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作者簡介及文章的寓意

《河中石獸》作者簡介及文章的寓意

  引導語:《河中石獸》是紀昀的作品,揭示了一個道理:再深的理論,不能得到實踐的證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正確的。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河中石獸》作者簡介及文章的寓意,供大家學習,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http://www.ruiwen.com/wenxue)。

  作者簡介

  紀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jǐyún,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清代文學家。直隸河間府(今河北獻縣)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於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

  紀昀祖籍是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裡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書香門第的時代。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之以編修。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 《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蒐集整理古籍,儲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裡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的解決根本方案。閱讀提示: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區域性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2.實踐出真知。 3.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儘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