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通用11篇)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通用11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1

  說來慚愧,至今都未將《紅樓夢》讀完。不過說起來,接觸《紅樓夢》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第一次接觸應該是在初三時,在課本上學過節選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其實在學過後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糊塗僧判斷糊塗案”,似乎還有一個甄士隱、賈雨村,至於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發生了什麼事,我都忘卻了。

  再次接觸《紅樓夢》應該是在電視上看到的連續劇,至今影響最深的是一個公子哥——賈寶玉與若干女子在大觀園裡玩樂作詩,似乎也沒看完。

  第三次接觸應該是大學時,我也曾抱著《紅樓夢》,在校園裡像模像樣的讀。但是不管我怎麼樣努力,都沒能將這本書讀完。也許是曹雪芹老師的書太高深了,也許是我德“道行”不夠,也許是作為一個大老爺們,讀此書時總感覺到其中的脂粉味太重(這也許是我的認識太淺薄),總之,我沒讀完,留下了遺憾。

  最近的接觸又是初三,這次不是學,而是教課本節選的《香菱學詩》,我發現,對我來說依然要學,然後才能談得上教。於是又拿起《紅樓夢》讀了一部分,也看了一些參考書。

  這次參加這樣的讀書活動,真是機會難逢,看來這次我終於可以將紅樓夢看完了,也期待與各位讀友分享閱讀感受與體驗。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2

  今天把老版的《紅樓夢》看完了。

  最後幾集,看到賈家的破敗,以及眾人的種種下場結局,真的看的都哽咽了。

  有一個特別大的感觸就是,好像明白了曹雪芹為什麼要寫本書了。

  都說這書中有他的家世原型,看到這樣的一個起伏,怎麼能不感慨呢?

  原本對於他並不是特別瞭解的,但是這結局著實讓人難過,於是就是搜了他的生平的相關資料來看。

  這一看,不由地對他特別地欽佩,原來他的才華真的原不止於寫這本名著,而且他的性格特點真的有寶玉的影子。

  幾乎算是一個全才了,文武雙全不說,還會做風箏,還會廚藝,又懂得中醫,而且特別有善心。

  透過對他的一個淺顯的瞭解,我更加明白了為什麼都說看一本書要先去了解作者,以及其創作背景。

  在瞭解之前去看他的作品,跟了解之後看他的作品,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或者說是更為深層的理解。

  雖說這後四十回是經後人去推想續寫的,有點遺憾,不知道如果是他自己寫的話會是不是與這個結局有出入,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讓這本書更有了神秘的色彩。

  也挺感謝老版的拍攝創作,讓原本看不下那密密麻麻的原著的我,也開始有了想要認真閱讀原書的興趣。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3

  今年暑假又看了一遍《紅樓夢》電視連續劇。

  《紅樓夢》主要以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述了賈家榮、寧國府之間,表現在婚姻、建築、文化、財產等各方面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其中最讓我羨慕的則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階層的人物形象。比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史湘雲,就連作者寥寥幾筆勾勒的晴雯、紫鵑、雪雁等丫鬟,都成為了我國文學畫廊中的著名藝術典型。

  《紅樓夢》所講述的,是一個令人稱羨的大家庭,原本榮華富貴,後來因家庭成員獲罪以致被抄家,逐漸走向沒落,終於繁華成空的大悲劇。

  因此,將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作為主力呈現,也適度傳出了《紅樓夢》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寶玉的悲劇,肇始於封建社會中,婚姻大事向來由父母決定,子女本身並沒有資格決定。賈寶玉的父親命他娶薛寶釵,他就非娶不可,儘管實際上他心裡喜歡林黛玉。婚姻大事他無法自主,最終導致了林黛玉、賈寶玉和薛寶釵三個人的悲劇。

  當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斷痴情 薛寶釵出閨成大禮》和《苦絳珠魂悲傷離恨天 病神瑛淚灑相思地》時,聽著悲傷的音樂。我實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淚來,那不爭氣的眼淚始終還是把那頁給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為結局會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與公主生活只是童話故事而已,然而,這麼悲慘的結局我卻怎麼也想不到。

  只希望現實生活中有情人能終成眷屬。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4

  《紅樓夢》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我利用這個暑假,觀看了新版電視劇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著名長篇小說。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綱,以賈府盛衰為主線,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戀愛婚姻悲劇為主要故事情節,展現了我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廣闊生活畫面。同樣是電視劇,依舊情節生動,人物演繹得惟妙惟肖。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初秋時分探春起,海棠詩社那集。黛玉被譽為“瀟湘妃子”,這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充分體現出黛玉的傷感之情。在後面作出的詩中,黛玉的別有韻味,充滿了深深的思鄉、思人之情。反映出林黛玉的才華橫溢、不緊不慢,探春的詩沒有多加點綴,但卻自然地流露出她那心直口快的性格。所以那集體現出了寶玉的率真叛逆;黛玉的專情纏綿;寶釵的圓通靈巧;探春的心直口快。

