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將進酒》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將進酒》教學設計

  《將進酒》是李白的詠酒名篇,意蘊深厚,風格鮮明,傳誦千古。為能更好地理解詩篇,應讓學生大致瞭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懷才不遇,而在詩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張及時行樂實則渴望用世上進的心態。而且不能簡單地就詩學詩,應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學習瞭解相關詠酒詩篇及酒文化,對學生進行“詩化”教育,感受、培養詩人氣質,一舉多得。同時注重對詩篇的誦讀、背誦及比較閱讀。

  一、匯入新課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李白一生詩酒相依,杜甫讚歎:“李白斗酒詩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否則,生活將缺多少情趣,詩人將缺多少靈感,人類將缺多少美文詩篇。酒與詩,好像天生就結緣,酒催詩生,詩隨酒發,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詠酒的詩句?

  二、學習目標

  1.誦讀、背誦全詩。

  2.理清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複雜情感。

  3.瞭解相關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三、學習步驟

  1.解題並簡介李白生平思想。(見《中國文學史》)

  2.整體感知。教師充滿激情地誦讀全詩(提醒學生注意節奏、語調、情感)。李白的詩感情充沛,語句通俗,音節響亮,節奏明快。王安石說李白的詩“詞語迅快”,準確地概括了李白淋漓暢快的詩風。其他人的詩(如杜甫、王維的詩)可以不讀或默讀低吟,朗讀反可能破壞其意境韻味,而李白的詩非高聲誦讀不能傳達其情感氣勢。要求學生高聲讀,忘情讀,暢快讀,不必計較、識辨個別詞句、意象,需整體感知、把握。

  學生齊讀全詩。

  3.討論與點撥

  問:開篇兩句“君不見”連用有何作用?

  明確:這是李白的獨創,別人多是在詩的開頭或結尾偶然用一句(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的開頭和杜甫《兵車行》的結尾)。後人評價:“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這就增加了詩的氣勢和力度,闊大了境界,先聲奪人,令人震撼。

  問:兩句“君不見”的重心在哪一句?

  明確:後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詩的“詩眼”,給全詩奠定了悲愴蒼涼的基調。

  寫“悲”是李白詩歌常見的主題,如他的《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問:後一句“君不見”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為何要從黃河寫起?

  明確:這是古詩中常用的“比興”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華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又以黃河的偉大永恆興起對生命渺小短暫的喟嘆,抒發“巨人式的感傷”。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源遠流長,自高原奔瀉而下,似從九天而落,其浩大的聲勢,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動。李白寫黃河的詩句還有:“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這其中尤以“黃河之水天上來”最為膾炙人口,成為讚美黃河的千古名句。

  問:自哪一句開始點酒入題?

  明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句中雖沒有用一“酒”字,但詩人用“金樽”“對月”這樣的形象語言,更把飲酒行樂詩意化了。詩中的李白“悲感”但並不“悲觀”,他認為人生只要能開懷暢飲,便無所遺憾,情緒由“悲傷”轉為“樂觀”。

  問:有人說詩、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同學們能舉出李白哪些飲酒賞月的詩句?

  明確:李白一生寄情山水,詩酒漂零,寫了大量的飲酒詩篇。民間傳說李白醉後“捉月騎鯨”而終,連死都要與酒、月為伴,多麼浪漫富有詩意。他還與善釀的村民結下了真摯友誼。他在《哭宣城善釀紀叟》中寫道:“紀叟黃泉裡,還應釀老春(酒)。夜臺(陰間)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寥寥幾語真情感人。《贈汪倫》中的“汪倫”也是一位善釀村民。

  問:李白是抱著“奮其智慧,願為輔弼”的宏願來長安入仕的,但從以上詩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滅後,好像很安於這種頹廢享樂、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樣理解這種現象?

  明確:這其實是一種假象,是李白借酒來消釋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李白的骨子裡是希望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這也是儒家的一貫主張,但苦於奸臣擋道,報國無門。他在《行路難》中哀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他的人生理想是像范蠡、張良那樣“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問:如何評價李白在失意的暮年還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高度自信的豪邁詩句?對後世有何影響?

