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讀後感範文

《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讀後感範文

  中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因心臟病於北京時間7月11日上午9時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

  我讀過季羨林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牛棚雜憶》,儘管《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書中讀到過,但其中的照片我大多沒有看到過。以照片為主,再配以適當的文字,完整地展現季先生的一生,這樣的圖書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讀起來更加親切生動,形象有味。

  季羨林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在多學科、多領域長期耕耘,是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學界泰斗。

  讀完《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而我要說季羨林是一個敢於說真話的人,是一個“說出來的一定是真話”的人。

  什麼叫好?什麼叫壞?季羨林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只替自己著想,只考慮個人利益,就是壞;反之能替別人著想,考慮別人的利益,就是好。”他進一步解釋說:“為自己著想和為別人著想,後者能超過一半,他就是好人;低於一半,則是不好的人;低得過多,則是壞人。”他說,拿這個尺度來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認自己是一個好人”,儘管也有不少私心雜念,但總體來看,“我考慮別人的利益還是多於一半的”,因此“我是一個好人”。想想我們自己,哪個人沒有私心雜念,不考慮個人的利益,可關鍵在於,你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有沒有考慮他人的利益;你在達到個人利益的同時,有沒有損害他人利益。

  在季羨林先生看來,衡量一個人品行好壞的另一個標準,是說真話還是說謊話。他說:“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於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的。”能承認自己說過不少謊話,這本身就是真話,就需要勇氣,就很了不起。季羨林先生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造物主,要加恩於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條路?”經過慎重思考,他的回答是:“還是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加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這就是真話,是一般人不敢說的真心話。

  季羨林先生被譽為北大“鎮校之寶”、國寶、國學大師,學富五車,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翻譯學、哲學、教育學等多方面,精通語言近十種,其學術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語言學等方面均成為獨家之言,堪稱傳世之作。季羨林先生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傑出的學術成就?他告訴我們:“我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他說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無論幹哪一行,沒有勤奮,一事無成。”初聽起來,季羨林先生這話好像是謙虛,是假話;但細細一想,這是人生的體驗,是經驗的總結,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話。

  “說出來的一定是真話。”這就是季羨林先生的與眾不同,也是他的奇特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季羨林說自己—鏡頭人生》不僅用文字、更多地是用照片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真切、真情、真話的季羨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