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散文丑石賞析

賈平凹的散文丑石賞析

  賈平凹(拼音:Jiǎ Píngwā,1952年2月21日-),原名賈平娃,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賈平凹的散文丑石賞析,歡迎閱讀。

  賈平凹《醜石》(全文)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醜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裡,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留在這裡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醜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

  於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牆,但苦於它極不規則,沒稜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麼大氣力,因為河灘並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磨,奶奶又說:用這塊醜石吧,省得從遠處搬動。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太細,也不採用。

  它不像漢白玉那樣的細膩,可以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樣的光滑,可以供來浣紗捶布;它靜靜地臥在那裡,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再在它身邊生長。荒草便繁衍出來,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鏽上了綠苔、黑斑。我們這些做孩子的,也討厭起它來,曾合夥要搬走它,但力氣又不足;雖時時咒罵它,嫌棄它,也無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裡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們的,是在那石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凹兒,雨天就盛滿了水。常常雨過三天了,地上已經乾燥,那石凹裡水兒還有,雞兒便去那裡渴飲。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們盼著滿月出來,就爬到其上,翹望天邊;奶奶總是要罵的,害怕我們摔下來。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來,磕破了我的膝蓋呢。

  人都罵它是醜石,它真是醜得不能再醜的醜石了。

  終有一日,村子裡來了一個天文學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現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後又來了好些人,說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不久便來了車,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

  這使我們都很驚奇!這又怪又醜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嚮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汙土裡,荒草裡,一躺就是幾百年了?

  奶奶說:“真看不出!它那麼不一般,卻怎麼連牆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

  “它是太醜了。”天文學家說。

  “真的,是太醜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醜為美的。”

  “以醜為美?”

  “是的,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牆,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頑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醜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麼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原名賈平娃,原籍陝西丹鳳,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

  賈平凹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歷任陝西人民出版社編輯,《長安》雜誌編輯,西安市文聯創研室主任、文聯主席等,現供職於西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著有長篇小說《高老莊》《懷念狼》《賈平凹文集》(14卷)、中短篇集《製造聲音》、紀實文學《我是農民》等。其中,《浮躁》獲1987年第八屆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滿月兒》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臘月·正月》獲1984年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

  主題思想

  這篇借物說理的散文,藉助了一個公認為平凡的物件——一塊頑石,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所謂的一般性可能也有例外。作者透過強烈的對比,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們的無知,並不能掩蓋和抹殺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在形象的貶值裡,精神增值了!我們不能僅憑事物的外表,去評論它的價值。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用心靈看到的才是真的。

  寫作背景

  平凹散文創作始於80年代初,在這之前,他主要精力放在小說創作上,偶爾也零星有過一點散文面世。從1981年起,他開始了進攻散文方面,落款寫在靜虛襯的一系列散文的發表,標誌他在散文園地裡也想露一手。事實上,如《醜石》等在讀者中也迅速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倒並不是因為他當時已是一個頗負聲望的小說家,從而沾一點光,使得散文也隨之有了身份。要說沾光,倒是沾了當時的政治氣候的大環境的光,因為當時正在對文革以及以往的一些冤假錯案所造成的大大小小的醜石在落實政策,所以諸如他的《醜石》之類的散文的面世,無疑能激起不少的人的共鳴。就其散文創作而言,尚缺乏個必,師法的痕跡較為明顯,多少還有些書呆子味,把生活簡單化了。

  【賞析一】

  《醜石》是賈平凹散文當中的精品,文章短而精闢,寓意深刻。

  文章以自家門前的醜石為敘述物件,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寫了奶奶的厭煩、伯父的不屑、孩子們的嫌棄,種種態度寫得細膩真實。作者甚至還列舉了漢白玉的細膩可以刻字雕花,大青石的光滑可以浣紗捶布,從而反襯醜石之醜,對比醜石的了無用處。後面突然振起,天文學家的突然出現,一番言語為醜石洗脫醜名,原來它天生不是被用來做牆,鋪臺階,甚至雕刻捶布,“做這些小玩意兒的”,它“是天上的呢”,“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它雖然沒有絢麗的外表,但有著豐富的內涵;它不屈於誤解,不眩於名利,以醜為美,泰然自若,因此醜石“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而人們的無知,並不能掩蓋和抹殺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於誤解、寂寞生存的偉大”。

