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將進酒》為例談談詩歌鑑賞感悟的寫作

以《將進酒》為例談談詩歌鑑賞感悟的寫作

  導語: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小說文學,古今中外的風格不同但又都會給人無限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將進酒》為例談談詩歌鑑賞感悟的寫作,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吟詩頌詞應為美好之事,但是到了我們的學生這裡,卻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理解,無處著手;鑑賞,無從下筆。針對於此,談兩點詩歌鑑賞感悟的寫作思路,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思緒如潮。

  一、從思想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引出遐想:

  可針對其中一句或幾句,說出自己的感悟。這樣寫的時候,聯絡古今,找到與之類似或相反的人物或事件,多問幾個為什麼,把自己所知道的聯絡起來。要把思想縱向和橫向伸展。橫向:誰會與之類似?縱向:為什麼會這樣?

  聖賢該寂寞

  古來聖賢皆寂寞,李白心通古今,道出了聖賢的境遇。這寂寞的境遇,有一絲無奈,又有一種獨特。

  李白是寂寞的,錯綜複雜、利益交錯的官場容不下他狂放不羈、天真爛漫的靈魂,容不下他不能摧眉折腰、不能卑躬屈膝的傲岸,所以,他不得不寂寞。

  屈原是寂寞的。方正之士,縱使“博聞強識,嫻於辭令,明於治亂”,也必將因“靈脩浩蕩、眾女嫉餘、世俗工巧”而遭貶流放。對國君的無限衷腸,無法傾訴,屈原,不得不寂寞。

  奔走呼號的孔子是寂寞的,冷眼旁觀的莊子是寂寞的,赤壁旁的蘇軾是寂寞的,歌館裡的柳永是寂寞的。這寂寞,有不甘的淚水,有不屈的抗爭,有出世的無奈,有入世的熱忱,讀來讓人嘆惋,令人心痛。

  可有的寂寞卻是主動去尋找的。因為,現實太嘈雜,實在難以安放靈魂;時代太花哨,容易讓人困惑。

  海德格爾,就找了一間寂寞的小木屋,這個高遠、幽深、寧靜、孤獨的居所,催生了他的哲學之思。

  胡塞爾,現象學家,也是主動遠離名利,甘於寂寞,在一種寧靜退隱狀態下獻身於哲學,有近十年的時間“什麼也沒發表”,積聚全部的能量,去衝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宏大哲學理論:現象學。

  胡塞爾有句名言:“我們切不可為了時代而放棄永恆。”無論是不得不的寂寞,還是主動尋找的寂寞,我都看到了一種傲岸卻又自信的人格操守。這樣的選擇,顯示了聖賢哲人對自己的`自信,他們相信,自己所堅守的,必將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能夠得到歷史公正的裁判,是永恆的價值觀。

  二、從技巧上分析鑑賞,寫出自己的感悟:可針對某一句或幾句中的一種手法展開賞析,聯絡以前所學過的詩句,比較賞析。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作者以水隱喻時光。黃河之水天上來,落差如此巨大,流速如此迅急,裹挾萬物,電閃雷奔,一瀉千里,勢不可當,且去而不返,讓人只能徒喚奈何。這裡的黃河,既是時光的最佳對應物,又是偉大永恆的象徵。黃河奔流愈急,人生愈顯短暫;黃河越是永恆,人生越顯易老;黃河越是擁有無窮的生命活力,人生越是顯得渺小脆弱。詩人將無情的事實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呈現在人們面前,真是驚心動魄。

  澎湃的黃河之水挾裹著李白的萬古愁緒去而不返,水,作為詩歌當中的常用意象實在是承載了太多太多。李白雖說傷感,但是畢竟豪放,水也是氣勢不凡;而相比較,李煜的水就纏綿的多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江春水,雖說蘊含著故國之思、亡國之恨,但是也終於在李後主的柔情百轉中消減成了如細雨一樣迷離的傷感了。李清照,也有過以水寫愁的名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到底是娟秀的女子,清澈見底的小溪,恰如女子的心事,無論是多少的愁,即便這舴艋舟承載不下,我們的才女也不會將其換成泰坦尼克,讓它駛在無邊的江河大洋之上的。

  看來,同樣是以水作喻,也是因人而異,風格也是大相徑庭。

  情到濃時,方成佳句;感到深處,遂成華章。希望同學們吟詩寫感,在詩歌中體會詩人和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