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紅樓夢中寶黛悲劇的原因

造成紅樓夢中寶黛悲劇的原因

  前言:《紅樓夢》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揭示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運,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在封建制度高度發達的清朝中期,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情且對純潔愛情的追求而命運多舛,遭至無情的扼殺,因而“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和“中鄉魁寶玉去塵緣”都是必然的結局。而《紅樓夢》因其對悲劇描寫的淋漓盡致、行去流水般而流傳於世,書中處處不在的悲天憫人之情無不預示著悲劇的必然性和濃重色彩。

  一、主觀原因造成的悲劇——性格使然

  (一)寶玉的性格透視

  《紅樓夢》是我國的經典之作,人物之多,性格各異。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嘔心瀝血創造的一個典型形象,然而,舊世界裡出現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瘋、痴、呆、傻。這正是先覺者們普遍的命運。賈寶玉不僅在《紅樓夢》中成了“百口嘲謗,萬目睚眥”的對像,被看作瘋、痴、呆、傻,被王夫人罵為“孽根禍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讀者和“紅學”家眼裡,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賈寶玉是封建貴族階級的叛逆者;有人說他是新興市民階層的代表;還有人說,賈寶玉的民主主義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對古代民主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也有人說,賈寶玉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於受大觀園“女兒國”的影響。賈寶玉到底是怎麼樣一個形象?下面筆者談一下自己膚淺的認識。

  寶玉是個品性獨特的公子哥兒,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的賈府。作者為強調寶玉的獨特性,說他一生下來就有異秉:一落胎胞,嘴裡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做寶玉。寶玉的銜玉而生被視為異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開心,對寶玉“愛如珍寶”。這就決定了寶玉在賈府無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寶貝,“命根一樣”。寶玉獨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為起點的。

  寶玉喜歡雜學旁收,卻對四書五經這些封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毫無興趣。此外,由於寶玉一直生活在純潔的少女世界,體會到少女世界裡種種純真的喜怒哀樂,而對俗氣虛偽的男性世界產生了厭惡,不肯與官場中人如賈雨村之流來往,併發出了令當時人震驚的評論:“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這些實際上是以“奇談怪論”的形式來批判男權社會與他們所代表的社會道德價值,一反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

  賈寶玉的這種種叛逆的思想與當時的封建傳統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寶玉的父親賈政——一個典型的封建正統人物,對寶玉的叛逆思想和行為深惡痛絕。有時僅因一些小事,賈政便要將寶玉“堵起嘴來,著實打死”、“要繩索來勒死”。然而寶玉雖然認識到了男性社會的黑暗與醜陋,但他卻無力也無意去改變,而是選擇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純潔之中。在純潔的少女中能夠理解寶玉思想的人也是極少的。寶玉尋尋覓覓,也只找到了一個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們都一樣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他們產生了純潔的愛情。對寶玉來說,他和黛玉之間的美好愛情顯然是他對現實失望之後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寶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軟弱決定了他不可能用實際行動去反抗賈府統治者的安排。於是,悲劇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二)黛玉的性格透視

  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林如海和賈敏的獨生女,因父母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到榮國府撫養。她是個內慧外秀的女孩子,“心較比干多一竅”,在賈府生活“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一開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壓抑。然而黛玉雖然寄人籬下卻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無城府,愛恨分明,言行舉止間並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好惡。對於賈府的統治者,她也從來不說奉承話故意討好。出於孤苦的身世和強烈的自尊,黛玉對於他人的歧視和譏諷分外敏感。基於自衛心理,黛玉有時出語未免尖刻,有時也哭哭鬧鬧,給人“小性兒”的印象。而這樣的氣質和脾性,不僅很難讓她融入賈府這個複雜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別人對她的成見。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獨的處境加上多病的身體,使正值花樣年華的黛玉產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識。

  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賈府的統治者低頭多說些奉承討好的話,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處境,但她卻不肯這樣做。她在《五美吟》中,言綠珠,說綠珠為石崇殉葬不值;詠紅拂,讚揚紅拂私奔的壯舉。對於賈府的“混世魔王”、“禍根孽胎”賈寶玉,她引為知音,結為同心,從思想到行動都對他予以支援。在大觀園裡,從不勸賈寶玉走“仁途經濟之道”,從不講這些“混帳話”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寶玉深敬黛玉”。黛玉與寶玉的愛情是建立在互相瞭解,思想一致的基礎上的。但是黛玉作為一個弱小的女孩子,在賈府這個複雜的環境裡,生存尚且艱難,更談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當愛情遇到阻力時,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淚水和死亡來表達抗議。

