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鴻儒季羨林的閱讀答案

布衣鴻儒季羨林的閱讀答案

  布衣鴻儒季羨林

  李樹平

  歷史上稱得上布衣鴻儒的很多。可要說到當今,季羨林則最為典型。把這個詞用在他的身上,怎麼就那樣的自然而準確,合適而貼切。

  我因編輯《朱自清全集》,曾多次去季老家中拜訪。記得第一次去見季老時,原本想,季老六歲即離開貧窮的農村老家,來到了家境較好的濟南叔叔家,一直在城裡讀小學中學,並一舉考上清華,後又留學德國十年,再回到北大當教授幾十年。想象他至少也應該是一個有點洋派、生活上頗有講究的老知識分子。沒成想眼前的季老卻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老人:穿一身藍卡其布的中山裝,一雙圓口的布鞋,臉上呈現出鄉下老農才有的那種真誠甚至有點謙恭的微笑,即之也溫,觀之也誠。進入家中,就是個飯廳。一張老式八仙桌,桌上還放著早餐剛用過的豆腐乳、醬菜、花生米幾個小盤。顯眼處,還掛著一個過一天撕一頁的老式農曆。真讓人懷疑,這就是季老的家。可當來到季老的書房時,你就不會再有一點點這樣的疑惑。那偌大的房間,除了窄窄的過道,就是滿書架的書,比圖書館的圖書還排得緊密。沒有去數里面到底有多少個書架,反正滿滿當當地擺著,只留了視窗一點地方,擠擠挨挨地放下一張寫字桌,桌上一盞檯燈,旁邊則是橫七豎八地擺著各種圖書、雜誌和報紙。正是這盞燈,每天清晨3點就亮起,被人稱之為北大校園裡每天迎來曙光的第一盞燈……

  翻開季老的散文和他的自傳,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生追求歷程。那堅忍不拔、刻苦勤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伴隨著他走過一生。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行進。有的人寫季羨林從小就胸懷大志,有著崇高的理想和目標。其實,少年時期度過貧困生活的季老,並沒有什麼大志。季老曾說過,“自己向無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漲船高”。他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大學,而最原始的動力和最大的願望,就是“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即使到了晚年,他在自己老年“座右銘”中,也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改為“志在十里”。六歲前的貧苦生活雖然在他人生的歷程中是很短暫的,可這卻為他以後的人生留下深深的烙印,並影響了他的一生。這應該是他“布衣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季老“布衣品格”的另一因素則是他的恩師陳寅恪教授。恩師不僅對他的專業道路,學風、學術研究和考證方法進行引導,更對他人格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時見到陳師去上課,身著長袍,樸實無華,肘下夾著一個布包,裡面裝滿了講課時用的書籍和資料。不認識他的人,恐怕大都會把他看成是琉璃廠某一個書店的到清華來送書的老闆,決不會知道,他就是名揚海內外的大學者。他同當時清華留洋歸來的大多數西裝革履、發光鑑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這一方面,他也給我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令我受益無窮。”

  季老的“布衣鴻儒”精神之所以打動人,就在於他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看待別人。待人處事從不看自己的需求和別人地位的高低,更不會因自己地位的提高而對別人趾高氣昂。他總是那樣親切和善。季老上世紀八十年代謝絕當中科院副院長;九十年代,有人推薦他當中國作協主席,他立刻宣告,“叫我教授,我臉不紅;叫我作家,我臉會紅,因為我只能算是作家票友,哪有資格當作家主席。”特別是到了新世紀,季老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對此,季老在他的《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項“桂冠”:“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下過死功夫,……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稱‘大師’!”季老與當年清華同學胡喬木的交往也讓人稱頌。胡喬木在清華曾勸季老投身革命,後來他當了毛主席秘書,再後來當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胡的職務越來越高,但對老同學的友情卻有增無減,不僅主動寫信和季老聯絡,還多次去北大季老家中看望。可季老雖然內心熾熱,卻始終不去回訪,“絕少主動和他接近”。胡喬木逝世後,季老撰文《懷念喬木》,追述他們相識相知的往事。季老說,在喬木生前,刻意迴避;在喬木去後,卻不勝懷念。應該說季老迴避的是逢迎,懷念的是真情。相反,當時任北大副校長的季老可以被報到的新生誤認為是校工,花許久時間幫他照看行李;季老可以與掏糞工人魏林海結成忘年之交,還熱情地為他的畫展題詞。正如中央電視臺2006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所說:“……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選文有刪改)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季羨林出身貧寒,童年生活一直非常貧窮,在得到濟南叔叔的資助後,他的生活才得以改善並進而走上了自己夢想的求學之路。

