫夜獵之環境:幽暗的深林,一陣狂風颳過,茂密的草叢忽然驚動。一 個“驚”字,渲染了一種緊張的氛圍,也暗示了將軍的警惕。次句寫射虎:將軍在夜裡, 拉開了強勁的弩弓。這裡不寫射虎而只寫“引弓”,是準備發射的動作,既寫出將軍臨 險鎮定、從容的神態,又表現將軍敏捷、氣勢昂揚的作風。後二句寫意外發現:翌日天 曉,去尋找白色的羽箭,哪裡是老虎,只見箭鏃,沒入一塊蹲著的大石縫中。此詩極力 讚美將軍的神武。這出乎意料的結局,令人驚異,令人感嘆,使人讀後深感其曲折而極 富情趣。這神話般的誇張,給此詩塗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讀來如飲醇酒,韻味無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