  尋求愛情而能得其所愛,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愛而不能共偕連理,這是黛玉在賈府中的不幸命運;預感愛情有始無終,而又一往情深去愛,則是黛玉心志堅定、執著追求自主生活的體現。和寶玉一樣,黛玉自身的性格與觀念與那時期社會的現實環境格格不入,悲劇產生的根源就在於他們兩人雖然認識到了這一點,卻又偏偏無力於改變這個現實環境。總之黛玉是一個生於悲劇時代而又具有悲劇性格的悲劇人物。

  二、客觀原因造成的悲劇——外力衝擊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寶黛兩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於不容於當時的社會由於他們和封建勢力的尖銳衝突導致了這一悲劇,從而寫出了這一悲劇的時代深刻性和必然性。寶黛之間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不能不是悲劇,因為在寶黛那個時代,假如兩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話,就必須不僅找到一塊能夠容納自由戀愛和自由婚姻的國土,還要找到能夠容納賈寶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國土,找到一塊能夠容納他們叛逆的地方。可是,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這就揭示了寶黛愛情悲劇發展的必然性,揭示出這不是一般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那麼大的賈府,上到賈母,下到丫鬟,沒有人支援他們的愛情,沒有人站出來為他們說話。

  並不是由於簡單的門不當戶不對,並不是簡單地由於自由戀愛觸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於這一愛情本身所包蘊的反封建色彩為社會所不容造成了悲劇,這是曹雪芹高出於他的前輩的地方,也是寫得更深刻的地方。愛情這個題材,在《紅樓夢》裡,被空前地用社會性的、政治性的內容充實起來,提高起來,從而全面而深刻地對封建社會作出了有力的批判。這正是《紅樓夢》不同於此前全部的才子佳人小說之所在,也就是《紅樓夢》為何如此富於影響和震撼人心。

  (二)封建社會的衝擊

  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愛情是建立在蔑視功名富貴,不談“仕途經濟”一類的混帳話這樣的思想基礎上的。這樣的思想對封建社會來說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愛情是叛逆者之間的愛情。

  黛玉作為寶玉唯一的知已,兩人相知相戀理順成章。他們的愛情來自於本身的真情實意,具有人世間最讓人感動的純真,所缺乏的正是封建家庭最為看重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自然,賈府的統治者們作為封建社會的衛道士是不允許這樣的愛情存在發展的。他們可以採取一切殘酷的手段來摧毀寶黛之間的愛情。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寶黛的愛情只能以悲劇告終。

  “苦絳珠魂歸離恨天”是封建家族之間利益維繫,相互利用和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的結果,賈母的:“並不是我忍心不來送你,只為有個親疏,你是我的外孫女,是親的了。若與寶玉比起來,可是寶玉比你更親些!倘若寶玉有些不好,我怎麼見他父親呢!”露骨的利益論,與其說她是基於對寶玉的愛,不如說她是為了賈府乃至史、薛、王等封建家族的利益,正是這種利益至上的維繫,吞噬了林黛玉苦苦追求的愛情,也吞噬了這位“心較比干多竅”的多愁多淚的少女的生命。在封建社會,用婚姻達到利益的維繫比比皆是,吞噬美好愛情也多有記載。林黛玉身上所體現的是美麗失落,愛的失落、青春的失落,叛逆的追求,現實與理想,在這萬般矛盾和煎熬中,她只能讓人感嘆“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金玉良緣是她一生的痛,木石前盟卻使她流盡最後一滴淚,“冤冤相報自非輕,永珍離合皆前定”,她對愛情的執著,對現實的執著,對人生的執著與封建社會的所宣揚的禮教相違背的,也是與賈府利益相牴觸的,這種徒勞的叛逆只是也只可能在無情的歷史上卷多滴一滴血而已。

  從寶黛愛情婚姻悲劇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無論是像寶黛一樣叛逆,還是像寶釵一樣順從,結局都是一樣的悲慘。這就有力地說明,封建社會是罪惡的社會,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過這個愛情婚姻悲劇更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悲劇不僅存在於社會底層的平民、家僕之間,也存在於貴族中,悲劇是無所不在的,而悲劇的根源就是罪惡的封建制度。

  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生活的大悲劇,生活在賈府的人都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只是悲劇的內涵各有不同。寶、黛、二人的愛情婚姻悲劇則是《紅樓夢》全書最大的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罪惡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婚姻制度。因此,說到底,寶、黛、二人的愛情是一個社會悲劇。

