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語文課文化石吟的課堂實錄

有關初中語文課文化石吟的課堂實錄

  《化石吟》課堂實錄

  (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4單元。)

  教學目的:1.瞭解化石,增進對生物進化的興趣;2.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難點:1.學生對化石的瞭解比較少,教學時要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有一定難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環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識和地理知識,對學生在展開聯想表述時學科融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學準備:1.學生收集與化石相關的資料;2.教師收集化石實物和化石圖片,製作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師:首先我們觀看一部影片的片段(播放影片《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叫什麼名字?

  生:《侏羅紀公園》。

  師:這部影片大家非常熟悉。我們知道恐龍是生活在億萬年以前的動物,現在人們是怎樣知道恐龍長得是什麼樣子的呢?

  生:可以透過化石。

  師:好,化石。同學們在生活中看到過化石沒有?請看到過的同學介紹一下。

  生:暑假的時候,爸爸帶我去博物館參觀,我看見了恐龍化石。

  師:有些同學看到過,有些同學卻沒有看到過,不要緊。老師這兒有幾塊化石,展示給大家看看。(教師出示化石實物:5500萬年前湖北江漢魚化石和4~5億年前震旦角石。)

  師:有同學會說太遠,看不清楚。這也不要緊,下面我們再觀看幾幅化石的圖片。(教師展示化石圖片課件:樹葉化石、龜化石、猛獁化石、鸚鵡嘴龍化石。)

  師:有位詩人也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化石,他詩興大發,吟詩一首,就是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化石吟》。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誦這首詩。讀完了詩歌,大家說一下題目中的“吟”字是什麼意思?

  生:讚頌、讚美、吟詠。

  師: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詩人去吟詠、讚美呢?讓我們一起朗讀,在詩中尋找答案。

  生:詩歌第三節“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生:詩歌第四節“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生:我認為詩歌第六節中的“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這幾句最能突出詩人對化石的讚美。

  師:詩人對化石的讚美之情貫穿著全詩。是的,各種各樣的化石是地球地質史和生物史的見證者,它們是大自然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師:詩人不僅對化石洋溢著讚美之情,還充滿著好奇之心。從哪些詩句你可以感受出來?

  生:在詩歌的第一節,詩人提出了四個問題。

  生:詩歌的第二節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兩句,也是詩人提出的問題。

  師:從詩歌的第一節和第二節都能感受出詩人對化石的好奇心。下面我們一起深入地品味一下。

  師:請同學們齊讀詩歌的第一節,注意讀出詩歌的語氣來。(教師範讀第一句。學生齊聲朗讀。)

  (1)怎麼沒下巴、怎麼嘴長牙、怎麼沒有腿、怎麼不開花──連用四個問號,可以感受到作者當時什麼樣的心情?(學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望。)

  (2)你看到化石的實物以及圖片的時候,產生過和作者一樣的疑問沒有?(學生說有。)

  (3)你能不能像詩中的語句一樣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採用男生女生接龍比賽的形式。)

  女生1:最早的大象為什麼毛很長?

  男生1:最早的鳥兒怎麼不會飛?

  ……

  師:有人說“問號是開啟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問題,就是拿到了一把把鑰匙。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用鑰匙開啟科學之門,繼續研究。

  師:不僅詩歌的第一節體現了詩人對化石的好奇心,第二節中也有這樣的句子。我們首先看第一句,請同學們齊讀,注意讀出語氣。(學生齊讀:“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1)“萬載”是什麼意思?

  生:形容很長的時間。

  (2)逝去萬年、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遙遠世界會重現嗎?

  生:不會。

  生:我認為會。人們可以把化石組合起來,再運用電腦等高科技手段復原遠古的世界。(很多學生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

  (3)詩人站在化石旁,他並沒有藉助高科技手段,他看到了逝去萬載的世界嗎?

  生:看見了。

  (4)從哪些詩句可以表現出來?

