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散文語言的藝術美

賈平凹散文語言的藝術美

  導語:賈平凹散文語言的藝術美,體現在華光閃爍的美文魅力。把現實美和理想融為一體,具有真樸美;他的散文語言樸實平易具有親切感。品味賈平凹的散文還能感受出他語言的音樂美。

  一、美的魅力

  讀報紙看檔案,即使對內容一無所知、距眼三尺瞧去,也總覺文字排成方陣混濁壓抑、密不透風,讓人氣悶,翻開任意的一本散文集,便頓覺清爽宜人,滿目生輝,文字篇目無比空靈活泛,充滿神奇之感。閱讀賈平凹的散文作品,這種初始感覺格外強烈。

  讀賈平凹的散文作品,誰都有一種感受,賈平凹的散文是真真切切的美文。賈平凹散文形式多變、色彩豐富。有的文章長於鋪陳,意繁麗彩;有的作品卻如丹青妙手,寫意山水、善作布白,他意緲遠深邃;有的作品侃侃而述,有如父兄相對談心;有的作品直率天然,直抒胸臆,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有工筆重彩的描摹;有筆意縱橫的敘寫;有的從尋常上點出發去尋求大篇的遐思。賈平凹的散文與小說相比,筆調更加靈活,思路寬泛,構思新奇。賈平凹的散文在敘寫過程中,偶爾也有序列性人物活動的細節。如《商州初錄》但這細節也是於不意間信手牽出,靈動簡潔。其散文語言力避冗長單調的敘述和描寫。大部分作品篇幅短小,韻味雋永、用語含蓄,耐人咀嚼。

  美是賈平凹散文中的主旋律,主基調。在賈平凹的作品中,美是平凡的,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無限豐富的美的生命,而這一切美又卻啟示著作者的人生。比如,散文 《一隻貝》作者這樣描寫到:

  二、美的凝聚力

  與小說相比,賈平凹的散文更能體現出其文人的氣質。表面看來,賈平凹散文的運筆行文仍不失其平實、質樸、親切的一貫風格,但實質上,他是骨子裡處處用詩心來把握他的行文的,這種詩心,事實上是賈平凹散文寫作中的一種“內控力”,是對生命的體驗,宇宙時空感知的無限深刻,審美趣味的高格調化,使賈平凹的散文煥發一注注奇光異彩,照人心脾。究其終因,我們看出,賈平凹散文的獨特語體,是把現實美,理想美和散文字身形式的藝術美極其融洽地結合在了一起,這種結合,幾乎每篇皆是。

  一篇《月跡》,會讓每一位讀者回到記憶角落的童年中去。中秋月夜,天真無邪的娃娃們在老奶奶的誘導下,在院裡,小河邊、滿到處尋找月亮,於是他們發現,“葡萄葉兒上,瓷盆兒上、爺爺的鐮刀上”,小河的每一處,各個人的眼睛裡,都有月亮。哦,原來美好的事物竟屬於每一個追求者。中秋賞月而至於求月,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尋常插曲,同時又是某種明淨平和的童話世界;美是普遍存在的,這是客觀的,但發現美、追尋美、享受美則屬於理想。於是,現實、理想在賈平凹的藝術境界裡,被他那看似平淡,實則神奇的妙筆點化為一體,成為一種靜謐的美學境界,供人遐思。

  三、樸實、平易與親切的語言美

  有的作家把散文寫作當作一種精細的工藝品來設計、謀篇佈局,煞費苦心,遣詞擇句,精雕細琢,在千百種構思中,選擇出一種非此不可的結構形式,用以表達他的情思,這種精益求精的創作,當然會產生優秀的作品。但是人們常說“水太清則無魚”,作者高高地在上,作品藝術上過於純粹,語彙精闢,雖則精美絕倫,但卻丟失了親切之感,也失去了瀟灑,失去了酣暢淋漓,一瀉胸臆之美。從而拒人門外,或成為某種孤芳自賞的“象牙藝術”。

  賈平凹的散文不是這樣,它的語言樸實自然、親切平易,總是熱情不減,侃侃而談,令人讀起來爽目,聽著快慰。他的每一篇散文,也決不尋求某種特定而單一的表現形式,似乎怎麼寫也都成、咋樣看都可以。對他自己來說,寫散文如同游泳,可以從任何一點入水暢遊,對於讀者閱讀作品來說,一篇在手,猶如拿一束摺疊花,一隻萬花筒,怎麼翻,怎麼瞧都色彩生動,變化萬千。這種散文語氣中誠懇態度,是最讓自尊自重的現代讀者入迷的地方。沒有架子、不自命脫俗,時時與讀者精神平等的行文語氣,使他的散文自生一種異樣魅力。

