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翻譯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帶著離別的愁緒慢慢整理環形髮髻,輕如蟬翼的衣服讓身子有一點點寒冷,慵懶地照著鏡子塗口紅穿翠衣。

  裝著蠶絲襪和裝飾金蓮花頭飾,如雪肌膚在薄薄的紗衣下彷彿是玉石般潤澤,在沉香與檀香的氛圍下露出楊柳小纖腰婀娜的身姿。

  註釋

  宿醉:隔夜猶存的餘醉。

  慢:胡亂,隨便。

  髻鬟:環形髮髻。古代中國婦女髮式。

  六銖衣:中國古代計量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極言其輕。也指仙人之衣。

  青鸞:青鳥。古代創說中能幫人傳遞資訊的仙鳥。這裡指青銅鸞鏡。

  菡萏:指蓮花。

  玉琅玕:玉石。

  沈檀:沉香與檀香。“沈”通“沉”。

  賞析

  該詞為典型的“香奩體”詞,為最早的《浣溪沙》,題材為“豔情”題材,抒情風格細膩深曲,文辭麗美。

  上片主要描寫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態、髮髻、衣服、面容等內容。“愁”字寫出女子的情緒,“慢”寫出了女子的動作,“寒”烘托了環境冷暖,“紅”和“翠”也出了顏色。

  下片主要描寫女子體態、身姿、腰身、肌膚、和腿部。“羅襪”、“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體態、肌膚的質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覺感受。

  全詞共六句,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全方位描寫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辭表現了女子的形態美和裝飾美,但更重的是她的“離愁”,因離愁而醉酒、慵懶,失了生活的趣味卻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塗脂粉,看似享受卻掩飾著內心的苦澀。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約為860-880年之間,詞人韓偓在南唐皇帝唐昭宗下任兵部侍郎等職,專寫女子裙裾脂粉之詞供皇帝娛樂,該詞收錄於《尊前集》。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譯文

  船行至五里灘時風勢將要平息,馬上舉棹揚帆,船行瞬間輕鬆了許多。輕輕地搖著櫓不用划槳,船兒都行走的飛快。

  放眼望去,只見微風吹來,水面上波光盪漾。看著眼前的山,就好像是來迎接你似的,但當你仔細一看,山並沒有動,而是船在前行。

  註釋

  五里灘:河上的一個地名。

  櫓: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搖。

  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船伕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詞,它寫的是狂風過後船伕們駕駛帆船前進的情景和心情。

  詞一開頭就說”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五里灘,是這條河上的一個地名,“頭”是方位詞,它說明船已開到五里灘上了。帆船是需要藉助風力的,乘風破浪,船走得更快。但這種風必須是順風。如果吹來的風是旋風,或逆風,那就不但不能幫助帆船前進,而且還會帶來危險,所以是不能張帆的。在五里灘以前,船伕們遇到的顯然不是順風。他們經過一場和狂風惡浪的搏鬥以後,觀察到風勢將要平息,也就是“風欲平”了,就馬上扯起帆來。在這個當兒,大家雖然還在繼續舉棹搖般,卻產生了“覺船輕”的感覺。“棹[zhào]”,槳板,舉棹就是打槳板。既然風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還要打槳搖櫓呢,於是,便“柔櫓不施停卻棹”吧。在文學作品中常把櫓稱為柔櫓,以形容櫓的得心應手。櫓的外形有點兒象槳,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搖動,它會象魚的尾和鰭[qí]一樣,透過撥水,產主推動力。“施”,使用。寫到這裡,船伕們的輕鬆愉快的感情,一下就傳達出來了。

  在緊張的勞動過程中,是沒有空閒時間來欣賞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勞動之餘,船伕們不僅輕鬆,而且歡快,詞的下片就是透過看山看水反映了他們的心情。“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閃灼[zhuó]”,形容水光閃動的樣子。狂風過後,烏雲也散開了,上文說“風欲平”,是還有些風,所以河裡的波浪湧起,波光粼粼[lín]。這時兩岸的山吶,看上去挺有趣過的,它們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過來歡迎大家。但是,山是不會走動的。子細(仔細)看看,山確實沒有動啊。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哦,那不過是因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產生一種“走來迎”的感覺罷了。

  詞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結束,它不僅起一個敘述作用,而且還象船伕的勞動號子的和聲一樣,餘音嫋嫋[niǎo],久久迴盪在青山綠水之間。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3

