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首詩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於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篇一:

  一.選材及設計思路

  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本節課,我抓住對重點字詞來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背送別詩匯入

  課前我讓同學們蒐集一些關於送別的古詩,因此本課教學就從背送別詩匯入,讓學生知道表達離愁別緒是古詩常見的一種主題,從而體會詩人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這一環節,我還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題目來理解詩題。同時,對詩文的作者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有了簡單的交流和介紹。

  (二)解題

  針對本首詩的標題,我首先問同學們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然後結合學生回答分別簡單介紹黃鶴樓和廣陵的地理位置以及“之”的意思。接下來,和學生一起交流詩人李白、孟浩然以及他們的友情,這樣同學就能深入的理解本首詩標題的意思。

  (三)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放開聲音自由的讀一讀古詩,藉助拼音和字典讀準字音,讀通古詩,然後指名朗讀,師生正音並進行恰當的評價。

  (四)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都學過了哪些好的方法來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彙報的情況,總結、歸納學習古詩的好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透過自學和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我首先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什麼是“故人”、透過多媒體課件的地圖來理解什麼是“西辭”,並結合畫面猜一猜誰是李白,誰是孟浩然,透過看兩位詩人依依惜別時的情景圖片並配上流水的聲音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場,讓同學們想象面對著滔滔的江水,此時此刻他們在告別的時候會說些什麼,然後找同學到前面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來演一演,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講到“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時,我讓學生在課件中欣賞陽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麗圖片,透過觀看畫面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三月的美麗,為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奠定基礎。

  在後兩句詩中,我主要抓住“孤”和“盡”這兩個關鍵字來理解。從這個“孤”字,你讀出了什麼?“孤帆遠影碧空盡”,真的都盡了嗎?不盡的是什麼?同時,我重點進行了朗讀指導,透過學生個別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進一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五)回顧全文,歸納昇華

  本環節透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學生個別讀、全班齊背誦等方式,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指導寫字、擴詞和書寫

  寫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一環,所以在這一環節,我帶領同學們一起學習課文中需要會寫的六個生字,並進行擴詞,同時指導書寫“陵”字,讓學生們在本上用正確的寫字姿勢練習抄寫。

  (七)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課後,讓同學們可以去找一找更多的送別詩,去感受和品味古人的離別情懷。

  三.課堂生成與不足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透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發掘詩句中關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拓展送別詩積累擴大學生閱讀量,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在範讀上還要多揣摩,從而更好的進行朗讀指導。2.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單一,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多元的評價。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我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篇二: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瞭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開啟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註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麼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註釋和插圖自讀,瞭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瞭解詩題,瞭解背景,把握基調。(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奏,又讀出了內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2)、瞭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可以稍上揚。(3)揚州是個什麼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麼?心情怎樣?他要去遊玩、散心。心情自然輕鬆、愉悅。(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並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於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遊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嚮往。因此,瞭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說說李白為什麼要送別孟浩然?他們是什麼關係?你瞭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隻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颳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透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裡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捨,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澱,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鑑賞。應當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並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並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說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並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後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篇三:

  王崧舟老師說過:“一個不會抬頭仰望星空的老師,絕不會是一個好老師。抬頭仰望的繁星中,最閃亮的就是詩。”對於古詩教學,我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古詩所表達的是詩人對揚州的嚮往以及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之情。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在這一課的一路打磨中,各位前輩、同仁對我的課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對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與體悟。現將自己對這一課執教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準確把握一堂課的情感基調

  在設計教案之前,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我進行了深入的鑽研。這是一首送別詩,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並不僅限於送別友人的無限依戀與傷懷。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前往唐朝最繁華的揚州城,內心是帶著對友人的祝福和自己的嚮往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全詩的感情基調確立為李白對揚州的嚮往和送別友人的不捨之情。這樣一來,這首詩除了離別傷懷還帶上一抹清麗的色彩。

  二、掌控一堂課的教學節奏

  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按照知詩人——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各個環節環環相扣,自然流暢。在諸多的環節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入詩境”、“悟詩情”上。在學生整體感知古詩大意的基礎上,透過引導學生品析“西辭”、“煙花”、“盡”以及“唯”等詞語入詩境,展開文字對話,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進而體悟古詩蘊含的情感。

  三、整合一堂課的多種元素

  (一)渲染情緒

  詩是濃縮的畫,詩中的畫,詩中的情需要細細來品味。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我注重情緒的渲染。在朗讀“煙花三月下揚州”時,我創設三種情景引導學生讀進去:

  師:春風拂面,帶來清新花香,陶醉其中,忍不住輕輕吟誦。

  生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大街小巷,繁華熱鬧,耐不住愉快的說道。

  生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放眼望去,萬紫千紅,禁不住高聲誦唸。

  生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學生在我創設的情境中,感受著煙花三月的揚州是如此繁華多嬌。這為學生接下來體會李白對揚州的嚮往之情做了鋪墊,渲染出了嚮往的情緒。

  在“孤帆遠影碧空盡”一句中教學中,我也採用了渲染情緒法。

  師:孟浩然的小船有發動機嗎?

  生:沒有。

  師:是呀沒有,只有一個用手撐槳划船的師傅。孟浩然的小船有咱們現在的船行駛得那麼快嗎?

  生:沒有。

  師:當然沒有,它是悠悠的遠去,慢慢地遠去。李白究竟送了多久呢?是30分鐘的送別,讀。

  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是一個多小時的送別,讀。

  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是兩個多小時的送別,讀。

  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無論是多長時間的送別,李白都久久不願離去。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情深深幾許?讀。

  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透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創設情境渲染情緒,讓學生體會了李白長久而深情的送別。

  (二) 反覆誦讀

  王崧舟一直認為誦讀是感悟作品的基本策略,是喚醒感覺的過程,是啟用詩意的過程。在古詩的教學中,我也十分注重誦讀。總體來看本堂課的誦讀主要指向這幾個方面:一是讀準字音,讀通古詩;二是整體感知;三是想象入境;四是體悟情感;五是背誦古詩。以讀促悟,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展開文字對話,進入情境,貼近詩人,體悟詩情。

  (三) 角色對話,啟迪情思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自己在兩個點的教學中很有缺憾。一是學生在理解“煙花”一詞時,沒有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象中的“煙花三月”之景。隨著瞭解了課下注釋的解釋以及我形容出自己看到的“煙花”之景,學生的腦海中一定也有自己解讀“煙花”一詞生成的畫面。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既是很好的口語表達機會,更能激發自己嚮往的意願,彷彿在與李白對話,拉近與李白的距離。二是在品析“孤帆遠影碧空盡”一句時,我順勢擦去圖畫中的“孤帆”、“煙花”、“黃鶴樓”之後,學生面對黑板上僅剩下的李白與長江水,應該創設微寫作環節,讓學生把想對李白說的話,想問李白的話寫出來,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與李白的對話中,啟迪情思,深入體會這送別情深。

  經過領導與同事們的指點,我這節課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古詩教學也讓我看到了語文教學更廣闊的天空。作為一名在起跑線上的教師,漫漫教育路,趁著年輕的大好時光,我將更加努力地向優秀的前輩們學習,更加努力地讀書,積累教育教學經驗,不斷摸索,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與風格,讓我的語文課堂綻放出絲絲光彩,讓我的學生有更多的收穫與體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