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8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8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1

  陽春三月,繁花盛開,萬紫千紅,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黃鶴樓裡坐著兩位正在對酒暢飲,促促而談詩人,坐在東面的是詩人孟浩然,他雖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詩名滿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對面的是詩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幾歲,他剛離開四川不久,還未進入仕途,瀟瀟灑灑,自由自在。李白久聞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見,特別高興。而孟浩然見到,詩才入仙,談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見恨晚,幾天來二人遊遍了湖北的名勝。談詩情,談人生,十分投機,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離開此地沿長江東下去揚州了,李白特意在這依山傍水的黃鶴樓為他仰慕的孟夫子踐行。

  船就要起航了,兩人戀戀不捨,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終於揚帆而去,李白還站在江邊,痴痴目送那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那孤獨的白帆,這時一首極為精彩的傑作在李白的腦海裡誕生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廣陵:即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

  6.煙花:指豔麗的春景。

  7.盡:消失。

  8.唯見:只見。

  9.天際:天邊。

  古詩賞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 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 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豔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 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 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 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裡,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 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麼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麼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 “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隻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 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麼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 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嫋嫋。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 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試中考察古詩的大體內容,在準備考試時,可以做複習材料看看,有助於語文考試詩詞類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你讓不認識的朋友瞭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裡為我準備了一席座位。你縮短了我與陌生人的距離,你把你的朋友變成了我的兄弟。

  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裡,你要去揚州遠遊,我心裡多麼的不捨,侷促不安;你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我忘了曾幾何時,和你在那裡一同飲酒和詩,把酒問青天,好不快哉!

  無論生和死,無論今生或是來世,無論你帶領我到哪裡,都是你,仍是你,我的無窮生命中最獨特的朋友和兄弟。人們一旦認識了你,世上就沒有陌生的人,也沒有了緊閉的門戶。你永遠用歡樂的鎖釦,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聯絡在一起,讓我不再孤單。

  當你乘著那葉扁舟沿著長江東去,帆影越來越遠,漸漸地消失在碧空的盡頭,我只看見長長的一線江水,向著邈遠的天際奔流。呵,請允許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眾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單獨接觸的福祉。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4

  在這個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裡,大地早已脫去厚厚的白衣,換上了薄薄的春穿,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生機勃勃。

  李白和孟浩然相約來到黃鶴樓,酒桌前,兩人靜靜地坐著,誰都沒有說話。李白拿起酒壺給自己和孟浩然斟酒。他緩緩舉起酒杯,對著孟浩然做了一個“請”的動作,眼眶微紅地說道:“孟兄,此次黃鶴樓之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了。”孟浩然也端起酒杯,不爭氣的淚水已奪眶而出,他聲音有些哽咽,“是啊!賢弟,此次一番別離,不知再過多少歲月才能再見了。“說罷,他們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這時,船伕上來說道:”客官,時辰不早了,趁著天還亮,趕快起程吧!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怎麼傷心,始終也是要分開的。“船伕說完,孟浩然才緩緩起身向停在江邊的小船走去。孟浩然上了船,此時岸上的李白已是泣不成聲了,他努力擠出一個笑容,對著孟浩然說:”孟兄,保重!早晚有一天,我們會再相見的。“”賢弟,你也保重,我相信那一天不會太遙遠。“孟浩然擺了擺手,船開了。

  李白目送著那條小船漸行漸遠,終於消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長江的不停地翻滾著,潮溼的風帶著涼意輕拂著李白的面頰,一抹孤獨的背影在江邊佇立,許久,許久……

  孟兄啊,想從前,我們春天喝酒吟詩,夏天賞花觀景,秋日泛舟江上,冬日踏雪而行。而如今這已然都是回憶了。李白輕嘆了一聲,緩緩離去,為了排解心中的離愁別緒,提筆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5

  詞句註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⑵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豔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白話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1、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竣工於1985年。廣陵:即揚州。

  2、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3、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下:順流向下而行。

  4、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

  5、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的盡頭譯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去古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6

  教材簡析:本課編排的三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分別是唐代詩人王維、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詩作。三首詩都是描寫送別朋友時,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景,表達了對朋友的濃濃深情。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結合註釋讀懂詩句的意思,並能試著背下來。

  3.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與朋友相送時的思想感情。

  4.朗讀並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結合註釋讀懂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藉助註釋,理解每一首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教具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查閱資料,瞭解古詩創作的背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導語:人問處處有真情。親情是偉大的,友情是珍貴的,愛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間的情感則是崇高的。這些情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醉心的感動。這些情為我們演繹著人世間的真、善、美。

  2.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首古詩,去用心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師板書課題:古詩三首。

  二、正確讀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三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逐首指名朗讀,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3.結合朗讀評議,學習詩中的生字新詞。

