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詩《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古詩《八月十五夜月》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這時候白兔,直欲數秋毫。

  譯文:

  窗外是滿月,明鏡裡也是滿月!

  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割刮!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

  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

  看著那月宮中的兔兒,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閒地數著新生的白毛。

  賞:

  “轉蓬”比喻輾轉流離,遠離家鄉,好像飄零的蓬草

  “行地遠”是指離家越來越遠

  直:正在,正

  “此時白兔,直欲數秋毫。 ”的意思是,看著那月宮中的兔兒,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閒地數著新生 的白毛。

  秋毫的意思是鳥類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宮白兔的`兔毛。

  手法:象徵,對比

  解: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轉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老杜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此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旅愁思;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於老杜詩中別具一格。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故鄉陽,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