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引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此詩的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感興趣。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定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定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後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係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讚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造,新課程重創造而底蘊不足,精於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於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後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今天我借班上課,上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感覺有很多的不足。

  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瞭解這首古詩和以往的送別詩不同,它沒有送別的傷感和悽苦,詩歌的意境是輕鬆愉快的,這樣的詩境也應該和李白的性格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當然對於人物的分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太高了,也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讀的重點放在感受詩歌意境,瞭解詩歌的情感上。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是在輕鬆愉快中分別,我創設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揚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揚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帶著這愉快的心情來讀詩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讓學生換位思考,這樣美的揚州大家都想去,那詩人也一定很想去,體會詩人對揚州的嚮往,對朋友的祝福和羨慕之情。教學是這樣的構想,但實際上卻沒有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部分的教學處理也都按我的計劃完成,但學生似乎遊離詩歌以外,沒有把這些和詩的內容聯絡起來,使這些學習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學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回顧教學過程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由於好幾年沒有帶中年級的課,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有些拔高,使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有難度。但學生的`問題是思考不夠,總認為送別就是傷感的,沒有用心去品味文字,這是讀書不動腦的結果。

  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於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後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4、《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定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透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狐假虎威》教學反思)在這麼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後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孟浩然又會說些什麼呢?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絡,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奏顯得前松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透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複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裡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後能做得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