  ⑴認識生字,並理解意思。

  浥:溼。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⑵識記字形,正確書寫。

  孟——盂陵——凌鶴——鸛

  4.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讀好停頓,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律。

  5.整體感知古詩內容:說說讀了這三首詩,你有什麼新發現。

  ⑴三首都是唐朝詩人寫的送別詩。

  ⑵三首古詩都是寫詩人在春天送別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王維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好友孟浩然去揚州。

  ③第三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孫遠去荒城。

  ⑶三首古詩中第一、二兩首是七言詩,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詩,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詩的題目基本上都點明古詩所描述的事件。

  三、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認真讀古詩,邊讀詩句邊看註釋,先弄清每行詩句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學生獨立讀詩,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交流,針對有疑問處,展開討論,解疑。

  4.逐首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溼潤了路上的沙塵。旅店和道路兩旁的柳樹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勸你再乾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陽關一路艱辛,再沒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著船順流直下到揚州去。那隻孤單的小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會繁茂起來。燎原的野火能把枯乾的野草連葉帶莖統統燒盡,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風吹拂時,春雨滋潤下還會復生,重新鋪蓋大地。伸向遠方的散發清香的青草侵佔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陽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綠接連著荒城。今天我又來送別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三首古詩,理解了詩意,下節課我們就要深入地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及其表達的方法。

  五、作業設計

  1.練習背誦古詩。

  2.記一記註釋中重點字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析詩句,感受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及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指名背誦古詩。

  2.說說各首古詩的主要內容。

  3.教師導語:三首都是送別詩,寫的都是送好友遠行的情景。這節課,我們就來細細賞析,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深入地去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讀賞析,體會詩情

  1.認真讀古詩,從三首詩中找出描寫朋友相送的詩句,想象當時送別的情景。

  2.小組交流,描述送別的畫面。

  3.指名反饋,教師引導聯絡全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①描述詩人與好友送別的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麼方式送別好友的?(勸酒送別)

  ③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中“更”是什麼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見詩人一次又一次勸友人喝下許多杯濃酒了。)

  ④議議:為什麼詩人不斷地“勸君更盡一杯酒”呢?

  聯絡古詩創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個荒涼且遙遠的地方,出了陽關之後,朋友間就再難相聚了。)

  教師補充:據資料記載,元二此次出使安西,與王維的一別竟成了永別。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說說:你從“勸君更盡一杯酒”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好友的留戀、關切、祝願。)

  ⑤教師小結:渭城的春天多麼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卻要離開此地,出使那遙遠而荒涼的安西,前途多艱險,怎不令王維牽掛。朋友啊,再幹了這杯酒吧,西出陽關之後,就再難相見了。詩人與遠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誼,以及此時深情不捨的惜別,還有那前路珍重的祝願全都融進了那一杯濃酒之中。

  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麼方式送別。(目送友人離去。)

  ③議議:“孤帆遠影碧空盡”了,詩人為什麼還在駐足凝望?

  瞭解古詩創作的背景,瞭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華的揚州。

  教師補充:揚州當時是一個繁華富庶的都會,詩人對它也充滿了嚮往。

  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眷戀不捨,對揚州的嚮往,對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④教師小結:詩人目送著友人東去揚州,友人的船隻都已消失在碧空盡頭,而詩人仍駐足凝望,讓那滾滾長江水帶著“我”對友人的眷戀不捨之情,帶著“我”對揚州的嚮往之心,一起隨友人東去吧。

  ⑶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③瞭解詩人送別的方式。(隨行目送。)

  ④說說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依依不捨、離愁難消之情。)

  三、對比認識,瞭解表達

  1.教師導語:同是送別詩,同是表達離別之情,然而詩人在表達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處呢?

  2.小組討論,聯絡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3.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別。後兩句敘事,勸酒送別,別情深沉。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敘事,寫友人要下揚州。後兩句寫景,目送友人,情寄長江水,別情悠悠。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六句寫景,春草繁茂,蔓延遠方。暗示友人要遠行。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離愁,隨行目送,別情濃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在這三首送別詩中,詩人將敘事與寫景相結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動地表達了送別時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字裡行間飽含著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是呀,朋友是我們一生中的財富,沒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獨,讓我們像詩人那樣懷著赤誠之心對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業設計

  背誦並默寫三首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絡,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裡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創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佈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

  黃鶴樓: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達。

  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辭:辭別。

  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景物,指豔麗的春景。

  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

  盡:盡頭,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見:只看見。

  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賞析:

  這首詩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而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絡,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多了點詩意,少了份。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他當快意的時候,所以眼裡所看到的無不是愜意。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裡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最後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創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陸期間,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並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