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苦讀成宗師名人故事

韓愈苦讀成宗師名人故事

  公元768年,太行山腳下,黃河北岸的河陽(今河南孟縣)韓莊,誕生了一個嬰兒,他就是唐朝文學史上的一代文壇宗師,政治上多有建樹的大思想家韓愈。

  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壇宗師,是和他從小刻苦讀書分不開的。

  韓愈,字退之。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韓仲卿,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的大哥韓會,不僅善於言談,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官為起居舍人。就連他的大嫂鄭氏,也是精通史書,能詩善文。韓愈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可謂幸運至極。不幸的是,當他剛剛三歲的時候,父母就相繼去世了,他只好跟著嫂子過日子。

  韓愈從小聰明過人,嫂嫂鄭氏溫和賢良。嫂嫂見韓愈聰明伶俐,便教他識字。開始,每天教他學十個字,他都能記得住;過了幾天,嫂嫂每天教他上百個字,他也能記得住。嫂嫂感到吃驚,為了測驗一下他的記憶力到底有多強,一天教他上千字,他仍然記得清楚。嫂嫂高興地對他的哥哥韓會說:“小退之記憶力這麼好,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也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啊!”

  韓會道:“看來能興旺韓家門庭的.,就是這個兄弟了。你一定要對他嚴格要求,儘快把他培養成才!”

  為了激勵韓愈刻苦學習的志向,嫂嫂經常給他講歷史上苦讀成才的故事。

  這一天,嫂嫂在教他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時,向他講了屈原如何被放逐寫《離騷》,孫臏如何被龐涓挖去膝蓋骨後修《兵法》的故事,對韓愈的啟發很大,他激動地流著淚對嫂嫂說:“請嫂嫂放心,我一定長志氣,像他們那樣幹出一番大事業來!”

  從此,他在嫂嫂鄭氏的指點下,學詩讀史,手不釋卷,晝攻夜讀,廢寢忘食。嫂嫂對他的關心照顧也是無微不至,每當他晚上讀書的時候,都一直陪著他,比親生母親還要盡心。韓愈理解嫂嫂的良苦用心,對嫂嫂很是敬重,感情很深。他對嫂嫂的感情,後來在《祭鄭夫人》一文中說得很清楚:“有死而生,實為嫂恩。”意思是說,我韓愈在幼年失去父母的情況下,能夠活下來,實在是嫂嫂的恩德。這的確是肺腑之言。

  就這樣,韓愈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讀完了《詩經》、《尚書》、《史記》、《後漢書》等幾十部經典著作,並且能寫詩作文章了。

  人們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正當韓愈苦讀勤學之際,在他十歲那年,家中卻遭到了一場橫禍:宰相元載被皇帝殺死,韓愈的哥哥韓會因和元載平時有交往,也受到牽連,被降職到韶州(今廣東韶關市一帶)做刺史。

  由長安到韶州,三千多里路。韓會帶領全家一路長途跋涉,晝行夜宿,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到達韶州。誰料到韶州僅僅住了兩年,韓會也病死任上,於是,韓愈又和嫂嫂一起,護著哥哥的靈柩返回故鄉。

  韓會的去世,對韓愈和嫂嫂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橫禍的打擊,艱難的經歷,也使韓愈那幼小的心靈變得沉重而成熟了,他暗下決心:發憤讀書,早日成才,分擔嫂嫂的重擔,不辜負嫂嫂的殷切希望。

  從此,他每天五更起床,先到院中做一遍名叫“八段錦”的體操,然後回到書房,一天足不出戶。他讀《論語》,讀《孟子》,讀《詩經》,讀《易經》,遇到困難,反覆誦讀,仔細琢磨,實在弄不懂的,去問嫂嫂,嫂嫂也不懂的,再問他人,直到學懂弄通為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韓愈又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到十四五歲的時候,就精通了諸子百家,詩文也有了很大名氣。

  有一天,嫂嫂鄭氏看了韓愈寫的詩,對他說:“你的詩文已經寫得很好了,但還沒有達到出神人化、爐火純青的境界。咱們這裡畢竟是個小地方,真正有學問的人不多,我看你還是去洛陽、長安看看吧,那裡才是藏龍臥虎之地;如果去學習一段時間,我相信你的詩文會有大的進步。”

  韓愈早就想外出求學,只是因為擔心嫂嫂無人照顧,才不忍開口,今見嫂嫂如此一說,非常感動,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流著淚說:“多謝嫂嫂成全,兄弟遠去,您一定要保重身體,等我學成歸來,再報答嫂嫂。”

  第二天,他便帶上行裝、書童,告別家人,踏上了去洛陽的路程。

  到洛陽後,為了有利於學習,他沒有住在親戚家中,而是在一個僻靜之處,租了兩間茅屋住下,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穿粗布衣,每日只吃兩餐,讀書學習卻常常到三更才休息。寒冬臘月,他捨不得生炭火;硯臺裡的墨結成了冰,他就用嘴呵呵,等呵化後再寫;手凍僵了,搓一搓,繼續寫作;讀書讀得口乾舌燥,喝口熱水,繼續苦讀揣摩。就是在這裡,他仔細研究了先秦兩漢古文和南北朝時的駢體文,將兩者加以比較,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公元793年,京師考進士,韓愈前去應試,以能詩善文之全才,被宰相陸贄錄取為第一名。這年,韓愈二十六歲。從此他走上仕途,先後任宣武節度判官和寧武節度判官;不久,遷監察御史,最後官至吏部侍郎。

  韓愈的詩歌自成一派,是古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唐代著名的散文家,為一代文壇宗師,被列為“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名。

  公元824年韓愈病逝,終年五十六歲,有詩賦雜文等四十卷流傳於後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