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病塌雜記》讀後感

季羨林《病塌雜記》讀後感

  引導語:《病榻雜記》是季羨林在301住院期間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寫的90多篇文章。雜感合成的一個文集。內容包括回憶小學,初中,中年、少年等生活,讀完這些文章,季老的一生似乎從我們眼前走過。

  季羨林《病塌雜記》讀後感

  《病榻雜記》是季羨林在301住院期間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寫的90多篇文章。雜感合成的一個文集。這是季羨林最近的一個文集,也是95歲高齡的季老的最新大作。內容豐富生動,有回憶小學,中學,少年的生活的,有回憶父母,老師,親友的文章,、但更多的是季老平時所十分關注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社會公德問題、愛國主義與奉獻精神、人生觀、生死觀和人生感悟。文筆十分樸實,真摯,而且幽默,風趣,積極向上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已經95歲高齡的老者所寫的文章,季老筆耕不輟的精神很另人歎服。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季老的為人,他的人格和品格,他的大家風範,他的長者之態,他的上善若水,大仁大智。他象歷久彌新的老酒,越品越覺得香醇。季老的謙遜,雖然成就斐然,但仍保持著淡然,篤定的心態。在雜記中他寫到了醫生對他的關心使他感覺很愧疚,他甚至瞞著大夫,不想大夫過於關心自己的病情,只是為了“相安無事”,“讓他們心中有底,免得以後另生枝節。”

  因為別人的關心只會使他更加愧疚。他說“我算一個什麼重要的人物!竟讓他們這樣驚師動眾。我從內心深處感到愧疚。”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

  季老還說到自己覺得太受寵若禁了,別人給他的那些虛名他覺得不對,什麼“國學大師”,“國寶”他都覺得不合適。他就說道把那些別人強加給他的虛名全都取消,好讓他自由和輕鬆,這又是怎樣的境界呢?

  這讓我想起了央視評選"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時,季老位列其中,當記者手捧鮮花來到301醫院,準備向季老祝賀時,季老確是一臉的茫然,天真地像小孩,當記者告訴他獲獎時,他還不相信,只是一直說"受之有愧,受之有愧."那種坦然和真誠讓人看了很感動,要是連季老都受之有愧,那誰還受之無愧呢?

  這個文集我還沒看完,我想季老的文章是很耐讀的,而且是越讀越覺得得到一種心靈的慰藉和前進的勇氣。

  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畢竟還有個季羨林.
  
      季羨林

     (1911.8.2~2009.7.11),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精通9國語言,即漢語、南斯拉夫語、印度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2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1929年,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其國文老師董秋芳是魯迅的朋友,還是著名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舊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學術成就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並且吐火羅文在世界上僅有不到30人會翻譯

  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餘頌,譯成漢語有9萬餘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8、東方文化研究:從80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整合》,約500餘,800餘冊,預計15年完成。

  9、儲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作品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瞭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研究》《禪與東方文化》《東西文化議論集》《世界文化史知識》等。

  《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萬泉集》《清華園日記》《牛棚雜憶》《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泰戈爾名作欣賞》《人生絮語》《天竺心影》《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病榻雜記》《憶往述懷》《留德十年》《新紀元文存》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