  霜日明霄水蘸空。

  鳴鞘聲裡繡旗紅。

  淡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

  酒闌揮淚向悲風。

  ——宋代·張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秋日天空明淨,遠水蘸著長空,軍營裡紅旗飄揚,不時傳來馬鞭聲陣陣。遠處淡煙籠著衰草,秋色在若有若無之中。

  萬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東門的城樓上借一杯濁酒澆愁。酒後揮淚灑向悲涼的秋風中。

  註釋

  題解:此詞原無題,乾道本題作“荊州約馬奉先登城樓觀塞”。據乾道本《於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霜日:指秋天。一說秋天的太陽。明霄:明淨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體。水蘸空:指遠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裝刀劍的套子,一說鞭鞘,這裡指馬鞭。鳴鞘聲:刀劍出鞘聲。一說指行軍時用力揮動馬鞭發出的聲音。繡旗:繡有圖案的軍旗。

  有無中:若有若無。

  烽火北:當時荊州已成南宋邊界,謂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已在火線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樓:有軍隊駐防的城樓。

  酒闌:飲酒將盡。悲風:指淒厲的秋風。

  賞析一

  據乾道本《於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此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淪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含有無限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此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彩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4

  浣溪沙·雨溼清明香火殘

  宋代:朱敦儒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譯文及註釋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lán)幹。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杆。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脫籜(tuò)修篁(huáng)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籜:竹皮,筍殼。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杆。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註釋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

  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籜(tuò):竹皮,筍殼。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時創作的,此時的作者正值中年,滿腔愛國熱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滅國之痛,寫下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來襯托對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的作品。

  賞析

  這首小詞寫於南渡後的某個清明節。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如畫的風光,抒發了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溼清明”,既點明瞭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色。“香火殘”,指清明掃墓時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溼後的情狀。“碧溪”,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說南來的燕子正啄著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築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想起自己逃離家鄉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聯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後,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著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悽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豔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麼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後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雲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5

  楊柳陰中駐彩旌。芰荷香裡勸金觥。小詞流入管絃聲。

  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菸葉系人情。

  古詩簡介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是宋代詞人晏殊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寫夏日醉吟之趣。上片,描寫“醉吟”的環境:柳陰深深,芰荷飄香,彩旌停駐,曲奏新歌,金觥勤勸。下片抒情,抒寫醉吟解恨寬襟忘歸之趣。末句“雨條菸葉”照應開頭,渲染“醉吟”之樂。語言藝術清麗諧婉。

  翻譯

  在楊柳的綠蔭中彩旗飄飄,空氣中瀰漫著陣陣荷花的香氣,主人殷勤地勸客人多飲幾杯,在悠揚的樂曲中一同欣賞歌女婉轉的歌唱。

  只有醉中的吟唱可以寬慰離別愁恨之心,不要早早晚晚急著踏上歸程。絲絲細雨,柳葉含煙,似乎都在牽繫著離人的難合之情。

  註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②駐:車馬停止不前。彩旌(jīng):插於車上的彩色旗子,此代指車輛。

  ③芰(jì)荷:菱角花與荷花。勸金觥(gōng):勸酒。觥:酒杯。

  ④“小詞”句:所填小令透過管絃演奏歌唱。

  ⑤醉吟:飲醉而後吟詩。寬別恨:使充滿別恨之心得以放寬。

  ⑥雨條菸葉:象雨絲一樣的枝條,象煙霧一樣的葉子。指楊柳的枝葉。系:聯綴、牽動。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秋,晏殊將離開商丘回京時。天聖五年(1027年),三十七歲的晏殊因其剛峻的性格被免去了樞密副使之職,以刑部侍郎貶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次年晏殊被召回京,拜御史中丞。在回京之日的離筵上,金觥頻勸,詞人即席作詞,令營妓奏樂歌唱。此次餞別歌筵,晏殊共作詞兩首,一首是《浣溪沙·湖上西風急暮蟬》,另一首即為此詞,只因本事失考,是送人還是別友已難於斷定。

  賞析

  上片寫柳陰宴別。夏日楊柳飄拂的時節,綠陰深處,送別友人,暫時挽留行人車騎,在荷花香郁的水邊設宴送行,荷花芳香之中舉杯暢飲,筵席上吟詞配曲歌唱,酒宴間有管絃與小詞助興。“楊柳”,贈別之象徵物,開頭便暗點題旨。“駐彩旌”,中途駐車設宴餞別。

