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年幼贏得神童美譽的名人故事

黃庭堅年幼贏得神童美譽的名人故事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老人、涪翁,出生於公元1045年,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英宗年間中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以修實錄不實之罪被貶。在文學方面,他是北宋著名詩人,由於出於蘇軾門下,被稱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開創了“江西詩派”。其著作有《山谷集》、《山谷精華錄》,詞集有《山谷琴趣外篇》;並擅長書法,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庭堅小的時候,由於刻苦好學,其才華透過一個又一個生動故事表現出來,至今傳誦不衰。

  黃庭堅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叫黃庶,進士出身,是個詩人。因為他在政治上沒有如願,便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崇尚杜甫風格,內容樸實,語言凝練。他的舅舅叫李常,既是一位博學多識的學者,也是一位詩人。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影響下,黃庭堅自幼開始讀書。他記憶力很強,對於經書,他只要讀上幾遍就能背誦,故史書說他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背誦五經,而且能詩會文。

  在他七歲那年,父親送他到私塾讀書。有一次,他對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在家時,父親教我讀經書,說的是要學六經,實際上教給我的只有五經;現在,我來上學,先生也說要教六經,可在課程安排上,仍然是五經。還有一經到底叫什麼?為何不讓學呢?”

  老師回答說:“所謂六經,是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樂經》和《春秋》,但一般教學生讀書,就是讀前五部經書,因為《春秋》是部編年體性的歷史書,比前幾部難讀一些,故一般不去讀。”

  黃庭堅又說:“既然《春秋》列人六經,就應該讀,也應該教,否則,就不成其為六經了!”

  老師見黃庭堅說得振振有詞,而且很有道理,感到他非同一般孩子,便答應了他的要求,教他讀《春秋》。不料,他讀得興致勃勃,只用了十天的.時問,就全部讀完了。老師驚奇地稱讚他說:“真是個神童啊!”

  從此,黃庭堅的神童稱號聞名鄉里。

  舅舅李常對黃庭堅的自幼好學早有所聞,如今又聽說他有神童之稱,心中更加高興,便決心親自前來看個虛實。

  李常來到後,見黃庭堅正在讀書,便順手於書架上拿過一本書來,從其中找出幾個問題,讓他回答。結果,黃庭堅都一一答了出來,而且準確無誤。李常又抽出一本,提了幾個問題,黃庭堅依然對答如流。李常一連抽出七本,提出很多問題,都沒有把黃庭堅難住。

  李常高興地稱讚他說:“好,好,你學得這麼快,進步這麼大,實在是我沒有想到的!”

  這一天,李常帶黃庭堅到郊外去玩。江南的田野上,稻苗青青,油菜飄香,微風拂面,令人格外舒暢。正在這時,忽聞一陣笛聲,悠揚婉轉,聲音悅耳,引得蜂蝶狂舞,百鳥爭鳴,給景色如畫的原野增添了無限生機。

  李常順聲望去,只見一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任牛馱著慢慢行走,神態很是自由自在。他又回頭看了一眼黃庭堅,時而在油菜花上捉蝴蝶,時而跑著捉蜻蜒,喜笑顏開,十分快活。於是,他把黃庭堅叫住說:“魯直,如此美景,難道沒有詩嗎?”

  黃庭堅說:“詩是有的,可是,今日既然跟您出來,也是機會難得,如果請舅舅命題讓我來作,不是更有意義嗎?”

  李常心想:這孩子不但學習刻苦認真,而且還十分明白事理,善解人意,這分明是有意讓我高興啊!

  為了體諒孩子對自己的那份孝心,也正好藉此考考他的作詩能力,李常便順手一指,對黃庭堅說:“就以那吹笛的牧童為題吧!”

  其實,黃庭堅也早就覺得那牧童是今日詠詩的最好題目,現聽舅舅一說,正合自己的心思,遂朗聲吟道:

  騎牛遠遠過前村,

  吹笛風斜隔岸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這意思是說:牧童騎在牛背上,走過前面一個小村莊,一陣微風吹來,將那優美的笛聲吹過小溪,小溪對岸的人們都聽到了。此時此刻,長安不知有多少人,正在勾心鬥角,用盡心機,為了名利而在奔波追逐,機關算盡,可他們都比不上牧童的悠然自得。

  李常聽後,心中萬分感慨,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觸景生情,能寫出這樣的詩句,表明這孩子的文學功底已相當深厚;然而,他又猛地省悟道,當年自己學識淵博,但多次考試總是名落孫山,心情是何等苦惱?而現在想想,即使考中了,做了官,又能怎麼樣呢?就連韓愈、歐陽修那樣有才學的人,當在官場上遭到誣陷,被貶降職的時候,心情又會好到哪裡去呢?倒不如從此以後,放棄仕途,一心專做學問,自食其力,就像那牧童一樣,生活是何等悠閒?頓時,他覺得心情特別開朗。

  想到這裡,他心情激動地對黃庭堅說:“好孩子,你詩作得好,意境更好,該不是專為安慰舅舅而作的吧?要這樣,那就應該是:知我者,是魯直了。”

  舅舅說完,高興地笑了。

  黃庭堅也笑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