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原文翻譯及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原文翻譯及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充滿詩意的離別詩,其中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更是膾炙人心,意境優美,文字綺麗,被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註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豔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創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佈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絡,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裡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拓展閱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關於黃鶴樓

  黃鶴樓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其餘三座為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江蘇鎮江的北固樓和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原在武昌城西南二里的黃鵠磯上。有的文章雲黃鵠磯位於蛇山的首部,不確。黃鵠磯與蛇山並非一地。因1956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要利用黃鵠磯作為橋墩底座,方將黃鶴樓由黃鵠磯遷於今址——蛇山之上。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的孫吳,據《元和郡縣圖志》:“吳(大帝孫權)黃武二年(公元223),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因兵燹、水患諸原因,屢遭毀壞亦歷代都有興建,而且建築樣式皆有所不同。現今的黃鶴樓為1993年武漢市政府所建,樣式仿唐,樓高七層,外圓而內方。至於為何叫黃鶴樓,有各種說法,但都與仙人過境有關:《太平寰宇記》雲:“昔費文瑋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樓憩駕,故號為黃鶴樓”;《南齊書·州郡志》則記為仙人王子安:“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鵠過此也”。武漢當地還有個傳說,說有位辛氏曾在城西磯頭賣酒,有個道士前來飲酒數壇不醉,辛氏知是奇人,殷勤供奉而不索一文,道士臨別時,取佐酒之桔皮畫鶴於粉壁之上,每有客前來飲酒,鶴即起舞,四方聞之,前來飲酒觀看者塞途,辛氏亦因此致富。十年後,道士再來酒店,以手招鶴,遂跨鶴而去。辛氏遂於此處建樓以供奉。

  黃鶴樓矗立於大江之濱,與北岸的龜山遙遙相對,上依河漢,下窺荊楚;鸚鵡洲供芳草於腳下,漢水長江交匯於眼前。唐宋以來,即是登臨絕佳之處,墨客騷人,題詠甚多,最出色者莫過於盛唐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把古與今、傳說與現實、他鄉美景與客子之愁巧妙地挽合在一起,並配之以白雲、大江、晴川、洲渚闊大的背景,更反襯出遊子的孤獨和行人的渺小,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登覽詩,所以李白遊黃鶴樓時曾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後來寫的《登金陵鳳凰臺》,其結構和表達方式,也完全化用了此詩。黃鶴樓的楹聯,以近人的一幅長聯最為著名,上聯雲:“數千年勝蹟跡曠世傳來,看鳳凰孤岫,鸚鵡芳洲,黃鵠漁磯,晴川佳閣,好個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殘山。極目今古愁,是何時崔顥題詩,青蓮擱筆?”下聯是:“一萬里長江幾人淘盡,望漢口斜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雲夢朝霞,許多酒興詩情,僅留下蒼煙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縹緲,鶴影蹁躚”。晚清張之洞任兩湖總督時曾兩次重修黃鶴樓,今留下一篇《重修黃鶴樓記》和一幅名聯,聯雲:“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均從江漢起;近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歐亞遙”。

  拓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並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瞭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表現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5.積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共同蒐集相關資料,瞭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為學習古詩做好準備。

  2.教師還可以準備樂曲《送別》《駝鈴》和古箏曲《陽關三疊》。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這首詩中要求認識和會寫的字都是這4個字,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文識字,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字,並通過出示詞語、詩句等方式,引導學生聯絡語境進行認讀。這四個字在結構上都是左右結構,筆畫也較多,在認讀上有一定的難度,其中“辭”是平舌音,“唯”讀第二聲,讀音容易出現錯誤。

  由於這些字的筆畫較多,會給書寫帶來困難,這就需要做到課前預習要充分,課後的鞏固要到位。這四個字在書寫時要注意,“鶴”字的左半部分是一個撇而且是出頭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辭”的右邊的“辛”下面的橫要短些;“唯”字要注意與“惟”“維”字的區分,但也要強調,在取“單單、只”這個意思時“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讀指導

  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並透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是要讀出難捨之情,古詩的誦讀要注意語速的疾緩。如,“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要讀得徐緩而舒展,給人餘音

  繚繞之感,意味著友情長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這首古詩背誦下來。

  3.閱讀教學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匯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送別詩中的,被人們傳誦至今。

  (2)理解感悟古詩。

  在理解詩意上要突出後兩句。後兩句是寫景,也是抒情。“景”與“情”有著密切的聯絡。孤帆漸漸地遠去,最後消失在淺藍色的天際間,只見長江浩浩蕩蕩滾滾東流和藍天連線一起。讓學生想象這樣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隻離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隻消失在天水之間。此時,你的心情如何?詩人久佇江邊目送朋友的船隻,這種景象飽含著詩人與朋友難分難捨的情意。

  啟發學生想象李白送別朋友的畫面,除了採用調動學生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推想、利用插圖等方法外,還可幫助學生開拓想象的思路:從時間上思考,繁花似錦的三月是個怎樣的季節;從方位上思考,黃鶴樓下,長江之畔是個怎樣的地方;從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是個怎樣的景象;從人物送別這件事去思考,詩人久佇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想法。

  4.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這個訓練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直到能夠熟練地朗讀並背誦下來。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和背誦的方法。

  (2)“理解加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這個訓練是在學生經過查詢資料、理解詩的大意的基礎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解加點的詞語的意思對理解詩句的意思有較大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品味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根據畫面寫詩句。”這個訓練中的兩幅圖分別是課文所描寫的兩句詩,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題中的文字:“下面兩幅圖畫,各描繪了本課哪兩句詩的內容?請寫在下面。”然後觀察畫面的景物,經過認真地分析和探討,確認這兩幅圖畫各描寫的內容恰好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積累。”這個訓練是積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作者借送友人抒發自己胸懷的詩。寫這首詩時,王昌齡正被貶到江寧,心情無疑是苦悶的。

  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並寫下這首詩。

  前兩句寫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後兩句。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裡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並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著自己。他囑託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5.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很多的地名,如:廣陵、黃鶴樓、揚州等,同時還有表示方向的詞語,如:西辭、下等,學生在理解詩意的時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礙對詩的理解,教師要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個地理方點陣圖,標清方向及地名、物名,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等詞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