  下片寫深情話別。詞人對朋友的感情之真、之深,以及他們之間離情別恨,頗有動人心魄之處。“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與劉夢得《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詩見贈率爾酬之》的“如今暫寄尊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人勸慰行者,多飲酒能夠紓解別恨,旅程中要放寬心情,不要朝暮惦記著歸程。結尾總束一句,煙雨?濛中的柳枝、柳葉,都牽繫著離別的情思。煙雨楊柳無邊,離思也就漫無邊際,那密如雨絲的菸葉柔條已經牽繫住了人們的離情別緒。

  在寫法上,此詞將景、事、情融合在一起來抒寫,最後繳足“惜別”的題旨。楊柳為古詩詞中贈別、惜別的象徵物,此詞即用之作為貫穿首尾的抒情線索。開篇即寫在楊柳陰中暫駐車馬,中間鋪敘楊柳陰中開設的餞別酒筵,以及筵上的感情交流;末尾移情於楊柳的“雨條菸葉”,使之成了離愁別恨的負載物。這樣寫,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含蘊無窮,耐人尋味。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6

  [宋代]蘇軾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村外的層層麻葉因雨的滋潤而泛著光澤,村內處處飄散著煮繭的清香。不時聽到籬笆邊傳來繅絲女子悅耳的談笑聲。

  鬚髮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搗成粉末用來果腹。我關切地詢問老翁:豆類作物何時能成熟?

  註釋

  苘(qǐng):同“苘”,俗稱青麻。

  絡絲娘:本為蟲名,此處代指繅絲的婦女。

  垂白:鬢髮將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莖製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處指以藜莖製成的手杖。

  捋青: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麨(chǎo):用麥子製成的乾糧;軟:飽之意。

  賞析:

  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髮老翁捋新麥等。

  “麻葉層層苘葉光”,麻葉一層一層地密密麻麻地鋪著,而且一層一層的麻葉都泛著光澤,麻葉、苘葉互文見義,層層二字可見麻葉的繁茂,光字又寫出了苘葉的光滑滋潤,此處雖然未寫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層層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葉,讀者就可以知道這都是由於求雨之後甘霖如約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謝雨之意。誰家煮繭一村香?詞人一進入村莊,便聞到瀰漫著的煮繭香味,禁不住好奇地問詢一聲:此時是誰家正在煮繭?行文更顯變化搖曳之美,毫無板滯之感。“一村香”三字寫盡了香氣濃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籬嬌語絡絲娘,循著香氣望去,便聽見繅絲的婦女在隔著籬笆嬌語交談、輕聲歡笑,場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繅絲女比喻成聲音動聽的絡絲娘,更見其聲音的嬌軟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詞人看見一位老翁鬚髮垂白,手扶藜杖,抬著那迷離朦朧的雙眼,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希望能夠搗碎之後做成乾糧充飢。垂白、杖藜、醉眼三個詞從不同的方面刻畫出老翁的年邁老態,而如此年老可憐的老人還得捋青搗麨可見這一場過去了的春旱曾給百姓造成的災難之重。“問言豆葉幾時黃?”詞人見後,忍不住地上前關切地問道:葉黃豆熟之時還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說:甘霖之後的新一輪的豐收還要多長時間呢?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對老翁的一種安慰。關切之心、愛民之意躍然紙上。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7

  浣溪沙·身向雲山那畔行

  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受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使覘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此篇大約作於此行中,抒發了奉使出塞的悽惘之情。

  譯文及註釋

  譯文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風吹散了駿馬的嘶鳴。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落日時分,一抹晚煙荒涼蕭瑟的營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遠時關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註釋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賞析

  該詞上片“身向”句說明行程遼遠。“北風”句謂寒風吹來,滿耳盡是馬嘶之聲。然後作一小結。下片“一抹”二句寫眼前景色,末句畫龍點睛,指出了這首詞的主旨在於“古今幽恨”。全詞情景交融,結尾處更是點明主旨,加強語意,抒發情感。

