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詩詞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詩詞賞析

  宋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 為樂者,

  ②遂至承天寺,

  ③尋張懷民。懷民亦未被寢,相與步 於中庭。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

  ⑤水中藻荇交橫,

  ⑥蓋竹柏影也。

  ⑦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⑧泉州承天寺今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註釋]

  ①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②念:想。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南,今廢。另一說蘇東坡曾被貶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點是泉州。

  ④相與:一塊兒。步:作動詞用,散步。

  ⑤如積水空明:積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滿著水,不是地上積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來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稱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而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⑦蓋:這裡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個虛詞。

  ⑧閒人:這裡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並沒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稱為“閒人”。

  [譯文]   在元豐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裡,我解開衣帶,脫衣躺下來,正想入睡,忽見月光從門縫中射進來,明亮潔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興地起身穿衣,走出門外。這樣好的月色,卻沒有人和我一起分離其中的樂趣,心中頗感缺憾。於是就緩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正巧,懷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來到庭院裡。

  庭院中,月光灑在地下,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那樣透明,水中好似圓葉的藻草和長葉的荇草縱橫交錯,搖曳不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大概那是竹葉和柏葉的蚊子吧。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一處沒有竹柏,為何在這尋常多見的竹柏月影中體味其中的樂趣呢?只是因為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是不多見的罷了。

  [賞析]

  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其中蘇軾的敘事記遊之文更是在文學史上為後人樹立了典範。他的遊記中,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常常是結合得水乳交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這裡,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籤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關鍵點有二。其一,初步領略蘇軾的人生觀。俗話說:“知人論世”,讀文章又何嘗不是?只有大致瞭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蘇軾的人生觀,正如前所言。 其二,寫文章貴在精煉。這不是說要盲目地刪減字數,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內涵。福樓拜說過,寫文章時,能恰當表現一種意思的只有一個詞,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那個詞找出來。我們看蘇軾的文章,都是以“辭達”為準則,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些都是同學們應當加以學習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