  明確:說“必有用”,可見“此材”未被用。但李白從沒有真正悲觀消沉過,心中始終燃燒著建功立業的希望和熱情。他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每每自勉“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在《行路難》的最後也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蒼海。”這才是真正的李白,從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堅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樂觀精神。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歲,聽說李光弼率軍討伐安史餘孽,仍不顧年高體衰,請求從軍。後因病中道折回,悲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第二年便病逝,終年62歲。所以讀李白的詩篇,不會讓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憤中湧動著奮進的豪情。“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樂觀,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這既是李白愈挫愈奮的性格寫照,更是其人生價值的宣言與吶喊,成為全詩中最精彩奪目的詩句,傳誦千古,影響深遠,已化為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問: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飲狂歌,對朋友憤言“鐘鼓饌玉不足貴”,是由衷之言嗎?為何“但願長醉不復醒”?

  明確:李白懷用世之才,本當位列卿相,治國安邦,卻“抱利器而無所施”,而碌碌之輩反竊居高位,安享富貴,“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心理怎能平衡?說“富貴不足貴”決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憂憤之極的反語。他在《江上吟》中說:“功名富貴若長在,江水也應西北流。”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都是這種憤憤“不平”心理的反映。只是“安能”句直白而昂揚;“鐘鼓”句曲達略消沉。所以“鐘鼓”“但願”兩句,可看做統攝全詩的中心句。正因為其人生目標不能實現,厭見汙濁的現實,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減輕愁苦。聞一多在其長篇敘事詩《李白之死》中寫道:“若不是你們(酒)的愛護,我這生活可不還要百倍地痛苦?啊!可愛的酒!自然賜給伊的.驕子——詩人的恩俸!神奇的射愁的弓矢!……”

  問:李白為什麼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明確:做濟世有為的“聖賢”還不如當頹唐墮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麼荒唐不可思議的社會現實,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聯想古今,對荒唐社會的憤怒嘲諷和痛徹總結。歷史上“聖賢寂寞,飲者留名”的首推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經常是“杯盡壺自傾”“悠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飲酒》詩二十首。晉代的“竹林七賢”大多是隱居山林的好飲名士。其中劉伶更為典型,著有《酒德頌》。據說他外出,常帶把鐵鍬,告訴別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就是為“飲者”留名的最好明證。

  問:歷史上有那麼多寂寞的“聖賢”,留名的“飲者”,李白為何單說曹植呢?

  明確:因為李白與曹植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詩才敏捷,才華橫溢,遭受排擠和壓抑而命運坎坷,大志難酬而沉溺酒鄉。曹植《名都篇》中有“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的詩句,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問:李白不過是元丹丘、岑勳招飲的客人,而他卻高踞一席,反客為主,頤指氣使,怪責主人少錢缺酒,缺乏“千金散盡”的豪氣,提議“典裘當馬”換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兒”“與爾”口氣甚大,狂放無禮,讓人簡直搞不清誰是“主人”,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李白本性狂放灑脫,加之“他鄉遇故知”的興奮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爾汝”。最主要的是詩人與朋友的關係非同一般,非“爾汝相稱”的豪邁知交不能如此。

  問:李白自稱“我本楚狂人”,杜甫說他“痛飲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

  明確:這一方面是李白追求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本性使然;同時李白用這種讓世人難以理解的“狂放不羈”,表達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不合理秩序的蔑視挑戰。他在長安時即以“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等玩世不恭的狂態表達不被重用的不滿。杜甫在懷念李白的《不見》一詩中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只有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才能對另一個偉大詩人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愛惜。

  問:詩的最後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的“高堂明鏡悲白髮”首尾照應,有何作用?

  明確:一“悲”一“愁”遙為呼應,餘韻深遠,強化了整首詩的悲愁憤激的氛圍。李白本欲借酒澆愁,但“斗酒難消塊壘愁”,正像他自己所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無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5.小結誦讀。縱觀全詩,圍繞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傷(1—4句)→樂觀(5—8句)→狂放(9—14句)→憤激(15—22句)→更狂放(23—27句)→愁苦(28句)(板書),潛藏在酒話底下的鬱怒不平之氣,如黃河之水,奔湧迭宕,一瀉千里。

  學生齊讀全詩;分角色誦讀;背誦全詩。

  四、比較閱讀。

  提供李賀的《將進酒》和歌劇《茶花女》中的《飲酒歌》,比較體會不同詩人和不同民族寫同一題材所表現出的不同風格。

  五、書面作業。

  學生聯絡生活和自身實際,談談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認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