  四、音樂美

  叔本華認為,一切藝術都趨向音樂。由於音樂是生命狀態的直接表現形式。因而,作為生命表現的不同形態的藝術就不能不是趨向於音樂。音樂旋律的變化、節奏的急緩和聲的豐富與單純、音色優劣等等的奇妙組合,完全與天地宇宙的萬事萬物息息相關,人們往往使用“韻致”或者“韻味”來表達對某種型別的藝術的感受和體會,這就毫無疑義地證明了叔本華的觀點。在一切藝術類型當中,只有語言藝術在形式的抽象性方面與音樂最為接近,因此,賞析一位作家的作品、音樂美仍然是一把十分恰當的“美”標尺。

  賈平凹的散文作品優雅暢達,讀來朗朗上口,諧音陣陣,宛如行雲流水,清泉石上,韻味十足,具有一種空靈雋永的美。要了解賈平凹散文中這種形式的妙美的真諦所在,我們只能透過其表現出來的濃厚的“音樂性”來理解了。

  無須在這裡做平仄聲調的推敲驗證,只需要順口讀一讀,全部音韻節奏的美就會感受出來。相當質樸平易的一段文字,其中勾連回復,雙聲疊韻、響亮的音節、應有盡有、美不勝收

  如果說作者面對�月當空的詩意氛圍頓時來了情致,,那麼描繪最一般、最普遍的尋常生活.作者依然情韻不減,照舊如此:

  “到了夏日,柳樹全都掛了葉子,枝條柔軟修長如發,數十縷一撮,數十撮一首,在空中吊了綠簾,巷面上看不見樓上窗,樓窗裡卻看清巷道人。只是天愈來愈熱,家家門窗對門窗、火爐對火爐、巷裡熱氣散不出去,人就全到了巷道。天一擦黑,男的一律褲頭、女的一律裙子、老人孩子無顧忌,便赤了上身,將那竹床、竹椅、竹蓆、竹凳,巷道兩邊擺嚴,用水嘩的潑了,仄身躺著臥上去,茶一碗一碗喝,扇一時一刻的搖,旁邊還放盆涼水,一刻鐘去擦一次。有月,白花花一片、無月,煙火點點,一直到了夜闌打鼾的、低談的、坐的.、躺的、橫七豎八,如到了青島的海灘。”

  這段文字裡節奏變化非常活躍,有兩字、三字一句的排比,有字數相等、尾詞押韻的求工整的對句,全無單調呆板之嫌,譴詞造句,抑揚頓挫,顯得活潑靈動、朗朗有聲。

  賈平凹不僅僅在散文作品的創作上善於使用語言修辭手法,為讀者創造出閱讀中的音樂效果,而且,在一篇文字中,還經常使用極富樂感的句子來直接描繪感受音樂。

  又如,在遊記散文《陳爐》中這樣描繪“瓷”的音律:

  “牆壁是瓷的,臺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連地面也是瓷的,一頁頁鋪成的。站在這裡,一聲吶喊,響聲邊有了瓷的律音,窯音而韻長。”

  這種文字,本來就相當的清純上口,富於節奏美,再加之本身又是寫景物的音樂意象的,所以就格外顯得樂感更強了。

  又如,《空谷蕭人》描寫吹蕭的心理感受:

  “我吹起我的蕭來,悠悠忽忽,原來在這空谷裡聲調這麼清亮,音色這麼圓潤:我也吹的醉了……我又到了我的境界去,這山、這水、這林子、都是有情物了,它們在聽著我的煩悶,我吹著、想著把一腔的煩悶都吹散。我願意將我的蕭眼兒,將我的口,變成那山巔上的風洞兒,永遠讓風來去地吹吧!”

  這段完全陶醉了蕭音中的文字的酣暢淋漓,宛如滾珠散玉一般,把吹蕭的抒情勁兒一古腦兒給洩盡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賈平凹在自己的生長環境及自己的愛好中,都受此薰染。因此,賈平凹散文中的音樂美成分,也就如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