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季羨林《一生的遠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季羨林《一生的遠行》是遊記,整本書裡,季先生將他的人生分為幾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留德十年和印度行、神洲行,書裡不僅有風景描寫,還有他求學的經歷,他對各地人文景觀的感想,文章內容很豐富。

  可是照我看來,這本遊記很不盡人意。

  季先生是一個很爽朗很開闊的人,他的文字裡面婉約善感細膩的成分不多,眼中的風景雖然美且動人,卻難以形諸於筆端。

  單舉一兩例就可以窺斑見豹了:在《一個抱小孩的印度人》一文裡,他寫道“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人當然很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還有政府官員模樣的,大學教授模樣的,面型各不相同,衣服也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在《望雪山》一文裡,他寫道“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在草地上溜達著。”此種分類方式在書中出現過多次。還有一句詩在這本書裡也出現過多次“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以及“千里搭涼棚,沒有不散的宴席”。

  寫遊記不是件容易的事。山川、河谷、紅花、綠樹,看起來養眼養心,寫起來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美無言!太美了,就覺得用什麼形容都不合適!寫遊記不像拍照片,可以拍出千萬種不同的綠色,萬千種不同的紅色來,也不能像畫畫,可以將感情寓於風景裡,擦揉皴抹,一支墨筆就能畫盡天下所有顏色。文字在風景面前單薄如篾片,就像少男遇到心儀已久的少女,終於得見,卻是什麼話都說不出,只知道“美啊”、“好啊”、“真好”、“好極了”,頂多可以有幾句眼睛像葡萄黑髮像瀑布類的讚美,說完了,又覺得不能總說重複的話,又不知所措了!

  這些年來,我走過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景點,卻發現不管是怎樣的的,不管是當時覺得愉悅的還是覺得一般的,在心裡可以有一些印象,但是怎麼都寫不出來。看過西安的秦兵馬俑,也被那雄偉的地下兵陣感動著,卻覺得那感動積於心感於懷,並不能遣於字句,更無法形成文章。看過洛陽的龍門石窟,那麼大一面山都被鑿成了一個個佛像,盡顯肅穆虔誠之意,卻也不能用語言表達那種動人心魄的美。

  我記得在一次公司的小型會議上,領導讓出差的同事講述出差感想。一位女同事說“那裡風景很美、工廠很大、工人很累”。當然,話語比這更豐滿更生動。可是,領導聽完她的講述,只說了一句“你這感想,就好象我家上小學的女兒,去了兒童公園回來,說好大好漂亮好好玩噢。能不能深刻一點?”領導的這句話一直記得。好象它督促著我不能淺薄不能幼稚一樣。所以我不寫遊記。我寧願被人看作沒人去過那些地方。

  《一生的遠行》不夠好,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覺得不能忽略:我認為季老先生對這本遊記是敷衍的,理由有二:一是序裡,季老寫道“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不關心國家大事,決不是不愛國。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脫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經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出,季老先生對很多文章是厭煩的,但是又不得不寫,在楔子裡,他寫道“我目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沒有太多的餘閒,我只能分段解決。”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這本書也許就處於他“應景的文章”之列,是他不能推掉的事務,而自己事務繁多,只能簡單了事。理由之二是整本書裡,有幾篇遊記是寫得相當好的,尤其是神洲行裡面的一些篇章《觀秦兵馬俑》、《登黃山記》、《延邊行》等,我認為這幾篇才是體現了季老先生的真正水平。

  按說,對季老先生,小如我輩是無權發言的,再怎麼次也比我們這些小朋友強很多倍。但是我覺得對人不可迷信,不能因為他是著名國學大師就認為他什麼都寫得好。

  我堅定地認為,這本季先生的《一生的遠行》文字真不怎麼樣。不過我喜歡他那種爽朗乾淨利落的文字風格,我期待著看他更多的“不應景的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