  生:從詩歌的第三節“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可以看出。

  生:還有詩歌第六節中“復原的恐龍、猛獁彷彿在引頸長吼,重現的遠古林木多麼蔥蘢、幽雅。”

  (5)“復原的恐龍、猛獁彷彿在引頸長吼,重現的遠古林木多麼蔥蘢、幽雅”,詩人用詩意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遠古的世界。(教師展示課件中一幅遠古叢林的圖片。)同學們心目中遠古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能不能像詩人一樣用優美的語言把它描繪出來。下面請四人一個小組討論、交流。(學生熱烈地討論。)

  生:遠古世界是個美麗的世界,海水是蔚藍的,陸地上到處生長著綠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蒼天的樹木隨處可見,林間是如茵的綠草,盛開著五彩繽紛的花兒。

  師:這位同學運用“如茵的綠草”、“五彩繽紛”等詞語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遠古世界。

  生:我心目中遠古世界的情景與他們不一樣。從課外書上我瞭解到遠古的自然氣候有時候也非常惡劣,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很頻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來,天色越來越黑,像蒙上了一層黑色的幕布一樣。火山又開始噴發了,一條火龍從山頂竄出,森林燃燒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種動物們驚恐地四處逃散,有的來不及逃的,就和樹木一起被火龍吞噬了。

  ……

  師:第二節的第二句同樣也體現了詩人的好奇之心。(學生朗讀“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1)詩人聽到沉睡億年的石頭說話了沒有呢?

  生:聽見了。

  (2)從詩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

  生:從詩歌的第二節“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兩句表明化石甦醒了,並開始向詩人講述了。

  生:第七節寫到“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最能體現詩人已經聽到了化石的述說。

  (3)化石會向詩人訴說怎樣令人神往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4)這並不難,我們和孫悟空學個法術,把自己變成一塊化石。至於要變成哪一塊化石,你可以從老師剛才展示的化石實物或者投影的圖片中選擇,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見到的化石實物或資料圖片。(再次展示課件中的化石圖片。)

  師:選擇好了嗎?記住,現在你就是一塊化石了。把老師當作詩人,向我講述一下你的經歷和遭遇。

  (5)四人一個小組討論交流,做準備。

  (6)請學生髮言,講述化石的故事。

  生:我是一塊菊石,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至2.5億年前的中生代海洋中,是一種介於章魚和貝類之間的動物。那是一個酷熱的夏天,我和我的夥伴們一起沉入海底最深處避暑並且玩耍。在沙裡鑽來鑽去,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比賽跑。我們玩得多高興……玩累了,我們倒在軟軟的沙子上睡著了。不知過了多少時候,我好像被一種奇怪的聲音驚醒了。周圍也好像有什麼東西在搖動,難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嗎?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晃動越來越劇烈,災難來臨了!劇烈的地震光顧了全球,海底火山爆發,一陣陣的巨浪掀起,橫掃整個海洋。就在那一晚,我掉進了無底的深淵。不知過了多少年,待我再次感受到陽光時,發現自己竟然變成了一塊化石。

  ……

  師:逝去萬載的世界不能重現,詩人卻看到了;沉睡億年的石頭不能說話,詩人卻聽到了。詩人有什麼秘訣呢?

  生:想象。

  師: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課件展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齊讀。)

  師:我們不僅要把這句話記在腦海中,更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心靈的長空中翱翔。

  【反思】激趣匯入也要得法

  為了上好這節示範課,前期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還上了試教課。然而,試教課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下課時,我的課還沒有結束。最後讓學生總結本次課的收穫時,許多學生認為“瞭解了什麼是化石”和“學習了很多關於化石的知識”。為什麼沒有在規定時間裡完成教學任務?為什麼學生收穫的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發現問題出在第一個環節。由於擔心學生不瞭解化石而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並在課堂上展示了準備的化石標本。多媒體課件中穿插了大約3分半鐘《侏羅紀公園》片段,確實一下子調動了學生興趣。但我想既然學生對影片是熟悉的,就可以不必放那樣長,我將片段截為2分鐘。在展示化石標本時,我讓學生互相傳閱,拿到化石的學生在看,而沒拿到的則無事可做。後來,我先讓學生介紹在生活中見到的化石,然後採取教師展示的方式,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避免了浪費時間。

  對第一個教學環節進行改進後,我執教的示範課很成功,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上完課後,我再次反思了這次示範課,覺得第一個教學環節還可以簡潔些,多媒體課件中已經有了好幾幅化石的圖片,教師就不必展示化石標本,因為教室大、學生多,化石標本又小,許多學生未必看得清楚。

  這次教學經歷讓我對語文課堂“激趣匯入”有了新的認識。激趣只是開端,彷彿點燃一根引線,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的主體部分釋放出炫目的禮花;激趣不是重點,醉翁之意在於後,讓學生在興致盎然中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才是根本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