  三、作者的.刻意安排——命運已定

  眾所周知,曹雪芹出生於清朝的富貴人家,曹家幾代與皇室宗親都有密切的來往。據紅學家考證,少年時期的曹雪拜曾親見過“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家族盛況,但是後來其父輩由於朝廷政治鬥爭而被牽連問罪。曹雪斧由貴家公子落為貧寒子弟,在京郊過上了賒酒食粥的困窘生活。家族的興衰鉅變讓他感受到人生的世態炎涼和命運的變幻莫測,更讓他對家族的百年滄桑有了清醒的回顧和總結。個人生活際遇為他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回首往昔,不過“曾歷過一番夢幻”,這是曹雪對生活體驗的精妙概括。塵世間縱有千般樂事,卻不能永遠儲存,“‘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反映出他對人生、社會和宇宙的清醒認識與深刻思考。

  曹雪斧特殊的生活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創作意識,而這種創作意識決定了小說的情感基調。於是《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作家就帶我們走到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見證了一個有趣而荒誕的神話:一塊被女禍煉就卻捨棄未用的石頭,自經鍛鍊,靈性已通,感嘆自己無材不堪補天之時巧遇一僧一道,凡心大動,心慕嚮往,遂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化成扇墜大小的美玉攜入紅塵,歷經一番悲歡離合後,編述陳跡故事於石上,後由空空道人偶遇,抄錄流傳,才有了這部悲金悼玉的《紅樓夢》。作家借用神話故事幵題,使小說被後世學者套上了浪漫主義色彩的“頭銜”。看似夢幻不真的故事中,作家卻多用“大荒”、“無稽”、“渺渺”、“茫茫”、“空空”等寓意荒唐無稽、虛無縹繳的詞語,來暗示生命的虛幻。故此,悲傷的情感意識和對小說的悲劇性構架就在這種虛無和荒謬的生命之感中開始了。再者,作家反覆強調篇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悲傷基調的確定又使整部作品或隱或顯地籠罩在悽清哀婉的夢幻氛圍中。故而,小說的創作立意遠遠超越了浪漫主義的神話故事本身。“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貨曹雪斧對小說情感基調的一次明示。但是,作者為何要反覆強調悲劇的情感立意呢?

  原因在於他要時刻提醒讀者:賈府大院的鐘鳴鼎食不過是過眼雲煙,虛幻無常的命運隨時會降臨,繁華終以落敗收場。“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這是《紅樓夢》為寶、黛、二人的愛情所寫的最後結局。然而造成這一悲劇的還是封建社會性。在那種社會下他們都無法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力替自己作主。寶黛的毀滅是叛逆者的悲劇,同時他們又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

  書中對富貴繁華的描寫背後,常常伏隱著一層淡淡的失落與悲涼,找不到其源頭,卻時時浮現於文字之間,這恰恰是作家無法泥滅的悲劇意識:“它既是對舊有價值認識的一種否定,更是對新的更高的人生價值的一種追問而又找不到答案的生命痛楚。”賈寶玉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其角色滿載作家濃郁的悲劇情懷。石頭由空寂之境墜入紅塵,歷經悲歡離合、世態炎涼之後重回青梗峰,暗示了寶玉生命的輪迴。鍾靈疏秀卻不堪補天,註定了他可悲的一生。於昌明隆盛之邦,卻不願坐享貴族公子的榮華富貴,“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於花柳繁華、溫柔富貴之中“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常常無端地產生莫名的憂愁。敏感之心經不起外來的一點點刺激,別人無心之言、無思之態都會讓他浮想聯翩,就連四季變換、草長鶯飛都會引起他情緒上的變化。對易逝的生命,他更有著一種本能的無奈和傷感一一由聚想到散,從花開想到花落,在得中想到失,看生悟到死。這種與生俱來的悲傷情懷,使他比賈府的女兒們更加多愁善感。但自然界的枯榮給寶玉帶來的哀愁畢竟還處於淺層次的感傷,當他真真切切地經歷了個人愛情的幻滅、大觀園眾姐妹的夭折以及賈府的衰敗之後,悲傷情緒便內化為一種特有的悲劇氣質,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也更加深刻。因此,“在被生命的痛楚所包圍的同時,他不得不在如何面對人生,入世還是出世的問題上做最後的掙扎”。曹雪序將虛幻的情感悲劇和無常的生命悲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用寶玉的眼睛,引領我們看盡人世間的種種不幸與無常,在痛楚與憤怒中找尋不到出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