  紅樓夢的創作是在當時一個封建社會下的。林黛玉用她的生命演繹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但賈母在不經寶玉與黛玉的允許下,自作主張,讓寶玉跟寶釵成了親,從而導致黛玉的悲劇,賈母是個自私的人,時而想過黛玉?黛玉死的時候是多麼淒涼!《紅樓夢》活生生的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得腐敗、不成體統、落後。電視熒屏上演員將每一個細節演繹得出神入化,彷彿自己就是當中的一員。

  紅樓夢集集精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一覽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品嚐到文學殿堂中最華麗的聖餐。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5

  第一次對《紅樓夢》感興趣還是在桐華的小說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紅樓夢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小孩子卻是不能讀的,於是帶著強烈的好奇,開始看這方面的電視劇。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在劇中,性格最突出的,要屬於林黛玉了。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在這背後,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鬱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兇兇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太難受,於是她只有用詩來發洩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了的情感。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後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6

  紅樓夢乃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穿越時空的鉅著,在我國小說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作者曹雪芹的人生也頗具傳奇色彩,小說圍繞榮寧二府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及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展開。其故事情節曲折,內容豐富,人物性格各異,有非常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在當今也有紅學一門課,專門用於研究《紅樓夢》,可見其價值之高。

  看了《紅樓夢》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各色各樣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筆下,每個人都描寫的栩栩如生,幽默風趣的劉姥姥,她幾進大觀園,一個農村老婦憑藉自己幽默贏得賈府的喜歡,看來具有幽默風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一個有幽默感的人能給人以親切、快樂,沒有幽默就像灰濛濛天空,沒有生機;頗像女強人的王熙鳳,在處理賈府事務時遊刃有餘,深討史老太君的喜歡;溫柔賢惠的襲人,任勞任怨,一心服侍他的寶二爺,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當然,主角還是調皮的賈寶玉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他倆真心相愛,互相愛著對方,但由於受到封建思想的壓迫,最終導致了一場愛情悲劇,黛玉傷心而死,寶玉氣瘋出家,唉!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有情人終不成眷屬。在當今愛情悲劇時常發生,為的不過是利益而已,在我看來,愛情需要寬容,需要真誠,多些付出,敢愛敢恨,願世間少一些煩擾,願愛情少一些悲劇,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同時榮寧二府由盛轉衰也警示著人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榮寧二府仗著宮裡有人,家裡有權有勢就大肆浪費,毫不節儉,最終入不敷出,變賣家當,死的死,走的走,落得個家破人亡。俗話說得好讀史可以明鑑,我們應該牢記的是這些教訓。當今關於《紅樓夢》的見解很多,本人也不敢妄作評論,只想和大家分享下我讀《紅樓夢》的一些想法,如有不當的地方望老師多多指教。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7

  87版《紅樓夢》的經典之處,對我說有三:音樂、服裝、眉目。

  據說,87版的有一樣從來也沒有招過觀眾非議的就是音樂。音樂作詞是曹雪芹,自然是叫好的,而調與曲則是王立平。他作為曹的粉絲,“一朝入夢,終生不醒”,耗時四載有餘,青燈黃卷,最終找尋千萬觀眾心中不老的音符。看著電視劇,感受他從字裡行間挖掘出的音樂,“滿腔惆悵,無限感慨”不禁油然而生。感片頭曲之一的《紅樓夢引子》、嘆晴雯的《晴雯歌》、唱顰兒才情的《葬花吟》等悠揚婉轉略帶淒涼的音律令人“沉醉不知歸路”。

  “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薛寶釵。網傳87版薛寶釵的造型是原電視劇中公認的佳作,高貴、大氣、豐滿。看電視劇時,我也細細欣賞一番,確實設計很到位。印象裡最為深刻的是“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黛玉犯病,寶釵探望並開解她,由此黛玉不再對寶釵心懷芥蒂,兩人成為知己。此處的黛玉不是尖酸刻薄,寶釵也不是世故圓滑,黛玉穿輕紅紗衫,寶釵著粉紅褙子,倆人穿著極為素雅嫻美,寶釵在我的眼中就真成了一朵蘭花,愈發顯得她柔美萬分。此外,這部劇的人物服裝造型與設計,是在沈從文、鄧雲鄉等名家的指導之下確定的,不得不說大師的偉大和用心之妙呀!

