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大師季羨林

人格大師季羨林

  遠在萬里之外,突聞噩耗:敬愛的季羨林先生去世了!想到從此再也見不到先生親切的面容。不禁淚流滿面。

  新華社第一時間釋出的短訊息裡,給了季先生三個頭銜“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北京大學資深教授”。雖然這是最簡練的蓋棺論定,但“大師”是最不能省略的。季先生一生勤奮勉,每天清晨4時半即起。或讀書或著述。90年來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不敢懈怠”。從“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創穫良多,最後得《季羨林文集》24卷,逾千萬字,內容廣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實至名歸、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然而,就在人人爭說大師之時。我卻想到:季羨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師。

  單以著作字數論,超過季先生的也還有人在。但為什麼只有季先生這麼毫無詬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愛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無瑕、幾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接觸季先生的。至1991年他為“光明日報·文薈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無獎徵文寫來開篇,始得熟稔,從此近水樓臺,聆聽教誨,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賦得永久的悔》,一天時間寫成。把他對母親的深愛寫得至真至純。一時感動中國萬萬讀者,至今仍時常被人提及。分明是他文章寫得經典,然而他卻把功勞歸於編輯“題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這就是季羨林先生的一大特點:他總是把功勞歸於別人,看人也總是先看到別人的優點。

  對他的前輩學人是如此。比如他在許多文章中。都滿腔感激地懷念著胡適、湯用彤等先生;對與他同時代的大師是如此,記者就曾多次聽他盛讚許國璋、張中行、啟功、任繼愈諸先生,誇他們的學問,更贊他們的人品;對晚生後學,甚至對普通人,他亦是如此,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學久久流傳著這樣一件事,一個來報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藍布衣衫的“老工人”,讓他給自己看著行李,說完就匆匆離開了。旁邊的人目瞪口呆,原來那就是季羨林先生!但季先生一點也沒生氣,一直負責任地守候到一個多小時後那新生回來。還是在北大,多年中,季先生的'家門永遠對學生們敞開,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校方出面干預為止,當時季先生還為“學生們見不到季爺爺了”而自責和難過了很久。

  這些留在季羨林先生口頭上和著作裡的感激、懷念、慈悲與愛,皆發自他宅心仁厚的內心深處,就像鮮花一樣芳香,就像綠葉一樣茂盛,就像河的萬千條小溪,從唐古拉山不聲不響地一路走來。漫漫潺潺地走了98年,最後匯成了一條奔騰澎湃的長江,讓後人永遠銘記在心。

  而人們更想起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談“和諧”:“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諧。人與人要和諧相處,人與大自然也要和諧相處,因此必須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他還援引歌德和恩格斯的話,梭羅的瓦爾登湖的簡單生活等等。那時,和諧與環保在中國還沒有形成念,所以人們跟不上季先生的思想,有人表示不耐煩,認為他老糊塗說話沒把門的了。還有人公開批駁和反對。可是無論如何,季先生就是不鬆口,一再堅持說“不和諧就不能穩步前進”。今天,當和諧成為主旋律。不禁感慨:季羨林先生以自己的原則性,堅持了多麼睿智的真理啊!

  而現在,季羨林先生遠去了,我們對他高尚的人格認識得更清晰更深刻了:他堅持的就是中國文化傳統所推崇的知識分子精神,古稱布衣精神,亦即聖賢精神。這是從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樹上開出的燦爛花朵,是從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無數知識分子薪火傳承下來的高貴文脈。這個文脈講究的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於人。”“君子之愛人也,以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這是我們中國的國魂。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支柱。

  敬愛的季羨林先生。感謝您一直堅持到了98歲高齡。使我們得以跟在您身後。就像跟在一座巍峨的大山身後。今天您去了,我們都來送您上路,祝您一路走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