  “身向雲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頲《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雲“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的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怪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遠關城”以簡古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的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嫋然升起,飄蕩於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於旗杆,而關城依遠。詞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的“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註》前言中言,納蘭的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的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遠關城”、“萬帳穹廬人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的白描,作者本身並沒有傾注深刻的生命體驗,這類作品的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的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的詩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的結尾“古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於遣戍關外的流人悽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的宇宙,紛繁的人生以及無常的世事的獨特感悟,雖可能囿於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境原因以及詞人自身的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的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的情感,但人們從字裡行間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斷”二字寫盡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的發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的迷茫與不安。環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雲湧:懷古之心,戀鄉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的雲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的色彩。整個邊關不再是唐人筆下的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的是滿目蕭瑟的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8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溼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鬚。

  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裡雨雪交加,昔日大江裡奔湧的波濤和沙渚上瀰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飢餓的肚子裡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溼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裡捻著鬍鬚吟詠詩句?

  註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於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裡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後,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後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弘訊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鬚:捻(niǎn),同“捻”。捻弄髭鬚。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浣溪沙·身向雲山那畔行

  [清代]納蘭性德

  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方吹散了駿馬的嘶鳴,教人聽不真切。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夕陽下,荒煙飄在廢棄的營壘和關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舊時關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賞析:

  “身向雲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頲《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瑟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雲“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的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怪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下片。“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以簡古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的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嫋然升起,飄蕩於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於旗杆,而關城依舊。詞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讓瑟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的“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註》前言中言,納蘭的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的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萬帳穹廬瑟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的白描,作者本身並沒有傾注深刻的生命體驗,這類作品的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的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的詩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的結尾“古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於遣戍關外的流瑟悽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的宇宙,紛繁的瑟生以及無常的世事的獨特感悟,雖可能囿於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境原因以及詞瑟自身的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瑟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的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的情感,但瑟們從字裡行間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斷”二字寫盡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的發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的迷茫與不安。環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雲湧:懷古之心,戀鄉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的'雲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的色彩。整個邊關不再是唐瑟筆下的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的是滿目蕭瑟的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浣溪沙·清潤風光雨後天

  宋代:晁端禮

  清潤風光雨後天。薔薇花謝綠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閒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弦。小樓今夜月重圓。

  譯文:

  清潤風光雨後天。薔薇花謝綠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閒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弦。小樓今夜月重圓。

  註釋:

  清潤風光雨後天。薔薇花謝綠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閒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kūn)弦。小樓今夜月重圓。

  蝶夢:《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後因稱夢為“蝶夢”。鯤弦:即鵾弦。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夏日雨後,風光清潤。綠窗前薔薇初謝,琉璃瓦如美玉生煙。下片抒情,閒情寄夢,幽怨入曲,而結以小樓月圓,不盡之情復歸於寫景,彌覺雋永。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縹緲紅妝照淺溪。

  薄雲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

  行人腸斷草悽迷。

  譯文

  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中,天空雲氣稀薄,稀疏的小雨下個不停,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送君地在何處?在戲馬臺西。

  乾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行人斷腸之處,青草是那樣淒涼迷離。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縹緲(piāo miǎo):高遠隱約的樣子。紅妝:一說為隨行女僕,一說為彩雲。

  君:指顏、梁。顏即顏復,宇長道,顏淵四十八世孫,賜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兼國子監直講。《宋史》有傳。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經學,工小楷。蘇軾在徐州曾與二人交遊,並有詩。古臺:即戲馬臺。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縣南,相傳為項羽所築,又名掠馬臺。

  廢沼:乾涸的池塘。

  悽迷:形容景物淒涼而模糊。善住《送中上人歸故里》詩:“野花秋寂歷,江草晚悽迷。”

  賞析:

  據《東坡先生紀年錄》,朱孝臧定此詞為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作。石聲準著《東坡樂府編年箋註》引傅藻《東坡紀年錄》:“元豐元年戊午十二月,送顏梁,作《浣溪沙》。”此詞沒有標註“送顏梁”的標題,但從內容看是一首送別詞,因此大約是“送顏梁”。且薛瑞生先生以詩集同年九月所作《次韻王鞏顏復同泛舟》等詩為證,並確定行者為顏復、梁先。不過就“秋水滿”“晚鶯啼”的描述看,時節應為秋天,而並非十二月。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浣溪沙·端午原文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譯文

  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參與者人山人海,梳洗後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佈滿河面。

  你將那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髮髻上。只祈願能與相愛的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註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端午:民間節日,在舊曆五月初五。