  “託意眉間黛,申心口上朱。”87版中很具特色的是演員的眉目鏡頭很多,而且很長。高中時候,我覺得這鏡頭停頓這麼長未免太誇張了,有矯柔作態、故作周章的嫌疑。現今看來,卻覺得是點睛之作。就如書中寶玉的多情、傷感、傻氣、調皮、溫柔與瘋癲在這版電視劇中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演繹。雖說,我一開始確實無法對這版演員的寬下巴娃娃臉入眼,但是他演繹的眉目傳情尤為我青睞。初見黛玉的似曾相識、在賈母懷中撒嬌之態、首識寶琴的讚許之意、悄探晴雯的悲慟之情等,在這眉目之間表達的甚是微妙,打動人心。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8

  我在說我要說的話之前,須指明這《紅樓夢》的原著我是從未看過的,故無資格對這名著發言,由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想到。然而電視連續劇我終究是看了,又是一氣呵成,故對電視劇發言,便得脫些責任。 觀後感讀後感我也作過些,作雜感湊字數,也不甚困難。這次卻不同,千頭萬緒竟無從說起,似乎連我想表達的主旨也忘卻了。

  這樣一部奇書,搬上熒幕早已失色幾分,但仍可窺得書中精妙之一二。更人物刻畫,想來性格鮮明,有血有肉。我意念來至此處,便似乎有了接下來要說的話。 不知為何,論純感情,我倒更傾向於喜歡薛寶釵。據我觀察,此人似乎頗有城府,待人寬厚,又能上下週全,也有該有的襟懷和慈善,不足者,也是懷有心機了。 但就薛寶釵論,雖討了我喜歡,卻不討我的共鳴。若論共鳴,或許應屬林黛玉和紫鵑了。須明言的是,黛玉得我共鳴是因她的詩才,紫鵑得我共鳴是因我看她的一些為人。 說到同情,這便落到了賈寶玉頭上。寶玉或是重真情的,但這電視劇也並不比原著揭示多少文字背後的含義,故我不知他到底得了多少旁人的情義。可顯然在世上要賺取別人眼淚實屬不易,更不要說換得所謂的長久,他或許因此失瞭望。林黛玉多情卻歿;薛寶釵有心機,不知有多少真意在其中--當然我希望是很多——然而終於因為各種緣故不得事事如意,最後竟散了乾淨。那麼說到底,是世事多艱,還是庸人自擾?恐怕難說了,因為這要看你為了什麼。

  我自開始,對史湘雲並不在意,可越到後來越覺其活潑可愛。這倒讓我高興:我是很喜歡這種漸入佳境、歷久彌新的感覺的。但這樣的事,實在是極少出現。 這樣一部電視劇,被我用幾天功夫觀察完了。說是觀察而非看,是因為我並不是全然放鬆了神情去欣賞,而是提高些警惕,觀察我需要的內容,從而得出上面的結論。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9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紅樓夢是悲劇,跟幸福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及時它是悲劇也不影響它傳遞給所有人,它其中包含著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什麼?字面解釋是指人類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簡而言之,幸福就是一種情緒。

  情緒人人都有的,並沒有誰會比誰多。幸福真實被感受,來源於每個人心的容量:容量大,即使有幸福感也會覺得空洞洞的;容量小,小小的舉動也會覺得心裡填滿了幸福。

  《紅樓夢》的幸福感並不體現某一個人身上,而是體現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因為只有品嚐過酸甜苦辣,才能更加品味到人生百態,更加明白幸福藏在身邊,不用無時無刻的追尋。

  寶玉和黛玉有桃花下共讀西廂記的快樂時光,讓黛玉忘記了之前葬花的傷感,這就是在身邊的幸福。

  可能是快節奏的生活打碎我們的步伐,讓我們無所適從,享受不到花雨下看書、松樹下品茶的意境了,又怎麼會細細品味身邊的幸福呢。

  和志同道合的人鬥嘴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可以談天文地理,他們說的卻是詩詞歌賦(先對自己不會的事情表示下佩服)。

  古人喜歡吟詩作對、風花雪月,出口就可以是一句一句押韻的詩句,為了鬥詩,他們還成立了詩社海棠詩社、菊花詩社、桃花詩社。

  就算作詩的時候,或有哀愁,或有無奈,或有讚美,但是鬥詩的過程終歸是幸福快樂的。

  就像大學這麼久,參加各種比賽時候,比如,心理劇,青歌賽等等,我們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但是比賽的時候,我們是享受的,我們是快樂的。過程是幸福的,哪怕是辛苦的準備過程。

  大觀園,他們把酒吟詩,溫文典雅;他們投壺競技,一展身手;醉臥花叢,聞花香聽鳥語。這就是他們生活的中的幸福感。望大學校園的我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找到幸福感。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10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中不忘室外線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一曲《終身誤》奏過,一本《紅樓夢》閉上。大觀園、“太虛幻境”猶在眼前;《葬花吟》、喪禮的哭聲,猶在耳邊;黛玉含冤而死,寶玉斬斷俗緣,猶在腦中。“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紅樓夢》的故事,讓人流連忘返。

  林黛玉辭父進京,跟賈寶玉相識,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一起生活,本因白頭偕老,卻是陰陽兩隔,悲哉!

