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好詞

《目送》好詞

  《目送》是出自作家龍應檯筆下的一本書,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目送》好詞,希望能幫到大家!

  目送好詞

  1 .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2 . 殘酷:殘忍冷酷

  3 . 閘門:引水、洩水或阻水的裝置。

  4 . 奔騰:跳躍著奔跑。

  5 . 朦朧:看不清,勉強看得見。

  6 . 事過境遷:事情已經過去,情況也變了。

  7 . 遲疑:猶豫不決。

  8 .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9 . 嗚咽:傷心哽泣的聲音。

  10 . 深邃:深的;幽深。

  11 . 鬼魅:泛指鬼怪之物。

  12 . 混沌:形容矇昧無知的樣子。

  13 . 悵然不已。

  14 . 物走星移。

  目送

  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羌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龍應臺

  一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見父親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個午後。奶奶的六個兒女圍在床邊,密密地遮擋住了午後最炫目的陽光——當年考上大學卻因窮困而輟學的父親也在其中。我想父親一直以來的些許遺憾也在這一刻消散了吧。奶奶最後將手指向了父親,父親輕輕地握住了她顫抖的手,將耳朵貼在了她的唇邊。說完了最後的遺言,奶奶帶著一絲微笑離世,留下了噙著淚花目送她離開的父親。父親說奶奶的遺言是“該上學了”。後來我才知道,父親兒時總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學。也許在迴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當年,也許讓父親輟學也是她一生的遺憾與愧疚。最終,任憑父親感傷與哭泣,奶奶還是走向了一個未知的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世界。

  二

  父親將我送到了模擬考試的考場外,在我即將踏入那扇冰冷狹窄的鐵門時叫住了我。他只說了“東西”兩個字,瞧我不耐煩地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親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擔心著我卻又害怕影響我的心情而將自己的情緒壓抑著,不讓它有一絲一毫的洩露。最終,父親將平時嚴肅的面龐擠成了一張笑臉,故作輕鬆地說:“考完試又能放幾天假了。”可他指間快要燃剄指縫的香菸,那長長的灰燼卻洩露了他內心的不安。我也向他報以微笑,而後轉身離開。父親以為一向能使我高興的假期此刻能令我安心,但他忘了放假之後的高考才是真正令我不安的根源。我知道我的背後是父親擔憂而又期許的`目光,尾隨著我直至我的消失。但我只能離去。

  三

  讀龍應臺的《目送》時,我想象過父親送我上大學的場景。父親—定也會等待女兒給予他深情的一瞥,可我總是不回頭,一次也不。就像不會告訴他我模考獲得了高分一樣,我害怕他期望過高。這不是目送我去旅遊,等待我回來高興地和他描述沿途的風景。這是一次—個人的探險,父親目送我奔赴的是—個未知的世界。在那裡我會漸漸成長。因此我不會回頭,不會讓父親看到我眼中對未來的迷惘和惶恐,我只會留下一個筆直的故作堅強的背影,離開他的視線單飛,告訴他不必追,我會過得很好。

  龍應臺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漸行漸遠,無法挽留。”我想我們能做的是把一個個逝去的身影捂在心口,今生不忘。

  《目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簡潔的語言分析概括文章中“我”的幾次“目送”;

  2.透過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語言。

  3.透過教師引導,體會字裡行間蘊含的拳拳愛意並懂得珍惜,感悟生離死別的自然規律並豁達面對。

  教學重點:

  透過品味文章關鍵語句的含義,感悟其中蘊含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及哲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趣,瞭解作者

  1.請學生齊讀《目送》中的一段經典語句,談談感受,教師引入。

  對於人生最珍貴的親情,她為什麼會如此解讀,今天,讓我們走進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的《目送》,感悟一她對人生別離的獨特又深刻的思考與態度。

  2.請一名學生介紹作者。

  3.介紹著作《目送》

  二、一讀文章,尋找“目送”之蹤

  學生聽朗讀,勾畫出文中寫目送的語句,思考並概括:

  1.誰目送誰?

  2.分別寫了哪幾次目送?

  明確:

  1.“我”目送兒子遠去的背影,“我”目送父親遠去的背影。

  2.華安上小學時,我目送他走進教室遠去的背影;

  華安去美國遊學時,我目送他走進機場安檢門遠去的背影;

  華安讀大學時,我目送他登上公交車遠去的背影;

  父親送我到工作單位時,我目送他開車遠去的背影;

  父親病重時,我目送他坐在輪椅上遠去的背影;

  父親去世時,我目送他在棺木中遠去的背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