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常山道中》全詞翻譯賞析

《浣溪沙常山道中》全詞翻譯賞析

  《浣溪沙·常山道中》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牆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聲過竹邊村。

  【前言】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該詞描寫了夏秋之際,江南獨具特色的農村景象,突出了沒有戰亂騷擾的農村生活的美好安恬,表達了詞人心頭的喜悅和恬淡情懷。

  【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常山:縣名,今浙江省常山縣。

  ⑶隴:高地。

  ⑷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⑸禾早:早熟的稻米。

  ⑹嘗新:指品嚐新稻。

  ⑺沽酒:買酒。

  ⑻纖鱗:小魚。

  ⑼更無:絕無。

  ⑽霎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翻譯】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著牆打來酒,燉上細鱗魚。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涼爽,可是一會兒連一點雲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賞析】

  辛棄疾兩次罷官居江西上饒郡外的帶湖和鉛山期思渡旁的瓢泉,有十八年之久。反映農村生活的詞,大都寫於這兩段時間。但也有少數例外,如本篇即作於嘉泰三年(1203)夏,他以朝請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赴任經常山的路上。常山,縣名,在浙江省西部,毗鄰江西省。縣境內有常山,絕頂有湖,亦曰湖山,為衢、信間往來必經之路。

  詞上片為所見農家勞動與生活場景:近看北邊高地上農民正在猛踏水車,灌溉農田。一個“頻”字充分表現出動作的連續不斷,暗傳出農民的辛勤勞作情景。另一邊河溪兩岸,農作物成熟較早,農民正品嚐著香甜的新收稻米,隔著院牆買來酒,並煮了小魚。杜甫有“隔籬呼取盡餘杯”(《客至》)句;姜夔有“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惜紅衣》)句;與這裡情趣都不同。既“沽酒”又“煮纖鱗”,洋溢著農家的歡欣,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不為人注意的淳樸的鄉風。

  從結構看,上片三句一句一景,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後)收入作者的眼簾,構成一幅生動的農民生活畫卷。而“北隴”、“西溪”、“隔牆”更給人一種開闊的感覺。與那許許多多慣寫湫隘狹小生活圈子的'詞,簡直是另一個天地。歷來人們欣賞稼軒的英氣、豪氣、霸氣,應該說如本詞這樣具有爽氣的作品,在其他詞人中,也是少見的。

  下片換頭景象一變:“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七言對起,工穩流利,清新俊爽。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詩人抬頭望天,帶雨的雲一眨眼便無影無蹤了!“忽有”、“更見”既見筆勢挺峭勁,更覺空靈跳動,生動地表現出夏日多變的山村氣象。結以“賣瓜人過竹邊村”,餘音嫋嫋,比蘇軾的“牛衣古柳賣黃瓜”,更富情趣。

  辛棄疾寫過“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鷓鴣天》),表示對城市熙熙攘攘生活和官場汙濁氣氛的厭棄。而總的看來,他筆下的農村生活是和平靜穆的,農民是淳厚朴實的,各種人物都自得其樂地生活著。如果拋開宋中葉以後的半壁山河,民不堪命等社會現實,我們會覺得他們生活在幸福的田園裡。倘若責備辛棄疾沒有寫出像蘇軾那樣的“而今風物那堪,縣吏催錢夜打門”(《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或是像南宋陸游“豪吞暗蝕皆逃去,窺戶無人草滿廬”(《太息》)那樣描繪農民疾苦的作品,不如說“詩莊詞媚”、詞為豔科、詞為小道仍桎梏著人們的思想。就農村詞這個領域說,我們只要看辛棄疾有沒有“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那麼回答是肯定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