  碧紈(wán):綠色薄綢。

  芳蘭:芳香的蘭花。端午節有浴蘭湯的風俗。

  流香漲膩:指女子梳洗時,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

  雲鬟(huán):女子的髮髻。

  賞析

  這首詞主要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綵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全詞采用對偶句式,從中能依稀看到一直盡職盡忠地陪伴在詞人左右的侍妾朝雲的影子。

  上片,預示端午節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於初夏季節。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於朝雲來說,最好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明朝端午浴芳蘭”,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了朝雲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朝雲浴處,餘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下片,寫詞人偕朝雲參與具體的端午節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俗健身活動。其一,“綵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係臂”。它辟邪驅鬼,使朝雲“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雲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雲“雲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一千年”,願靈驗得到應證。真是一語中的,畫龍點睛。

  全詞是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白雪清詞出坐間。

  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

  茱萸仔細更重看。

  譯文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豔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願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重九:節日名,即重陽。舊韻:指前首《浣溪沙·菊節》詞所用韻字。

  白雪:意即陽春白雪。本指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這裡比喻楊繪(元素)詞作的高雅。坐:同“座”。

  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才器:才能與器識。

  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軾均為四川人,故稱異鄉。

  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子細:仔細。

  賞析: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瞭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浣溪沙·門隔花深舊夢遊

  朝代:宋代

  作者:吳文英

  原文:

  門隔花深舊夢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譯文

  那道門隔著深深的花叢,我的夢魂總是在舊夢中尋遊,夕陽默默無語地漸漸西下。歸來的燕子彷彿帶著憂愁,一股幽香浮動,她那纖纖玉指扯起了小小的簾鉤。

  墜落的柳絮靜靜無聲,春天的淚滴在飄零,浮雲投下了暗影,明月含著羞容,東風降臨此夜,竟覺得比秋天還冷!

  註釋

  ①玉纖:纖細潔白之手。

  賞析

  本詞為感夢之作。全詞描述夢境尋遊情侶及離別之痛。“門隔”三句寫夢遊深閨情景。“舊夢”二字暗示詞人夢遊情侶居處已非一次,故言“舊”,正見其對情侶魂牽夢繞之眷懷深摯。“夕陽”句以燕歸於夕陽黃昏之際,舊巢難覓,渲染一層暗淡氣氛。“玉纖”句寫詞人來到情侶閨閣,她伸手為自己掀開帷簾相迎。下片寫夢中離別。“落絮”句寫詞人與情侶離別時,正是暮春柳絮愁寂無聲,冷雨淋漓如墮淚,既寫離別時淒冷氛圍,又象徵了情侶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之狀。“行雲”之雲影暗淡,遮住明月而月光朦朧,彷彿明月含羞。結句實為“情餘言外,含蓄不盡”(《白雨齋詞話》),顯然,春冷於秋是藝術的錯覺,在此展示的卻是詞人的一片真情。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詩詞原文】

  浣溪紗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詩詞大意】

  譯文一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譯文二

  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的蘭草已長得與溪水相連)松間沙路淨無泥,(松林間的小路乾乾淨淨的,沒有稀泥)瀟瀟暮雨子規啼。(天快黑了,細雨中傳來了子規的啼叫聲)

  誰道人生無再少?(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門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將白髮唱黃雞。(何必自傷白髮,感慨“黃雞催曉”)

  【詩詞賞析】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這時作者謫居黃州已經二年,得臂疾,往蘄水(今湖北浠水縣)請龐安常醫治。疾愈後與龐同遊清泉寺,那裡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洌,下至蘭溪,水作西流,蘇軾感而填寫此詞。

  作者這時已是48歲的人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之年,而且又聞“蕭蕭暮雨子規啼”,羈旅之情,應當是沉鬱的,但清明的山水給了他一個好感覺。臂疾已愈,龐安常又是個奇人,善醫而聾,雖聾而穎悟過人,以指畫字,不盡數字,輒了人深意(見《東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還是不差的,在這種情況下,忽見泉水西流,就激發起作者的不悲白髮、雖失意而仍想幹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來。於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妙句就這樣誕生了。

  黃雞催曉、白髮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詩用淺俗的語言,但“淺淺語亦覺不凡”,充分體現了作者善於駕馭語意,並使其蘊含韻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積極和高亢的情調,千百年來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