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黃庭堅的藝術人生

詩人黃庭堅的藝術人生

  導語:詩人、文學家黃庭堅的藝術人生講述了哪些內容呢?詩人黃庭堅的藝術人生向我們展現怎樣的哲理呢?黃庭堅為中國文學作出卓越的貢獻。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黃庭堅的藝術人生,歡迎閱讀!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感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兩宋時期,雖國運多艱甚至無力抵禦外侮,但文化領域卻群星璀燦,黃庭堅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

  詩書之家又見神童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六月十二日,洪州府分寧縣(今江西省修水縣)高城鄉雙井裡一個有著良好文化傳統仕的宦家庭裡,誕生了一個小生命。這位呱呱墜地來到人世間的孩子,就是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黃庭堅。

  分寧黃氏是詩書世家,黃庭堅祖父一輩同族兄弟共十三人,均以學問文章顯名,其中有十人考中進士,時稱“十龍及第”,名聲遠揚。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也在仁宗慶曆年間登進士第,雖一生仕宦不達,但為人守正不阿,這種品格對黃庭堅有很大的影響。

  黃庭堅是家中次子,黃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時帝顓頊(zhuān xū)高陽氏的後裔“八愷”之一“庭堅”為其命名。等弱冠之後,再以“魯直”為字,希望兒子像宋真宗時的直臣魯宗道那樣剛直忠正。

  黃庭堅幼時聰穎早慧。據傳滿週歲時,家裡人讓黃庭堅“抓周”,在弓、矢、紙、筆等物件中,小庭堅一手拿起毛筆就不願放下。幼年時,黃庭堅讀書即能一目五行,讀過幾遍就能默誦,被鄉人稱作神童。

  父親去世後,他跟隨舅父李公擇讀書。有一天,李公擇到家塾來,見到四周堆得到處都是書,就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來提問,黃庭堅應對如流,舅父大為驚異,感嘆他“一日千里”,前途不可限量。

  黃庭堅7歲時就曾作過《牧童》詩,曰:“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壠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詩題雖平常,但文字卻異常老練,不像是7、8歲孩童的口吻。令人感嘆的是,幼年黃庭堅對世道雖已有深刻洞察,後來他仍避不開“名利場”的坎坷跌宕。

  嘉祐八年(1063年),18歲的黃庭堅以鄉試第一名赴京參加翌年的禮部省試,卻落了榜。到了治平三年(1066年)的秋天,他再赴鄉試。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廬陵人李詢,當他讀到黃庭堅詩題《野無遺賢》中“渭水空藏月,傅巖深鎖煙”一句時,不禁拍案讚歎,認為這個青年假以時日可以名揚四海、冠絕詩壇。黃庭堅於是再拔鄉試頭名。第二年神宗即位,他終於進士及第,當上了汝州葉縣尉。

  黃庭堅的政治生涯就此開啟,那個芊芊神童,走入了更廣闊的天地。

  剛正不阿的性格

  幼年那首《牧童》詩已顯示出黃庭堅孤高傲世的性格,進入仕途之後,他的憤世嫉俗也就更加強烈。

  神宗年間,黃庭堅連著做了幾個縣的父母官,他以平易治理地方。當時朝廷頒佈徵收鹽稅的政策,各地可視具體情況決定稅額多少,按現在的話講,這和地方官的政績直接掛鉤。其他縣都爭著佔多數,黃庭堅卻量力而行,不讓老百姓給政府“埋單”。所以黃庭堅主政的縣徵到的鹽稅很少,這固然取悅了百姓,卻得罪了不少同僚。

  哲宗即位後,黃庭堅被召為校書郎,負責撰修《神宗實錄》。《實錄》一年後修成,他被提拔為起居舍人,這期間,黃庭堅遭母喪,按慣例回鄉守喪三年。喪除後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不想這時,幾年前參與編纂的《實錄》給他惹上了麻煩。

  北宋中期以後,朋黨之爭有愈演愈烈之勢。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後,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帶動下,所謂的“紹述派”開始清算“元祐派”,黃庭堅被誣衊成元祐一黨,他的《神宗實錄》成了證據。章、蔡及其黨羽摘錄了其中千餘條內容,認為是對神宗的誹謗。

  《宋史·黃庭堅傳》裡記載了這次“文字獄”的審訊情況。黃庭堅在《實錄》中寫有神宗“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遂被對方視為大不敬之詞,要他作出解釋。黃庭堅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黃庭堅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甚至連過堂的人都稱讚他膽氣豪壯。

  事後,黃庭堅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於是移至戎州(今四川宜賓)。

  從此,一身正氣的黃庭堅對官場已不再抱有希望,“山谷道人”的別號也取自這一時期。黃庭堅將更多的精力寄託在詩歌、書法、禪學修養等雅好上,年輕時文學創作中的嫉惡如仇,很大程度上被灑脫靈逸取代。

  從此,中國的歷史上,少了一位為民請命的清官,多出一個在藝術領域縱橫捭闔的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