  B.文章述寫陳寅恪先生的樸實無華與之前介紹季羨林生活的樸素形成照應,說明了恩師陳寅恪的“布衣品格”對季老的影響之深。

  C.季羨林“布衣鴻儒精神”最動人之處在於他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式,有物有格,不移不驚,是對其精神和品格的最恰當評價。

  D.由於作者巧妙點染,加之人物早已廣為人知,故文章雖未直接介紹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和影響,卻並未削弱人物的“鴻儒”本色。

  E.這篇傳記詳細記敘了季羨林艱苦求學的經歷以及他“布衣鴻儒精神”形成的原因,高度讚揚了季老淡泊名利、潛心治學的品質。

  (2)“布衣鴻儒”這個詞用在季羨林身上,為什麼自然而準確,合適而貼切?請簡要分析。(6分)

  (3)文章多處直接或間接地引用了季羨林散文和自傳中的原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6分)

  (4)鑑於季羨林的成就和貢獻,有人認為季羨林“從小就胸懷大志,有著崇高的理想和目標”;而季羨林則說“自己向無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考上清華大學的原動力是“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以上是兩種對於立志與成才關係的不同理解。你對青年人立志有怎樣的看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8分)

  參考答案

  12.(1)C D(答D給3分,答C給2分,答B給1分;答A、E不給分。A項說季羨林“走上了自己夢想的求學之路”概括不恰當,文中已明確季羨林考上清華是為了找到工作“迎養母親”。B項說這“說明了陳寅恪的‘布衣品格’對季老的影響之深”分析不恰當,主要是對“布衣品格”的實質理解不全面;“布衣品格”不僅表現為生活的樸素,更表現為為人處事的有物有格、不移不驚,而後者在陳寅恪身上的體現作者並未說明,所以對陳寅恪是否具有“布衣品格”不能妄加判斷。E項說“詳細記敘了季羨林艱苦求學的經歷”“高度讚揚了季老淡泊名利、潛心治學的品質”這個分析和概括不恰當。)

  (2)①季羨林對物質要求甚低,生活簡單樸素,但他的精神追求至高,常年勤勉不輟;②季羨林涉獵廣泛,學術成就卓著,但他從不以專家、泰斗自居,始終謙虛謹慎;③季羨林嚴以律己,平等待人,為人親切和善,真誠謙恭。(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3)①能直接展現季羨林的人生追求歷程,較全面地揭示他的精神品質;②能借以表達作者的崇敬和讚美之情,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③使文章更客觀,更真實,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4)觀點一:青年人立志應該遠大。①遠大的志向能讓青年人的人生目標更加明確,思想更加明晰;②樹立遠大的志向,追求遠大的目標,能讓青年人的人生更加有意義,少些庸俗,多點高尚;③將遠大的志向變成現實,應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並堅持不懈。

  觀點二:青年人立志要小而實。①小而實的目標是客觀審視自我的結果,它代表著成熟,更代表著腳踏實地;②小而實的目標更容易實現,可以讓人生走得更堅實,成功需要不斷疊加累積;③樹立小而實目標並不意味著沒有遠大的理想,人生的志向是可以一步步提高的。

  (選一種觀點作答;觀點明確給2分,論述合理、分析充分,給6分;意思對即可)

最近訪問