  林黛玉、賈寶玉都為浪漫之人,二人心意相通,互為知己,可是生活並非浪漫,在骨幹殘酷的生活下,豔麗的紅玫瑰成為牆上的蚊子血,鮮豔的白百合變成衣上的剩下的米飯粒。

  記得寶釵,臉似銀盆,眼似水杏,唇不染而紅,眉不畫而翠,白皙酥臂,處處皆勝林黛玉一籌,她渴望愛情,卻因命運悲慘,空做了個“榮二奶奶”,悽慘孤苦了一生。

  記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她希望情人所得歸,可因封建制度之可憎,鳳姐的“移花接木”,看似牢不可破,可是因為一位小丫鬟的不經意,林黛玉知道事情的真相,看寶玉笑嘻嘻,悲哀至極,寶玉新婚那晚,吐血而亡,悲哉!

  再記寶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他眾女輕男,與女生們相處和睦,好不樂哉。因封建社會的險惡,因制度的嚴森,因家庭的所迫,令寶玉追求不到自己的愛情。可憐寶玉,新婚時滿懷期待,望與黛玉結親,揭紗而去,卻是寶釵。寶釵雖好,又是“金玉良緣”,但卻少了兒女常情。

  《紅樓夢》顯示出維持著這個貴族之家的等級、名分、長幼、男女等關係的禮法習俗的荒謬,揭開了封建家族的“溫情脈脈面紗”之下的種種激烈的矛盾和鬥爭。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贊成學滿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

  “收拾殘紅意自勤,攜鋤替築百花墳。玉鉤斜畔隋家冢,一樣千秋冷夕曛”

  世人會給他們一個公平的評價的。

  《紅樓夢》觀後感:我與《紅樓夢》之緣 篇11

  四大古典名著,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我都看過不少回了,這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是《紅樓夢》,特別是電視劇不知看了多少遍了,可以說是百看不厭。這段時間和同事都在談論新版的《三國》和《西遊記》,我也隨便看了幾集,總得來說很失望,可能我是屬於比較懷舊的人吧,總覺得經典始終是經典,再怎麼翻拍也比不上。最關注的還是新版的《紅樓夢》,因為開播的時候沒追上,趁週末休息的時候,連續追了三天,已經是播放到三十幾集了。看了這幾集,心裡有種強烈的感覺,不吐不快。

  首先新版整體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群唱戲的,片頭片尾包括插曲有京劇的唱腔,而且那個曲調聽著有點嚇人,像聊齋裡講鬼故事似的。還有演員的頭飾裝扮就跟唱戲的沒多大區別,一大群人站在鏡頭前,一點特色都沒有,看了三天,主要演員還沒分清哪個是哪個,感覺戲裡主人的裝扮還沒有奴婢的好看,至少奴婢們的打扮還容易分清楚。還有一個很重要人物王熙鳳的服裝,王熙鳳是一個非常精明、潑辣的角色,而且性格是那種人未到聲先到,處處喜歡搶風頭的女人,服裝主次上應該是屬於顏色鮮明,如紅色會比較多的,但看了幾集,竟然都是以黑色為主,給人很沉悶的感覺。

  另外談一談演員的表演,我覺得老太太和王熙鳳的演員也不好,想想舊版老太太的演員是那種非常富態,而且特慈祥的老人,但新版的這個演員演技先不提,我覺得首先就選錯角色了,臉太瘦,給我感覺是一個過於精悍的老人。還有那個王熙鳳,鄧捷演的時候,那種眼神、舉止,新版的演員確實遠遠比不上。最後談一談那個旁白,我不明白為什麼新版的會有這麼多的旁白說明,舊版裡的一個眼神,一句臺詞,細細揣摩是很耐人尋味的。

  以上只是看了幾集新版《紅樓夢》的觀後感,算是對自己喜歡的名著一個關注,以前拍戲是三年才拍完,而且演員全部都是集中式管理和培訓琴棋書畫,可現在翻拍,一年都不用就拍出來了,感覺就像吃泡麵。雖然不喜歡翻拍,但李少紅還是我比較喜歡的導演之一,就當是抱一個寬容的心態看完吧。

  滿紙荒唐言,一本正經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