  《醜石》較好地體現了賈平凹的散文風格,率直、坦誠、語言平實,全然沒有雕琢的痕跡,帶有一種鄉村的自然風味。欲擒故縱手法的嫻熟運用,極大增強了這篇散文的藝術感染力。

  【賞析二】

  中國的文學家似乎對石頭情有獨鍾,《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化自一塊集日月精華於一身的仙石。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紅樓夢》又名《石頭記》,他筆下的石頭其實是一塊通靈寶玉。而賈平凹的《醜石》中所寫的卻的的確確是一塊石頭,一塊真正的“醜石”。

  《醜石》的故事很像現代版的“和氏璧”,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發現了一塊玉璞,他斷定其中藏有美玉,先後將其獻給厲王和武王,均被玉匠認為只是塊石頭,他因此獲罪而失去了雙腳。直到文王繼位,才“剖開頑石方知玉,淘盡泥沙始見金”,終於以和氏璧的真面目示人,使它成為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相比之下,醜石的命運似乎更悲慘一些。因為和氏璧雖不為普通玉匠所識,卻還有卞和的加意珍惜,而醜石卻從天上隕落到地上的那一刻起,便遭到了人們的白眼和咒罵。村民們沒有一個人喜歡它,大A嫌它醜而無用,既不能用來壘牆,也不能用來鋪臺階、洗石磨;孩子們也因為它身上的綠苔、黑斑而漸生厭惡之情,想合夥搬走他。對於世俗的種種誤解、冷眼,醜石已默默地承受了二三百年。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因為醜石的異相、醜陋才表明它不同尋常的來歷:“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即使隕落凡間,它也保持自己的高傲、頑強,而不像一般妁頑石那樣用來做牆、做臺階,用來雕刻、捶布,而是在誤解中執著地生存。

  賈平凹的這篇散文語言直白、樸實,沒有在結構上刻意求新,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平平淡淡地將一塊石頭的遭際娓娓道來。但就是這塊醜石卻能引起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和共鳴。它不像一般的散文,僅能給我們帶來輕鬆和愉悅,它分明是一篇包含極深人生道理的哲理散文,引人深思。很多人將這篇文章看作賈平凹的夫子自道,其實從那塊“醜到極處”又“美到極處”的醜石身上,我們何嘗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平凡的我們有時會因為自己沒有傾國傾城之貌,沒有顯赫的家庭而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殊不知一個人真正的動人之處並不在於外表和出身,而是來自內在的涵養以及人格的魅力。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即使自己相貌和出身略遜於他人,我們也不必因此而自卑。因為每個人體內都蘊藏著一股巨大的潛能,只要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就會有一番作為和成就。李白曾豪邁地吟詠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詩句,我們也應相信天造之才,各有其用,只要我們有充分的自信,就會擁有美麗、完美的人生,因為自信的人身上會閃耀動人的光彩。

  人生之路並非全由鮮花、掌聲和讚譽鋪就,在我們享受成功的喜悅之前必得經過一番礪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醜石在人間的遭遇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過程呢?古往今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必先有一番挫折。每個人必須認清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併為此而不懈努力。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要學會忍受寂寞,要有醜石的堅韌和頑強,即使受到一時的冷落也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去迎合和俯就世俗的標準。醜石就是因為沒有漢白玉的細膩,無法刻字雕花;沒有大青石的光滑,無法浣紗捶布而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那句已經被人重複過千百遍的名言:“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只要我們具有了默默承受誤解、寂寞的美德,不怨天尤人,就會在沉默與等待中使自己趨於成熟、完美。只要有真才實學,就不必依賴相貌和出身來博得大家的注意,也不必慨嘆生不逢時。出眾的才華會令自己脫穎而出,會為人生譜寫最華美的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